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近來我國提出的部分軍事採購需求,遭美方以不同方式直接或間接地阻擋。美方內部分析認為台海軍事衝突有可能於2027年前發生,在今年2月底經美國安會拍板擬定對台新政策,即在「戰略模糊」不變的前提下,加速執行對台軍售交運,盡可能在2025年以前完成。軍售內容則以具嚇阻或降低中共入侵能力的「非對稱戰力」為優先重點。2022年2月24日烏克蘭戰爭爆發,意即烏克蘭戰爭過程中的戰場實證經驗並未納入對台軍售政策制定的考量評估因素之中。1烏克蘭戰爭爆發前後的軍事援助作為,對事態的發展實質上有著明顯的影響時值年度蒙特瑞會談召開之際,根據最新烏克蘭戰爭軍事援助經驗檢視美國對台軍售政策,有其必要性。

烏克蘭戰爭與軍事援助

烏克蘭在1991年至2014年間,軍隊規模與預算遭大幅縮減。為換取英國、美國和俄羅斯對烏克蘭領土主權的保證,1993年烏克蘭將核武器移轉給俄羅斯。當俄羅斯2014年入侵烏克蘭東部並佔領克里米亞半島時,烏克蘭軍隊呈現出無抵抗的能力與意志。在接受歐美軍事援助下經過多年的改革,加上在頓巴斯地區與俄羅斯支持的叛軍,近七年的衝突實戰經驗,到2022年烏克蘭軍隊已經久經沙場,戰力已非昔日可比。

一、 2014年至2022年烏克蘭的軍事轉型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及頓巴斯地區分離分子武裝叛亂,對烏克蘭武裝部隊來說,是一次痛苦的經歷。基於此一慘痛教訓,烏克蘭於2014年底開始了大規模的武裝部隊重組和現代化進程,而頓巴斯的經驗和對俄羅斯的威脅評估,主導了這一轉型過程。烏克蘭軍方從指揮管制、培訓、教育和基礎設施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標是使武裝部隊和國防工業符合北約的標準,並提升武裝部隊和北約及歐盟部隊的作業互通性。而國際軍事援助在烏克蘭軍事轉型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2

二、 2014年以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

(一) 非致命性軍事援助(2015-2022)

從2014年到2015年烏克蘭與 俄羅斯的戰役中似乎驗證了,不管烏克蘭做了什麼,俄羅斯總能佔上風,因此產生了反對武裝烏克蘭的概念。從2015年3月起,隨著俄烏衝突強度明顯下降,盟國專注於提供烏克蘭長期的非致命性軍事援助,也就是不提供具殺傷能力的武器裝備,而是提供人道主義與其他軍用物資,置重點於為烏克蘭武裝部隊提供訓練。西方主要的聯合軍事援助行動,是由美國領導的「烏克蘭聯合多國培訓小組(J M T G-U)」、加拿大的「統一行動(Operation Unifier)」和英國的「軌道行動(OperationOrbital)」於2015年展開。直到2022年1月,以美國為首的J M T G-U培訓人數超 過27000名,加拿大的O p e r a t i o n
U n i f i e r培訓人數為33346名,英國的Operation Orbital則超過22,000名。這段時期的軍事援助,協助烏克蘭進行了國防軍事事務革新工作。

(二) 烏克蘭戰爭前的致命性軍事援助(2018-2021)

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武器轉讓資料庫,沒有一個國家在2018年之前轉讓主要武器裝備給烏克蘭。從2018年開始,美國首次提供標槍反坦克飛彈,但是直到2021年11月,只有捷克、波蘭、土耳其和美國向烏克蘭提供完整的武器系統。從2021年12月開始,隨著意識到俄羅斯全面入侵迫在眉睫,各國加快軍事援助烏克蘭的腳步。除了美國、英國外,東歐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捷克和波蘭都陸續提供了致命性武器軍事援助。在不斷上升的壓力下,荷蘭和加拿大在俄羅斯入侵前不久也提供致命武器援助。此時的德國因國內政治因素,不僅拒絕向烏克蘭轉讓武器,還阻止第三方轉讓。法國因總統大選原因謹慎行事,但還是在入侵之前提供了援助。

(三) 烏克蘭戰爭開始後的軍事援助行動

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發動了烏克蘭戰爭。2月26日開始,歐洲盟國政府宣布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斯洛伐克、比利時、德國先發,次日丹麥、瑞典、挪威、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羅馬尼亞跟進,2月28日芬蘭、意大利、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盧森堡和北馬其頓加入,澳大利亞也於3月1日響應。從4月初開始,烏克蘭戰場轉向東部和南部,戰鬥的重心轉移到了更重、射程更遠的武器上。在4月期間,波蘭、捷克、愛沙尼亞、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荷蘭、德國和挪威等承諾提供相關火砲裝備的援助,後續在美國的協調下各國持續加碼對烏克蘭的援助需求。3

