- 點擊數:8660
- 發佈:2022-09-13
前言
印度總理莫迪在2014年5月首次贏得人民院選舉上台後,即刻展開印度的「新外交策略」,但轉變之中仍不免驚慌失措,遭遇現實上的挫折,從一開始莫迪充滿爭議的形象,招致西方國家對其不信任,到2019年再度連任後,西方國家趨之若鶩,印度的外交策略不再「謹小慎微」,反倒更加積極進取,冒險並管控風險性的攻勢成為莫迪在外交及內政上主要方針。莫迪更期待藉由此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風暴,積極響應印太戰略、與美、歐、日本、澳、紐打造「合作夥伴」關係;大力推動與中國經濟脫鉤,承接因政治、經濟、疫情而外移的中國供應鏈,配合美國積極「去中國化」。而從下列幾項領域,可以看出印度確實已被世界所重視:
(一)印度經濟無法被世界忽視:
近年來,印度在世界上成為不可忽視的國家,不僅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更是自2015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率最快的主要經濟體。2017年時,印度GDP為2兆4390億美元,約是中國五分之一,是中國13年前的經濟水準。而在近幾年全球供應鏈轉移與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肆虐,許多國家將重心移至印度與東南亞,中國經濟升速不若過往,而印度的經濟上行速度卻不斷增加。2001年,印度、巴西、俄羅斯、及中國被評價為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金磚四國」;2018年,印度 GDP的增加速度曾達到8.2%,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總理莫迪曾言,「2025年印度GDP要突破5萬億美元,躋身世界第三位」。
(二)印度勞動力與農業資源有優勢:
以自然資源來看,印度雖不若中國有較為優勢的能源及礦產資源,但卻擁有比中國更大的耕地面積;在人口紅利上,印度與中國目前正處於互不相讓的階段,印度的年輕勞動力與人數即將超過中國。若以識字率觀察,2017年印度成年人識字率約為75%、中國約為97%;但勞動力結構上,印度人口結構年輕,中國已趨向老齡化,甚至從2017年起出生率已連續五年暴跌,導致中國經濟轉型預期時間延長和勞動力短缺,影響經濟成長。印度雖出生率亦下降,但總人口仍持續增加,聯合國預測在2027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三) 印度的製藥優勢,有「世界藥局」之稱:
再從其他印度優勢來觀察,印度勞動力成本一直位居全球最前之列,也是作為製造業基地的主要優勢。巨大的人口紅利更有利於提高國內基礎建設,有利吸引外資投入。此外,在製藥業上,從近兩、三年來新冠肺炎衝擊中國製造業、製藥業情況,印度在製藥業的補位相當迅速,尤其在學名藥(又稱仿製藥)的製造已經達到世界20%,位居世界第一,也讓印度有「世界藥局」之稱。
(四)印度普及的英語教育,更易接軌西方世界與國際:
印度文盲雖多,但英語普及率亦高,每年印度有近53萬人口移入英語系國家,如:美國、英國、澳洲、新加坡等。據資料顯示,在美國的印度人約有410萬人、在英國約有140萬人、在澳洲約有50萬人、在新加坡約有25萬人,可見印度人的英語能力讓其相當容易融入當地語言環境。在國際場域中,英語的使用更讓印度具有優勢,也讓其有更多國際話語權。所以有人說,「在印度,會英語可以改變人生。」
(五)印度的地緣戰略重要性讓西方各國趨之若鶩:
在地緣戰略重要性上,總理莫迪在2014年5月執政後,開始新的外 交路徑,主要著重在重振印度經濟,並且與日本及周邊國家進行更積極的「接觸」,與美歐國家則仍堅持長久一貫的「不結盟外交」。而在美國及歐盟國家戰略東移,東升西降,陸續提出各種「印太政策」後,印度的戰略地位變得更加重要,成為世界各國都想拉攏的對象。
對於印度總理莫迪而言,更期待在2024年第二任期屆滿前(印度總理無連任限制,獲人民院多數信任便可續任),交出一張亮眼「超英趕中」的期中考成績單。不論從經濟、人 口、地緣政治等層面來觀察,上升的巨象與下沈的巨龍,究竟哪一個上升及下沉的速度較快,應該很快就可看到階段性的分曉。
近年來,西方聯盟(美歐各國)紛紛將印度視為首要拉攏的國家,印度不但成為最受西方世界歡迎的國 家,西方國家甚至對其不隨各國制裁俄羅斯犯行無限容忍,顯見印度在美歐國家目前在印太戰略圖像中的舉足輕重,印度必然是抗衡中國最關鍵的風向球。
印度的外交政策
(一)地緣政治地殼變動,印度成為大國積極爭取的國家:
過去數年以來,全世界的地緣政治上發生一系列變化,特別是在許多國家開始遠離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公民意識、民族主義不斷加強,大國冒險主義亦不斷趨升,過往多邊主義運作能力被削弱,各個國家所表現出的衝突性更加強烈。
