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語言除了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背後,反映出一個族群的歷史、文化、世界觀等。在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就創造了五花八門的語言。一個國家,也會因應地區而產生各種地區的方言。在正式的語言以下,方言更是代表了民間文化的底蘊,地域文化的象徵。現時在中共政權管治中國大陸,令地區民族漸漸失去獨特性為「重任」。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約有200多種語言。其中漢族人口最多,佔總人口八成以上。中國的方言傳統上以南北區分,即所謂「南腔北調」。在林林總總的方言中,較廣泛使用的方言有七種,被稱為「七大方言」

除了漢系語言外,中國還有很多流通在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語言。各地語言的基本語法系統和詞語雖然相近,但發音卻有很大的差別。後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人口流動,不同地區的人們交集越來越多,普通話隨之出現。政府甚至在語言制度化、標準化下了功夫,普通話更成為了國內的共通語言,以普通話交流就變為常態

中共消滅方言消滅地方主義的口號

1956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施推廣普通話政策。1982年北京將普通話定為國家唯一的官方語言,廣州各市政部門及教育機構開始逐步採用漢語普通話取代廣州話作爲主要行政及教學語言,而廣州市區原先的主流語言粵語,通行程度逐漸被削弱。200111日推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再次確認了普通話這一官方語言地位,並且推廣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的使用。

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刊登一篇為〈毛翰「教授」關於方言的消亡與保護答記者問〉一文,這位中共的官方學者認為,方言是人類溝通的隔離牆,保護方言是個人主義、地方主義,保護方言是一個無稽的口號,只是用於抵制推廣普通話,方言保護注定失敗。由於各地的普及工作仍未到位,因此推普(通話)工作仍需在各個方言區加強。廣東地區的推普(通追)工作難以進行,是因為當地民眾有相當嚴重的地方主義,排外的風氣嚴重。

中共消滅方言的往績

在新疆,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語言就是維吾爾語,面臨沒落的危機。自2017年起,北京便要求新疆學校全面禁止使用維吾爾語。中共官方消息也表示,若有不貫徹執行、違反該命令者,將予以「嚴肅處理」。維吾爾族的學生在校園內不會再學到維吾爾語,需改以漢語上課。

美聯社曾報導,用維吾爾語出版教科書的教育工作者則需被判處無期徒刑或死刑,因這些維吾爾語教材都被當局稱為「含有民族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內容。面對北京強硬的同化手段,維吾爾語的傳承也遭到了考驗。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福州市的學校採取各類措施,禁止學生使用福州話,如對使用普通話的學生發放「講普通話票」,體罰使用福州話的學生等。但近幾年來政府態度有所轉變,開始允許部分學校開設福州話特色課程。

廣州粵語的沒落

同為粵語作為母語的廣州,已面臨粵語沒落的情況。由於普通話是中共官方語言,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SARFT(下稱廣電部)嚴格限制其他地方語言在電視電影中使用,只有在當地語言地區及得到地方政府的批准後,才可以在地方電視台上使用。1988年,廣電部批准廣東電視台在其珠江頻道和廣州電視台中使用粵語,以應對香港電視台在珠三角地區的影響力。

儘管粵語獲准在地方電視台使用,但普通話的推廣加粵語在文化社會上的限制,導致了該語言年輕一代中的使用率不斷下跌。由1990年代末開始,廣州部分中小學校禁止學生在校期間使用粵語,違例者可被減扣「道德操行分」,有人稱之為「說二十句粵語,三好學生無緣」。同時間亦有部分家長發現其子女在家裡不說廣州話,甚至乎連看粵語配音動畫片的興趣也沒有。儘管法律沒有明確禁止學校開設粵語課,但學校更普遍提倡使用普通話。

1990年代中以來,廣東鄰近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尤其是首府南寧,在20世紀仍是粵語活躍地區之一,後在市政府在推行普通話政策多年後進行的非正式統計顯示,粵語人口已跌至不足三成,且多數為長者。

20106月廣州市政協舉行了一個網上問卷調查,建議增加廣州市營電視頻道的普通話節目,其問卷內容一面倒,類似「軟強迫」,惹人質疑。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八成的人反對該項提議,並且引發粵語存廢的激烈討論。

