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前言

1997年主權移交後,北京政府曾向香港市民承諾,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的制度將「五十年不變」,港人的生活方式將得到充分的保障與維護。然而,自主權移交已過去的26年間,香港人逐漸察覺到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的各項政策和措施逐步侵蝕了這片土地的各種自由,尤其是在19年後,情況漸趨嚴峻。在藝術文化領域中,只要有曾經發聲反對政府的行為,或是家人參與社會運動的歷史,就可能使得你所撰寫的政治主題作品,甚至是你寫的愛情小說,在公共圖書館中消失。本文旨在探討香港藝術文化界當下所面臨的威脅與壓迫的現實狀況。

香港公共圖書館大肅清 文化審查洗去社運歷史

公共圖書館是普羅大眾接觸資訊的重要渠道,也是一座城市學術及文化的歷史寶庫。然而,香港新一輪的文化審查,蔓延至由香港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轄的公共圖書館,數百項涉及中港歷史、社會運動、政治題材、甚或只是涉及民主派立場的著作及錄影資料都被下架。

諷刺的是,在中國的圖書館你卻可以找得到、借閱得到在香港被下架的書籍。昔日香港是兩岸政權查禁下,華人社會最具文化自由的地方;主權移交26年後,香港卻走得比中國大陸更偏激,更出力扼殺言論與文化表達的空間。

煞停政治漫畫

這場文化審查的開始源於一則政治漫畫。香港政府官員今年多次發表譴責香港老牌報章《明報》所刊登的筆名為尊子的政治漫畫家作品指控其「抹黑」和「誤導」。最終,《明報》在今年五月,在官方壓力之下停刊了近四十年的尊子政治漫畫專欄。

明報職工協會發表聲明表示遺憾,指尊子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為《明報》畫政治漫畫,以嬉笑怒罵的方式針砭時弊,吸引讀者關注社會議題,認為社會應包容不同聲音,尊重言論自由。香港記者協會亦發表聲明表示痛心,認為政府濫用龐大資源和公權力,接連攻擊一介文人,反映香港容不下批評聲音,擔心傳媒加強自我審查,損害《基本法》所保障的新聞及言論自由空間,對社會百害而無一利。

令人不尋常的是,公共圖書館隨即下架「尊子」的個人著作及其參與的合輯。一石激起千重浪,香港傳媒追查後發現,在2020年底公共圖書館藏有468項涉及文化大革命、革命、民主、六四事件等資料,然而至今年五月,即香港《港區國安法》實施兩年半後,至少四成內容已被撤下。

清洗社運題材、民主派作者著作

不少跟香港民主運動深有淵源的作者,包括已逝世12年的民主派元老司徒華、因人道支援2019年反修例運動人士而被捕的前立法會議員兼大律師吳靄儀、曾出版反修例運動書籍的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文章被用作指控《立場新聞》涉嫌煽動的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顧問區家麟,還有傳媒人練乙錚、吳志森、時事評論員李怡、泛民主派前立法會議員梁家傑、余若薇、劉慧卿等人,其在公共圖書館的著作都「被消失」。

下架的書目及影像資料,大可分為四類型:

一、涉及六四事件的內容

八九六四血腥鎮壓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香港曾是中國邁向開放、言論自由的「試金石」,過去三十多年間,數以萬人公開悼念六四事件的死難者,香港的公共圖書館亦收藏為數不少涉及六四事件的書籍和新聞片段。

今年五月,有傳媒發現公共圖書館關於六四事件的館藏幾乎全數下架,包括12項錄影資料,其中5項為公營的香港電台電視部《鏗鏘集》節目,例如〈扣著腳鐐跳舞的中國律師〉,該節目兩集訪問數名內地維權律師,了解他們處理個案時遇到的困難,其中張思之曾為六四事件的民運人士辯護,節目中亦有六四事件的資料片段。