2016年美國在川普上任後,在奉行「美國優先」的國家主義思維下,美中進入新一輪的全方位對抗戰(貿易、科技、金融、政治、外交、軍武力量等),對於印度而言,美中戰略競爭的長期化,反倒讓其在技術、經濟、戰略實力成長的空間與機會,因為整個世界不必然走向完全兩極化大國政治體(美國與中國),而是有更多大量第三勢力亟待萌芽茁壯,印 度便是其中最重要之一。同時,印度更清楚了解,美中白熱化的競爭下,爭取第三方支持絕對是必然,深知自己即是被多方大國勢力爭奪下的受益方。
(二)印度的獨立外交(不結盟)政策,輔以積極進攻保持先驅優勢:
在現今如此斷裂的世界局勢裡,印度如何推進自身的外交政策,達到極大化國家的利益,想必是最大的目的所在。而其長期以來的外交策略,有如另一個東協聯盟,秉持不與大國集團結盟的「獨立外交」為其主要對外方針,但如何處理好與美國、中國的關係更是印度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其受限於外交政策的考量,雖並不會單獨押注某一方大國,但大國總是會要著印度必須對一方的忠誠度表態,而這也是印度的難題。但近年來,印度的外交模式,雖仍以不結盟為原 則,但卻不再謹守此條「紅線」,在扮演「平衡國」的角色中仍充滿「積
極進攻」的態勢。
(三)印度討好各區域大聯盟的策略:
截至目前為止,印度所採取的 外交策略,是以「交好美國、應付中國、耕耘歐洲、安撫俄羅斯、調動日本及整合周邊國家」,企圖影響及擴大傳統與非傳統的力量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俄羅斯方面,印度暫時仍難以跳出軍事補給上的依賴,仍舊需兼顧與俄間的國際利益。
此外,對於印度而言,中國是其目前積極管理的「麻煩製造者」且不能完全翻臉的對象,換言之,西方聯盟是印度可以憑藉並且吸引力量的對象,而中國卻是其無法用同樣手段應對的國家,以至與中國的關係上雖近年來有所惡化,維持恐怖平衡的狀態。
(四)選邊站隊雖未立即實現,但趨西方勢力態勢已有顯露:
「選邊站隊」是目前印度並不 想要面對的情況,但因經濟考量及政治基礎,或讓印度對於西方國家的趨向明顯一些。而在邁向成為大國的經濟需求上,每一個大國崛起的過程必須要有西方聯盟國家的參與,尤其在經濟的加持,所以維持與西方國家強有力的經濟連結,成為其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是必要的妥協,也將為印度帶來豐厚的收益。
但若一方受益過於頻繁與龐大,必然引發另一方陣營的威脅感,印 度深知,經濟上的獲益並不能讓西 方國家湧發過度過度的「威脅與危機感」,而是要讓西方國家了解印度的上升是符合其所規劃的世界戰略、印太戰略考量及西方聯盟整體利益,也就是塑造印度「利己利人」的國家形象,而非中國般的崛起,反倒引起世界各國壓制。
(五)印度努力維持各國對「中國威 脅」的關注,與中國呈現較勁態勢明顯:
另一個印度外交策略上的重點,則是美中對抗恰好讓印度取得前所未有的絕佳機會,印度當下的主要目標,是聯合多國制衡中國,努力維持各國對於「中國威脅」的密切關注。若是說西方國家對於印度是拉攏、與中國間是對抗,印度與中國則是「追趕」與「較勁」;在地緣政治上,印度是各國要吸納的對象,中國則是 西方各國要打擊壓制的對象,而印度更是美歐國家借道對付中國的「捷徑」。
總的來說,美歐與中國對抗的氛圍越火辣,印度趁勢超越中國的時間就將短,這是現實主義及實用主義崇尚者莫迪,不完全拘泥在獨立外交手段上的彈性與靈活。
西方聯盟(美歐國家)對於印度的態度
在烏俄戰爭期間,印度的角色突出,倒不是因為他配合美歐國家積極制裁俄羅斯,而是它違逆各國一致對俄制裁的意向,與俄羅斯維持良好互動的友善關係,例如,逢低價買進俄羅斯武器、石油及能源,或願意以盧布計價進貨相關所需物品等,這些作為,雖讓西方聯盟(美歐)不斷疾呼勿再購買,並對這些國家施壓(匈牙利、斯洛伐克),但卻只有印度並未受到各國的譴責與撻伐,反而成為最受歡迎的國家,西方甚至稱印度對俄的立場為「中立」,或許這也讓中國即有些國家不解,為何印度可以有如此的「特權」?原因就在於印度正處於一個「黃金戰略機遇期」。
(一)烏俄戰爭是否致QUAD解編,需密切關注:
美中兩國在世界的佈局已有相 當程度的雛形,印度在此雛形下重要性更顯關鍵。在幾次的外交戰略轉變之中,印度逐漸將外交進程由「調整戰略期」、「平衡戰略期」、推進到「加速戰略期」。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整個世界秩序陷入混亂,反倒讓印度的外交政策加速前進;加乘上美、歐、日、澳等國積極推動的「印太戰略」,印度與美歐等國的「合作關係」更加明顯,甚至往「準同盟」的方向進展。