201075日,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正式向廣州市人民政府提交《關於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建議》,當中包括將主要使用粵語的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改為主要使用普通話廣播,或是在兩者的主時段使用普通話廣播。隨即引起廣州市各界的強烈反對及批評。雖然市政協承認早前的網上問卷調查結果「符合廣州當前的實際情況」,仍表示有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廣州市廣大電視觀眾「正確認識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與廣州電視台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的關係」。廣州電視台經濟頻道於2009年改用普通話廣播後,收視率大跌,而綜合頻道的午間普通話新聞由於收視欠佳,於20101月改用粵語播出。市政協提案委認為電視台為了收視而使用粵語廣播是「因噎廢食」。

同年7月中,有市民發現明代名將袁崇煥在東莞石碣故鄉袁崇煥紀念公園的粵語口頭禪銘牌被當地文化部門鑿走。原來的金色銘牌上刻有袁打仗時的口頭禪「掉哪媽,頂硬上!」《香港蘋果日報》指事件「令廣東話捍衞戰火上加油」。

201442日,廣州台(綜合頻道)在晚上7點黃金時段開始轉播中國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新聞聯播》節目至今,而電視台並沒有事先諮詢公眾及發出節目調動指引,原本該時段播映的節目是《廣視新聞》完結後的《天氣報告》及《合家歡劇場》(均為粵語配音劇集)。據電視台宣傳稱,《合家歡劇場》常年收視率穩定在7.5以上,在本土劇場收視排行榜上佔據絕對優勢地位。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答覆相關問題時稱「這是遵照執行執行國家廣播電視相關法律法規,……通過新聞聯播,人民群眾能夠及時了解黨中央的動態、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並沒有法例強制規定地級電視台必須在主頻道轉播《新聞聯播》。廣州電視台在此前已先後在經濟頻道和英語頻道(後改為生活頻道,目前已併入南國都市4K頻道)轉播《新聞聯播》。

廣東新聞台在20161月起進行新年改版,《正點報道》所有時段均被改為普通話,其餘大多數廣東話節目也陸續遭到撤換,現時主要時段遺留廣告由粵語製作。

可見粵語在廣州已經慢慢步向沒落,更可笑的是,粵語在不久的將來,在廣州可能步向消失的命運。粵語也同時作為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到底在回歸後面對著怎樣的命運呢,下文將由1996年香港回歸前提出的「兩文三語」說起,直至「港語學」被迫解散停運的命運,如何預示粵語在香港未來的命運。

香港推行兩文三語教育政策與母語教學

19963月,距離回歸還有一年多時間,《教育統籌委員會第六號報告書:提高語文能力整體策略》率先提出「兩文三語」(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政策方針。[1]

1997 7 1 日香港回歸之後,當年 9 月香港政府教育署即公布《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其中即有對香港語言政策清楚的文字說明:「因此,政府的語文教育政策,以『兩文三語』為目標,期望我們的學生,可以中英兼擅,能書寫通順中、英文,操流利的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香港政府教育署,1997: 1)這段文字清楚表達香港當前語言政策的政策目標,而這個政策目標也在日後各種政府公開場合中宣示。

時任香港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在一次公開談話中說得更清楚:「在香港,我們對英文和中文都極度重視。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英文是業務的語言,優秀的英語能力,也普遍被認為是一種個人的成就。另一方面,香港亦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人必須學習中文,並且懂得說國家的語言,即普通話。由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自南中國廣東省一帶,他們日常生活的語言是廣東話,因此,我們的語文政策是培養年青人「兩文三語」的能力,亦即是說,他們應懂得閱讀和書寫中文及英文,並能操流利普通話、廣東話和英語。」[2]

香港《中學教學語言指引》同時力推動母語教學,當中明確提出,除部分學校外,「大部分學校應由一九九八至九九學年的中一(即初中一)[3]開始,以中文教授所有學科,並逐年把母語教學擴展至中學各級」。香港推行母語教學,即保留100間中學實行英語教學,稱為英文中學(簡稱英中);其餘的中學改為中文教學,稱為中文中學(簡稱中中)

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長官首董建華就曾在講話中指出,隨著香港回歸祖國(中國),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香港社會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中文程度,這「甚至是必須的條件」。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就曾指,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人必須學習中文[4]

香港語常會推行「普教中」

1999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改革建議》提出,要「在整體的中國語文課程中加入普通話的學習元素,並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但在當時環境中實行普教中有困難,所以未有普及。