此外,還有2003年香港電台電視部節目《頭條新聞》拍攝的〈三星報喜之二〉、亞洲電視製作的《四十五分鐘時事追擊.第79輯》和《第82輯》,這些內容涉及六四事件的節目皆已被下架。

二、涉及香港政制及政治評論的內容

此類包括政治學者馬嶽的《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港式法團主義:功能界別25年》等;傳媒人吳志森的《香港人不高興》、《謊言治港》等;時事評論員李怡的《香港思潮:本土意識的興起與爭議》、《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世道人生之往事近事》等。

三、涉及香港社會運動歷史、雨傘運動、本土議題等書籍

如香港大學法律學者戴耀廷的《對話X佔領》;中文大學新聞學者區家麟的《傘聚》;其他著作如《花開花落兩由之──雨傘,時局》、《本是老土》、《政海觀瀾:六四後的香港政爭》、《政總留守抗爭日記》等。

現時公共圖書館仍有談及雨傘運動、佔領中環、反修例運動的館藏,但內容主要是對社會運動作出批判,九成作者都有建制背景,如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專欄作家屈穎妍等,部分書名更以「浩劫」、「顏色革命」來形容社會運動。

以「佔領中環」為例,7本相關書籍,只有筆名「微塵」所著《激濁揚清:一個退休警察在「佔中」的所感所悟》、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後佔中治港:法理與政治》、黨媒文匯報編《香港的一場浩劫:「佔中」怵目驚心的港版「顏色革命」》等,內容一面倒批評與偏頗。

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的《我不是細路:十八前後》、「佔領中環」發起人戴耀廷和朱耀明等人撰寫的《公民抗命與佔領中環:香港基督徒的信仰省思》等,內容同樣提及「佔領中環」,但早前亦已被下架。

四、對人不對事,涉及作者的個人背景

下架書籍,包括有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背景、曾在《蘋果日報》撰文的韓連山的英文教學著作《生鬼英語》系列;前教協理事趙志成的教育主題書籍;亦有評論醫療制度的書籍,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佘雲楚的《醫學霸權與香港醫療制度》及《醫學霸權與香港醫療制度(增訂版)》,其妻子是初選47人案其中一名被告民主黨黃碧雲。

民主派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香港情緒學感情缺失》、《時代廢青》、《廢青救地球》、與鄭文合著的《性教育是咁的》等著作都被下架。他指,《性教育是咁的》關於情色、身體和性教育,不涉政治;而《廢青救地球》則講及劇團等青年文化現象。

民主黨前立法會議員鄺俊宇的愛情小說《有一種幸福叫守護》、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的政治回憶錄《我在民主黨的日子》,就連資深通識科教師許承恩的參考書《通識概念攻略》等,也不能倖免。

香港文化監控 比中國大陸更偏激更嚴苛

諷刺的是,在中國大陸的公共圖書館竟可找到和閱讀某些在香港公共圖書館下架的書籍。在「一國兩制」下,兩地文化審查標準不一致,香港比中國大陸更偏激、更扼殺言論與文化的表達空間。

香港傳媒發現,在深圳市圖書館網站上,民眾可以找到部份在香港被下架的書籍,其中司徒華的《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可在深圳大學城圖書館借閱;區家麟的《潮池》亦可在深圳圖書館及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內閱覽,但不可外借。

吳靄儀的遊記《劍橋歸路》同樣可在深圳圖書館內閱覽,但不得外借。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亦可搜尋到11本吳靄儀的著作,包括《劍橋歸路》。她的另一本遊記《雲心所往》和飲食集《小鮮集》亦可在廣州圖書館借閱。至於她兩本評論金庸小說的著作,亦可在杭州圖書館內參閱,但不能外借。

