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07

一、前言

石破茂1986年首次當選眾議院議員,之後連續12次當選,1993年曾經脫離自民黨,加入以小澤一郎主導的新生黨與新進黨。在野聯合政權瓦解後,石破茂立刻回到自民黨,2002年小泉純一郎內閣時期以防衛廳長官的身份首次入閣。之後,他擔任了內閣閣員、黨三役等重要職務,被視為未來總理大臣的有力人選之一。

然而,邁向自民黨總裁以及內閣總理大臣的道路充滿了艱辛。他在2008年、2012年、2018年和2020年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之中均告敗北。特別是在第二次安倍內閣後期,他逐漸被排除於重要職位,陷入政治邊緣化的處境,並以「黨內在野黨」的姿態牽制安倍政權。由於2023年後爆發自民黨政治資金問題,黨內最有力派閥的安倍派逐漸失勢並被迫解散派閥,在「改革」的浪潮中石破茂在經歷十幾年苦戰後在2024年9月的總裁選中勝出。然而,在隨後10月的眾議院選舉中,他未能消除政治與金錢問題以及日本國民對自民黨政治的不信任。最後執政聯盟的自民黨與公明黨的合計席次未能過半,這是自2009年選舉以來的最大敗北。其後,儘管在野黨出現分裂,自公聯合政權仍以少數執政形式成立,但面臨必須與國民民主黨等在野黨合作的嚴峻局面。

2025年7月將舉行參議院選舉,如果這次選舉中自公聯合政權再度失去過半數議席,石破茂本人不僅可能辭職,還可能導致政權更迭。在此之前,石破政權將以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為中心,致力於推進內政並試圖提高支持率。本文將對石破政權在執政三個月之際,以2025年後的短期及中期展望為重點進行分析。

二、黨內反對派、非安倍路線的石破茂的基本理念
2022年7月安倍前首相遭遇不幸去世後,2023年緊急出版且成為暢銷書的「安倍晉三回憶錄」於2024年出版了台灣的中文翻譯本。該書涵蓋了內政外交等廣泛領域的故事,除了涉及歐巴馬、川普、習近平、普丁等外國領導人的評論外,也包括對石破茂等國內政治家的評價。書中提到2014年9月內閣改組時,根據當時菅義偉官房長官的提議,石破茂被撤下自民黨幹事長職務,改任地方創生擔當大臣,但隨後安倍與石破兩者之間的對立加深,以安倍為主的自民黨主流派對石破茂的冷淡待遇延續至菅義偉及岸田文雄政權,這一背景得以在書中窺見。

「安倍晉三回憶錄」中也不乏常見於個人回憶錄中的「自我正當化」和「自我感覺良好」的內容。此外,由於該書未觸及外交相關的敏感問題,中央公論新社為了挖掘書中未提及的事實,嘗試採訪了安倍政權期的重要外交安全幕僚的谷內正太郎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菅義偉等人,以深入探討安倍政權的本質;同時也訪問了作為政敵的在野黨人士,編輯出版了一本被稱為「安倍晉三回憶錄 公式副讀本」的解說書,進一步揭示安倍晉三的人物形象。該書中也採訪了石破茂,其對安倍的評價比在野黨政治家更為嚴苛,充滿對安倍政治的批評,明確地凸顯了雙方基本理念的差異,以下摘錄部分內容。

石破茂在談到作為政治家的安倍時,起初稱其為「前所未見的政治家」,似乎是讚美之詞,但隨即指出,安倍對於抵制自己推動財政政策的財務省或對集體自衛權行使解釋問題持對立態度的內閣法制局,斷言這些人比起國家利益更重視其所屬組織利益的言論。對此石破茂提出質疑,認為這是極端的主張。他還批評安倍的政治手法,稱其「明確敵人形象並煽動情緒,厚待支持人士」,表示自己從未見過這樣的政治家。毫無疑問,石破茂的批評中透露出了對於安倍將其視為敵人並加以冷遇的不滿情緒。

在該書中,石破茂與安倍政策理念的差異最為明顯的是在修改憲法內容上。雖然安倍和石破同為修憲論者,但2012年4月,當自民黨在野時期,該黨採納了以重新執政為目標的修改憲法草案,該草案明確了天皇作為國家元首、設立國防軍、國旗國歌的規定,展現出鮮明的右傾化和保守的基調。