2001年香港特區政府發施政報告談香港要推行兩文三語的政策。為配合政策發展,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 語常會 ) 斥資二億元支援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中文( 普教中 )。支援計劃以三年為限,故參與學校必須擬寫一個詳細計劃,根據校情,規劃在三年內如何推動以普通話教中文。只要合情合理,有計劃的循序漸進,不管參與學校的語文老師是否已考得普通話基準資格,只要朝「普教中」方向努力和計劃,就能得到「語常會」的資助,提昇「普教中」的能力。[5]

2003年,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發表《語文教育檢討總結報告》,贊成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的長遠展望,但同時強調應進一步了解學校成功轉用教學語言的所需條件,並防止造成負面後果,才就全港學校採用普通話作為中文科的教學語言制訂明確的政策和推行時間表。

2003 年,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發表《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於報告內表示語文基金及優質教育基金,曾資助與普教中有關的三項研究中,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他們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不過語常會仍於《建議摘要》中申報其「非常贊成課程發展議會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長遠目標」之立場,可能基於語常會「相信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有助改善學生的中文寫作和普通話能力」,認為大部份人均同意應把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列為長遠目標,故此仍表示香港特區政府有需要對普教中作更多研究,並鼓勵學校嘗試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

2004 2006 年間,語常會進行《在香港中、小學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所需之條件》研究。研究結果則作為於2008/09學年開始推出「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計劃」(亦稱「普教中支援計劃」)之基礎。

200813日,香港語文教育及常務委員會發表「語常會加強協助學校推行以普通話教中文」,語常會發言人表示:「有見部分學校希望獲得專業支援,以助有效推行『普教中』,語常會決定推出支援計劃,協助學校開展或進一步推行『普教中』。」

計劃分4期推行,每期支援30所小學及10所中學,4期共支援160所學校。每所參與學校將接受為期3年的協助,第1年獲委派內地專家及本地顧問到校協助學校策劃,第2及第3年則由本地顧問持續支援學校「普教中」的發展。另外,計劃會為參與學校的「普教中」中文科教師提供專業培訓工作坊,及安排內地及本地學校交流探訪。

語常會發言人續說:「語常會現正接受第12008/09學年的申請,我們歡迎有決心全面而有系統地推行『普教中』的學校申請。申請的學校須在申請書內說明該校計劃如何在3年內有序地增加校內『普教中』的班數和級數,其長遠目標,以及為達至目標的部署和資源配套等。」

語常會分別在2008/092012/132015/16學年進行「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概況調查」,在這3個年度有開設「普教中」班的學校比率如下

 

2008/09

2012/13

2015/16

小學

55.5%

70.4%

71.7%

中學

31.8%

37.0%

36.9%

調查同時揭示2015/16學年小學和中學在推行「普教中」的全面性,如下:

 

全面「普教中」

部分「普教中/廣教中」

全面「廣教中」

小學

16.4

55.3

28.3

中學

2.5%

34.4%

63.1%

語常會也就「普教中支援計劃」的推行,委託香港教育大學研究團隊進行了「探討香港中、小學如何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研究」(以下簡稱「縱向研究」),而研究團隊在20159月底向語常會提交終期研究報告定稿,報告中表明,在整體上,「普教中」班的中文科成績較「廣教中」班優勝;但因為兩類學生起步點並非完全相同,不能就此推論「普教中」優於「廣教中」,只能反映「普教中」教學對個案學生的中文科學習沒有負面影響。因為「縱向研究」是就四所參加「普教中支援計劃」的個案學校作為研究對象,所以其研究結果具有局限性,未必能以此推論至香港其他學校的情況。

由於對「普教中」的教學成效未有明確的結論,故香港教育局曾於網頁上發表言論稱: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對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在201672日,在當時泛主民派的立法會議員推動下,香港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通過了取消普教中為長遠目標的無約束力議案,時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先生隨即表示應將是否使用「普教中」的主導權交予學校。

其後,對於學校是否應該進行「普教中」,學術界眾說紛紜,無一定論,討論聲並沒有因為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建議取消「普教中」為長遠目標而消失。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名譽總監謝錫金教授認為:「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習普通話,但並非用作授課語言,否則時間都放在『正音』上,閱讀理解能力便會低。」

2018年,當時剛退任的前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則表示:「在港而言說廣東話有其優勢,因朗讀古詩詞歌賦才有韻味,但綜觀世界各地,中文發展均以普通話為主,認為用廣東話學中文長遠會否失去優勢,要交專家研究。」