印度與澳洲所簽署的《相互後勤支援協定》、與日本簽署的《相互提供物資與支援協定》、與美國簽署的《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議》,美、日、印、澳實質成為軍事補給的支援體系。但雖如此,在近期烏俄戰爭中,印度不斷對俄羅斯表現「友善」態度,推測因素是為得到俄羅斯在軍事力量上「最後的貢獻」,積極向其購買S-400防空系統、蘇愷30-MKI戰鬥機等武器,除為讓俄羅斯安心外,也為自身買到不少便宜。
值得關注的是,在現階段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機制(Q U A D) 中,印度向被視為是「最不可靠的夥伴」,以故在此階段,印度是否暫時性地為逢低取得俄羅斯的好處,而可能讓Q U A D缺了一角,則是需密切注意的動態。
(二)西方國家亟需印度參與「抗中陣線聯盟」:
印度是美歐印太戰爭的支點實為不容否認。而近年來,印度與中國關係的緊張與下探,讓兩國陷入難解的結構性瓶頸,印度的對中示強表現,某種程度上印證莫迪政府此階段「加速戰略期」的實現,「絕對安全政策」成了印度現下的外交戰略行動。印度與中國的惡化關係,明確反對一帶一路,成為西方聯盟強力拉攏入陣的關鍵因素,借道對付中國更是重要的目標。
隨著西方聯盟對中國抗衡態勢明確,印度對中的強勢態度也獲得相當程度的支持,對於西方聯盟而言,印度是印太地區唯一能與中國匹敵的國家,未來的經濟潛力、人口紅利、供應鏈的轉移引力,都足夠讓中國卻步,這或許也是西方國家對印度對「俄羅斯」如此「中立」態度容忍讓步的原因。
(三)印太地區主導權爭奪表露無遺:
「修昔底德陷阱 (T h u c y d i d e s's Trap)」常常被用來闡述兩個大國的矛盾以及紛爭,一個新型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的大國,而現存的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戰爭因而不可避免。這個假說在幾年前,經
常性地被套用在美、中兩國的身上,但因美中兩國的理性克制,並未真正有駁火行動,至多在經貿、科技、金融等各項層面發動對抗。但近年來,另一個大國崛起對抗的案例,卻可適用在印度與中國之間,印度與中國邊境的加勒萬河谷衝突造成人員的傷亡,再次印證「修昔底德陷阱」的歷史循環,也因為美歐對於印太戰略的積極落實,促使印度採取更具積極性的作為,在爭奪印太主導地位的企圖更加明顯,行動也更加劇烈。
世界的變化與印度面臨的挑戰
縱使目前世界整體情勢對印度相對有利,對中國有所抑制,但必須關注的是:美國對印太戰略是否能在新冠肺炎影響、烏俄戰爭持續動盪的國際背景之下,依然穩定前行?會否導致印度在未來反而淡出Q U A D同盟體系?或許也就是現在美歐國家對印度極其容忍的原因之一。
印度迎來某些領域的成功,但也須面對長久以來的問題。「種姓」是印度根深蒂固、無所不在的社會制度,也是造成社會不公平的最大原因之一;即便印度在獨立不久後便廢除種姓制度(憲法亦已廢除),但種姓仍頑強存在印度社會中,尤其在鄉村影響更大,並不認為種姓是一種錯誤。
以故,當民主無法衝破宗教及社會制度的藩籬時,任何層面的改革或進步都將可能一個階段後有所遲滯,甚至加強種姓現況的明顯區分。印度的貧困問題,某種程度連結社會制度所導致的結果。據統計,每天收入2美元的貧困人口數量佔印度總人口70%以上,全世界有一半的貧困人口都在印度,這是莫迪政府亟需改善之處。
另外,這幾年來,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為世界各國的經濟前景蒙上陰影,印度自然也不例外。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抑制印度的經濟活動、加劇復甦的失衡、也擠壓政策施行的空間。印度政府為刺激經濟,已負下超過一千六百億美元的債務規模。此外,通貨膨脹問題,在各國內政民生及經濟上造成極大的障礙,直接影響普通家庭的生活水準;再者,能源價格的上漲,更對通膨率、經濟增長和貿易平衡產生不良的影響,這也是印度不管不顧美歐國家不要購買俄羅斯能源的「呼籲」,仍然大量低價買進並儲存當下及未來所需能源的原因。此外,仍有4成的工人處於失業狀態、超過二成五的家庭為了糧食,開始典當物品、以及今年3月高達7%的通膨率等等,都讓整體印度經濟、就業前景不容樂觀。
小結
外交策略與內政問題息息相關,當在觀察印度為何如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時,必須反過來觀察未被陽光所照射的陰影部分。在現階段,印度確實享有西方國家所給予的「階段性特權」,但這項權利的存續時間,仍須取決莫迪政府在內部治理、外交經營、以及客觀國際情勢下能有所得宜因應。美中之間的對抗,在國力上可能出現的「死亡交叉」,在軍武力量、經濟實力消長之際,巨大的變動與調整,勢必為新一輪的大國排序帶來變化,印度能否在把握此時的盤整機遇,跟上序列,勢必是莫迪政府在打通太平洋的通道前,必須要克服的問題。
作者許慧儀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