烏克蘭戰爭軍事援助呈現的國際思維

毫無疑問地,軍事援助烏克蘭最大的戰略目標,是防止俄羅斯對前蘇聯舊屬的覬覦,進而影響到歐洲集體安全態勢。首先,戰前的非致命性軍事援助,在於藉由軍事轉型來穩定與重建烏克蘭軍事力量,運用軍援導入西方北約體系的軍事思維與作業標準,讓烏克蘭與舊蘇聯遺留下來的制度思維脫。其次,致命性的軍事援助

突顯出兩個思維:一是主動與積極的援助作為,呈現出東歐國家強烈的命運共同體思維,二是美英等大國,藉由提供俄製舊型武器換取西方更先進裝備誘因,促使部分歐洲國家加速將國防裝備納入西方體系。

圖 1 為各國對烏克蘭軍事援助金額,美國則是烏克蘭戰爭前後的主要
貢獻者,大大超過所有歐洲貢獻的總和。美國再次證明自己是歐洲不可或缺的盟友。歐洲各國則體認到需要增加國防開支,以確保不僅擁有適切的防衛能力,更要確保武器系統的安全庫存。甚者,歐洲的集體安全意識在瑞典與芬蘭正式申請加入北約後,產生了更強的凝聚力。

圖 1 各國對烏克蘭軍事援助金額

wu

資料來源:Antezza et al. (2022) Kiel Working Paper, https://reurl.cc/55QGlM

從烏克蘭戰爭反思台灣軍購需求

隨著烏克蘭戰鬥的繼續,我們可以觀察到幾點啟示。首先,軍力整備的時效性需與外部威脅升級相匹配。烏克蘭建軍雖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然軍力整備的速度顯然無法因應俄羅威脅的升級,向土耳其採購的軍艦最快要2023年才能交艦,自行研發的反艦飛彈產能趕不上需求,空軍舊蘇聯飛機以延壽取代更新等等。其次是,要掌握戰爭準備的主動權。自2018年起軍事援助重心置於非對稱作戰武器裝備,在戰爭前期因俄軍顯然錯誤的戰術作為而大放異彩,然而對四月以後的戰場態勢,烏克蘭因準備不及且不足,而讓戰事膠著甚至逆轉。不可否認,烏克蘭總統不斷地主動提出明確需求,呼籲各國提供軍事援助的作為值得推崇,重點在於取得國際的認同時,更要關注所提出要求的時效性與正確性。最後,展現嚇阻實力與做好戰爭準備的取決,需要全民高度的共識。烏克蘭戰爭至今所獲致的成果是以家園摧殘、生命損失、社會動蕩為代價。不論嚇阻或戰爭,民眾需要正確認識相對要付出的代價,因為人民的支持具成敗關鍵性。

烏克蘭也好,台灣也好,美國在軍事援助上的關鍵性是無庸置疑的。台灣的海洋島嶼地理環境與烏克蘭地大陸平原差異性明顯。所要考量的影響國防安全因素必不相同。以補給線為例,烏克蘭戰爭期間西方軍事援助會在烏克蘭國界改由烏克蘭車隊接手負責境內運補作業。類似的,1958年金門八二三炮戰期間,美軍第七艦隊採取領海以外護航。美軍除非遭受中共攻擊,否則不得介入金門地區的戰鬥。4任何運補金門前線的船艦在領海以內由我國兵力接手執行護航任務。這顯示了一個共同點,美國的軍事介入止於國界,如果此一前提假設在台海成立,那麼戰時台灣海空安全運補航道的開闢與維持就成了國防建軍規畫的考量重點。

結論

烏克蘭戰爭爆發前後的軍事援助作為,對事態的發展實質上有著明顯的影響,實值年度蒙特瑞會談召開之際,根據最新烏克蘭戰爭軍事援助經驗,檢視美國對台軍售政策,有其必要性。嚇阻戰爭與投入作戰所需兵力規劃方向不全然相同,台海軍力失衡問題不能歸咎,因為台灣不重視或未優先購建所謂的非對稱戰力,如何在美台能有最大公約數的情形下,做國防資源的分配與排序,在追求確保我國國家安全穩固外,同時也能對美國在印太區域戰略目標的達成有所貢獻,是我國建軍政策規劃者應思考的方向。

作者吳自立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

 

註解

1.梅復興,〈「不准買、不許賣」?如何正確解讀與應對美國阻台灣軍購案〉,udn.com,2022年6月14日https://reurl.cc/q52jY3。

2.Arda Mevlutoglu, "Ukraine'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between 2014 and 2022", POLITICS TODAY, April 7, 2022, https://reurl.cc/0pG8Rx.

3.EdwardHunterChristie,“MilitaryAssistancetoUkraine:Rediscoveringthe VirtueofCourage”,RUSI,May17,2022, https://reurl.cc/lo2jKj.

22

最近更新: 2022-10-19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