由此可見,「是否進行普教中」的話題依舊是專家學者們熱衷探討的焦點,而當時香港教育局的態度則顯得左搖右擺、模稜兩可。

直至202162日,中共國家教育部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報告提出在法律上明確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宜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的建議,並表明粵港澳三地還需進一步做好語言政策規劃,加強語言與國家認同。由此可見,在香港全面實行「普教中」是必然的趨勢,這也得到現任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於2022年中表態支持。

可見回歸前後的一段時間,中共政權及香港特區政府已佈署在香港教育中,加入普通話科,以提昇香港人的普通話能力。在香港回歸中國後,學習國家通用的溝通語言是無可厚非的。「兩文三語」政策中,當中的「兩文」便是中英文,而「三語」就是英文、廣東話(粵語)及普通話,並未有明顯的「滅粵推普」的意圖。然而直至語常會在研究中指出「普教中」並未有助學習中文,甚至影響學生學習中文,仍堅持推動的「普教中」計劃,中共政權及香港區政府的「滅粵推普」意圖,便如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其後香港教育局更提出「廣東話方言論」事件,這宗事件於2014年發生,下文將為大家簡述有關事件的發生經過。

香港教育局的「廣東話方言論」

2014年,香港教育局於網站刊登題為〈語文學習支援〉的文章,首段說「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與急速發展的中國並駕齊驅,同時面對鄰近地區的強大競爭,亟需發展兩文三語。」此段說話香港人大多耳熟能詳,人人可背誦。

該段文章接著說:「雖然基本法規定中英雙語為香港法定語言,但接近97%本地人口,都以廣東話(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作為家居及日常交際的常用語言,而英語則多作商業用途。至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語言,普通話的使用日見普遍,反映內地與香港經濟及文化的緊密聯繫」。

文中指廣東話為「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惹起關注,這個說法觸動了部份人的神經,反問為何港人每天都在說的廣東話,沒有成為法定語言的資格?

根據《香港基本法》,香港法定語言為中文及英文,行政、立法與司法機關可採用中文和英文為正式「語文」,《法定語文條例》也沒有規管口語。所以把廣東話定位作「方言」,便難免出現矮化廣東話的質疑,也令人聯想到一國兩制中的「一國」更強大,廣東話的主流地位將會被動搖和改變。

於是關注普通話教學的組織「港語學」就此去信教育局局長,要求澄清為何廣東話非法定語言,也有立法會議員就此要求政府當局提供合理解釋。

其後香港教育局承認有關廣東話的注釋出現了「含糊不精凖的地方」,對引起誤會深表歉意,並刪除該篇文章,換上「網頁內容正在更新,不便之處,敬請見諒」的告示,這當中只是數天時間,在新年假期期間都算罕見。

香港教育局其後上載另一篇文章〈兩文三語正面睇〉,指「廣東話是大部分本地人口的母語和中文口語」,再沒有提及方言的說法。雖然這篇文章指出廣東話為大部香港人的母語和中文口語,但在2018年香港教育局於上載的一篇文章,就香港人的母語出現了爭拗,更指出廣東話並非香港人的母語,其理據就是廣東話只是「方言」,並不符合「母語」的含義。

香港教育局現廣東話非母語文章

2018年有香港網民發現香港教育局網上教學資源中有一篇題目為《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的文章,文章中稱粵語只是漢語的一種,所以不符「母語」的含義,而只是「方言」,進而引發爭議。該篇文章由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專業顧問宋欣橋所著。文章收錄於《集思廣益(四輯):普通話學與教經驗分析》,屬於香港教育局從1997年開始向全香港小學派發先後的小學普通話課程配套資料之一。香港教育局在書籍介紹表示文章是「整理教室培訓課程的相關資料而成,內容豐富、具參考價值」。

宋欣橋稱,要思考普通話教育,就必須要釐清「母語」、「中文」、「普通話」、「粵語」的概念。此外他還指出香港應該用「母言」稱呼粵語:

粵語屬於漢語,但通常我們不會用粵語 —— 一種漢語方言來代表漢民族的語言。明確地說,一種語言中的方言不能視為「母語」。因此,把「粵語」稱作「母語」,不是嚴格意義上「母語」的含義。因為「母語」的「語」 是「語種」,是指一種語言,而不是指一種語言的地域變體 —— 方言。那麼,如果我們不用「母語」這個概念,我們如何稱說「粵語」和我們之間親密的「鄉音」關係呢?語言學者為了與「母語」這個概念區別,取用了「方言」的「言」字,即「母言」來表述它。