以安全為由 拒絕公開購書名單

負責管理公共圖書館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回覆傳媒時指出,將不時檢視及註銷不符合館藏發展的書籍,涉嫌可能違反國家安全或香港法律的書籍和資料,都會立即下架以作檢視,若確定有關內容構成違法風險,便會從圖書館館藏中永久註銷並作出處置,只會在確保內容沒有違反相關法律後,才會將相關資料重新上架。

然而,該署近月亦增設「收集圖書館館藏意見」表格,容許市民「匿名舉報」不適合圖書館的館藏。署方指,此舉是為了保持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館藏質素,確保館藏沒有渲染暴力、色情及粗鄙的內容,違反香港法律或危害國家安全。這個措施無疑是助長了「文化舉報」之風氣。

香港傳媒隨後透過《公開資料守則》向該署要求索取香港公共圖書館在《港區國安法》實施後購入的中文書籍名單。署方卻回覆指披露資料會令香港的保安受到損害,拒絕提供有關資料。署方認為公開這些資料可能對從事間諜活動、陰謀破壞或恐怖活動人士有利。將公帑購入的書籍名單,與間諜活動扣連起來,卻令社會莫名其妙。

其他範疇

除了圖書館大量下架被視為「不適當」的資料之外,審查的範疇也逐漸擴展至藝術文化界的每一個角落,以下的事件都在透露出香港藝術文化界所面臨的壓力和挑戰,揭露了審查和自由表達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圖畫

九龍公園的一幅大型壁畫,由筆名為阿塗的時事漫畫家所繪畫的部分及其作者簡介,近月被移除,只保留漫畫角色。主辦機構香港動漫畫聯會聲稱,因接獲不恰當內容的舉報,聯會同意圖像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誤會或聯想,故此移除。阿塗許多作品反映社會事件,已於去年中離開香港。

電影

去年八月,香港首部榮獲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的《暗房夜空》,曾多年前在香港公開上映,多年後再申請放映時,電檢處要求刪除只出現半秒的一幕,涉及「毋忘初衷」和「我要真普選」的內容。

今年三月,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的第28ifva獨立短片節,有兩套作品因影射社會事件未符合香港電影檢查要求遭取消放映。影片《失去的部分》和動畫《城堡裡的大象》,涉及「送囚車」和示威者等畫面,均遭要求刪減。

今年六月,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第17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有四套作品被要求刪剪或換成黑畫面放映,如《未能接通》被要求刪剪六個部分,涉及太子站、理工大學等場景,這些地方是反修例運動的主要衝突地點。

音樂

香港政府律政司於今年六月向法庭申請禁制令,禁止在任何意圖煽動分裂國家、侮辱國歌或具煽動意圖下的情況,播放、表演或發布反修例歌曲《願榮光歸香港》,禁制令將涵蓋互聯網任何平台或媒介,也包括改編創作。香港高等法院認為《國安法》已有相關刑罰,不信納禁制令有真正功用,拒絕批出禁制令。律政司其後提出上訴,直指法庭應遵從行政機關的判斷。

多次為社會運動表態、支持民主派立場的歌手黃耀明,原定八月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演唱會,並已交上訂金,但在五月被通知無法提供場地,並退回訂金支票。黃耀明形容:「會展管理層欠香港市民一個解釋,為甚麼熱愛香港的市民可以被剝奪為其他香港人演出的權利?」

結語

從圖書館對書籍的嚴密審查,到藝術創作的大規模刪減,乃至音樂演出的各種限制,這一連串的事件彰顯了香港社會自由表達的逐漸消退,並揭露了日益增加的審查壓迫。藝術與文化領域的自由空間正逐步被侵蝕,這反映了更為廣泛的社會政治變遷,這些變化不僅對藝術家和創作者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更深深撼動了香港的社會記憶和核心價值。這些事件為所有人敲響了警鐘,告訴我們在一個不守信用的政權統治下,政治的壓力將使得不僅是政治和社會發展陷入停滯,甚至創意和藝術也將被摧毀,不再享有多元與開放的空間。

 

 

最近更新: 2023-11-14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