然而,根據《國語辭典》,「母語」一詞指「一個人最初學會的語言。在一般情況下是本民族的通用語或某一地區的通用方言。」。與此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51年的《專家會議報告》中定義母語(mother or native tongue)為「The language which a person acquires in early years and which normally becomes his natural instrument or thought and communication.(一個人在早年獲得的、通常是他自然使用的工具或思想以及用於溝通的語言。)」。

當時,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前高級講師歐陽偉豪則便在他的個人facebook上載一條影片,批評香港教育局登載上述的文章。他指出宋教授的著作沒有任何關於研究粵語的,質疑政府引用權威有失精準。此外他也懷疑政府一連串針對粵語的行為,包括2014年教育局官方網頁出現粵語「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動機是「矮化粵語,壓抑粵語」。

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總監謝錫金也表達了反對,認為母語是最直接、簡單和易理解的語言。「例如我父母、家庭都是說廣東話,那廣東話便是我的母語。」他認為宋教授提及的「母語」是就政治層面解釋,並非以語言學等學術方面切入。

香港特區政府除了在小學教材方面,試圖矮化甚至消除廣東話作為大部分香港人母語的地位外,在中學教育方面也著手「消滅」學生學習及增強廣東話能力的機會。

試圖刪除香港中學文憑試的聆聽與說話兩卷

2019年在《逃犯條例》修訂風波在香港正熾熱之際,香港教育局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下稱專責小組)於當年6月28日發表檢討中小學課程諮詢文件,諮詢期至2019年9月16日。專責小組的其中一個建議是刪去中文科的聆聽和說話兩卷。

這個建議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網上不少意見擔憂政策會使廣東話在香港消失,進而逐步被普通話所取代。從事粵語研究多年的Ben Sir(歐陽偉豪)直言:「現時不少學校都實施普教中,而聆聽及說話兩份卷是整個考試制度內唯一使用廣東話的試卷,若然刪去這兩份卷,則學生整個讀書生涯,都可以沒有廣東話。」[6]

在香港主要保育及保護廣東話的組織便是「港語學」,然而該組織在本年被迫走向解散及停止運作的命運。

「港語學」被指違《香港國安法》而解散

香港提倡廣東話(粵語)的非政府組織「港語學」(Hong Kong Language Learning Association),於本年(2023)828日宣布,解散原因為「港語學」其中一篇徵文比賽入選的文章,被香港國安處認為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有鑑於安全風險,港語學決定「執笠」(倒閉關門)解散停運。

事源於2023822日早上720分,香港警方國安處人員到「港語學」主席陳樂行家人的寓所要求會見陳樂行,但當時陳樂行身處外地,無法會面。國安處人員在無展示搜查令下仍進入寓所搜查,並指「港語學」於2020年一篇「中西區廣東話徵文比賽」的小說文章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要求下架,如不下架便通緝陳樂行,但國安處人員並無說明文章違反《香港國安法》的哪一條法例。同日,不斷有來自香港的同一電話號碼致電給陳樂行。陳樂行回撥後對方表示是國安處人員,雙方通話了10多分鐘,陳樂行問及文章哪處有問題,以及可否為文章作修正了事,對方僅指涉事文章違反《香港國安法》,要求即時下架有關文章。陳樂行向國安處人員提及下架需時,對方則刻意告知同日曾搜查其蛋糕店,並提到其家人及「港語學」前成員情況。香港國安處人員強調是因為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多番聯絡陳樂行不果,在諮詢香港律政司意見後,認為涉事小說文章違反《香港國安法》,故採取有關行動。陳樂行事後翻查電郵未見相關聯絡紀錄。陳樂行同日將涉事小說文章刪除,以及為保障家人及前成員的安全,經諮詢法律意見後,於828日在Facebook發出公告,指決定停止「港語學」所有運作,並啟動解散程序。對於組織解散,陳樂行認為香港不合適再經營保育粵語的組織。陳樂行評估返回香港後有被捕風險,加上《香港國安法》涉及嚴重罪行,短期內不會返回香港。

相關涉事小說文章為「小葭」所撰寫的〈我們的時代〉,講述自幼移民英國的男生「光仔」長大後於2050年後返回香港尋找父母生前足跡,與在香港成長女生「小敏」的一場邂逅。「光仔」旅程中發現街上許多香港人不再說粵語,並提到父母年輕時吸入過多中國製催淚煙令身體變差而死亡。文中描述中環的街道改名為『人民中路』,「小敏」指是因為「政府覺得有殖民色彩」。故事又提到,政府為打壓宗教自由,掌控不同宗教場所,「所有教徒都要入愛國教會」,小孩只能讀修改過的《古蘭經》。小說最後以「人與極權的抗爭,是記憶與遺忘的抗爭」作結。

「港語學」曾於20206月經香港區議會「社區參與撥款計劃」舉辦「中西區廣東話徵文比賽」,同年1130日公布結果。陳樂行指被香港民政事務處拖欠實報實銷的活動開支達30多萬元,而香港民政署則宣稱有兩項活動可能涉及刑事罪行,但就沒有指出另一項活動是什麼活動。

由於港語會要保育及保護在香港的廣東話文化,就是中共及香港特區政府推行「滅粵推普」的最大絆腳石,相信香港特區政府除教育政策方面加速「滅粵推普」的進程外,在法例層面也如同上述消滅其他方言相同,制訂不同的懲罰政策,令香港不能也不可再說廣東話。

消滅香港人必須消滅廣東話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失去一種語言可能會讓伴生的文化消失,這個結果是整個人類的災難而非福音,就如同生物滅絕一樣。納粹德國的希特拉說︰「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從他們的學校裡下手」。

現時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她於2014年前曾在教育局擔任語文教學支援主任,在任期間主力推動普通話教育,曾經舉辦講座,要求全港學校創造普通話環境,並且貶抑及醜化廣東話。也曾在教育性節目中,稱講廣東話的小朋友是惡魔。

相信在她任內,必然制訂出要求全香港中小學推行「普教中」的政策。更甚的情況可能是,把「母語教學」中的「母語」變成「普通話」,完完全全在香港中小學當中消滅使用廣東話的機會。

同時不難想像,中共及香港特區政府更會在其他方面著手,盡快令廣東話在香港消失。其實配合中共對香港的「人口殖民政策」,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聽到學童交談之間用普通話溝通的情況,越來越常見。若果中共及香港特區政府,制訂與廣州相類似,於大眾廣播方面,如電視及電台節目全數使用普通話,相信未來廣東話會在香港消失,中共及香港特區政府便成功消滅香港人這個族群。中共及香港特區政府下一步便是推行簡體字代替繁體字,完完全全把香港人這個「他者」消滅。

現時香港人仍然可以說廣東話,網絡上的封鎖仍未達致中國內地這麼嚴重,希望身處香港及海外的香港人能夠團結一致,在網絡上建立廣東話學習和傳承的渠道,縱使不在香港也一同保護廣東話,不致廣東話在人類歷史上走向滅亡的命運。

 

註解:


[1]避不開政治「母語教學」根本是個偽命題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3717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台北市,2002 9 25-27 日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香港的語言問題與語言政策──兼談香港語言政策對客語族群的影響〉

[3]香港並沒有分初中及高中,初中一至三年級及高中一至三年級均在同一所學校,所以稱之為中學,初一至三年級稱為中一至中三,高中一至三年級稱為中四至中六)

[4]【祖國與香港100個瞬間】全港推行母語教學 確保學生中英兼擅| 橙新聞

https://www.orangenews.hk/hongkong/1117221/%E7%A5%96%E5%9C%8B%E8%88%87%E9%A6%99%E6%B8%AF100%E5%80%8B%E7%9E%AC%E9%96%93-%E5%85%A8%E6%B8%AF%E6%8E%A8%E8%A1%8C%E6%AF%8D%E8%AA%9E%E6%95%99%E5%AD%B8-%E7%A2%BA%E4%BF%9D%E5%AD%B8%E7%94%9F%E4%B8%AD%E8%8B%B1%E5%85%BC%E6%93%85.shtml;jsessionid=CC8A7771847CD02F12DDCE4455BAFA72

[5]淺談「普教中」( 協助香港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 ) 的成效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eme toSupport Schools in Using Putonghua to TeachChinese Language Subject”https://teric.naer.edu.tw/wSite/PDFReader?xmlId=&fileName=1411540606560&format=pdf

[6]中文科擬取消聽說兩卷 何以引發「消滅粵語」之慮?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36468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最近更新: 2024-01-08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