石破茂主張,修改憲法應從明確表達建立國防軍開始,強調軍隊是為了捍衛國家的獨立,而非警察的加強版。他對安倍在2012年自民黨版修改憲法草案擱置不提,並在2015年通過安保法修正案改變解釋以限定性地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做法表示不滿。此外,石破茂回憶,自己在2014年被撤下幹事長職務時,曾被安倍邀請擔任安保法制擔當大臣,但因安倍拒絕集體自衛權的全面的行使,因此拒絕了該職位。他還對安倍在2017年眾議院選舉中,自民黨選舉公約未沿用2012年草案,表示不滿。

安倍考慮到日本所處的現實政治情勢,選擇暫時擱置修憲工作,以部分允許集體自衛權行使的方式應對現實的安保需求。而石破茂則堅持自民黨的基本教義派的理念,主張將自衛隊改編為國防軍,雙方理念差異鮮明。

三、從石破茂的著作看其政策理念

截至2024年12月,石破茂包括合著的編著已出版近30本的著作,其中在出任首相後又發行了兩本新書。2023年11月,自民黨派閥的黑金問題浮上檯面,導致岸田內閣的支持率急劇下滑。到了2024年春季以後,面臨同年9月的下一任總裁選舉,自民黨內「後岸田文雄」時代的權力鬥爭逐漸白熱化。

在此背景下,石破茂於2024年8月7日出版了「保守政治家:我的政策與天命」的著作,內容涵蓋了對其過往發言與政策理念的更新,可視為其政見公約的書。該書發行後不久,岸田文雄宣布不參選下屆自民黨總裁選舉,讓石破茂的新書內容備受矚目。補充說明,與石破茂在總裁選舉中競選的高市早苗議員也於總裁選舉前的9月出版了一本政見公約性質的著作。可見許多有意競逐下任首相與總裁的政治家都藉由著作來表明其政策立場。

石破茂的該書由序論、日本國民對政治不信任的原因、敬仰的師父田中角榮、自身的經歷、作為保守政治家的立場、政策理念、從歷史中汲取的態度、重建政治信任的決心等章節構成。在序論中,石破茂對於因自民黨內的金錢政治問題引發的政治不信任及國民中彌漫的無力感提出警告,同時也表示自己若要成為首相,必定是在「自民黨或日本陷入僵局時」,並認為「若無天命,這是不可能的」。當時自民黨內多數的派閥已解散,加上岸田政權支持率持續處於危險水域,石破茂本人應對「自民黨政權的危機」有相當的預感。

由於包括台灣在內的國際社會對他的政策理念,特別是外交與安保立場有高度關注,筆者在此摘錄該書第六章「我的政策立場」中有關外交部分的內容。

關於日中關係,由於日本國內高度關注此議題,石破茂在該章開頭提到,他主張加強對中國的威懾力,最有效的方式是提升日本的國防能力,並強調日美同盟及與志同道合國家(like-minded countries)的合作同樣重要。此外,他還指出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國內形成全民共識,這顯示其路線並非如部分輿論簡單斷定的「遠美親中」路線。然而,對於「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觀點,石破茂提出疑問。他認為,增加國防費需要有戰略與戰術的支持,並指出中國若對台灣發動侵略,攻擊駐日美軍的可能性較低,因為這將使中方同時與日美兩國為敵。此外,他強調外交努力與威懾力的加強並非二選一,對話的重要性不可忽視。為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與中俄等威權國家的外交關係應持續努力,這一觀點石破茂認為安倍晉三、菅義偉、岸田文雄政權過度偏向美國而缺乏靈活性的外交政策。

關於日美關係,石破茂確認了日美安保條約作為日本戰後政治史中骨幹條約的重要性。然而,他不僅重申了日美同盟的價值與重要性,還強調需要檢討該條約的非對稱性。他指出,日美安保條約是全球唯一的非對稱性雙務條約,按理說軍事同盟應基於主權國家間的原則,義務內容應對等。然而,日美同盟規定,美國負有防衛日本的義務,而日本則負有提供軍事基地的義務。他認為,日本在戰後80年來提供自己領土作為美軍基地,這引發了對獨立國家與主權國家定義的深層思考。他的這些主張使其被視為與安倍路線不同的「對美自立派」。此外,他認為應全面承認國際法允許的集體自衛權的行使,並推動日美雙方共同防衛的同盟關係進一步發展。

另外他提議自衛隊應可以考慮駐守關島,與美軍共同進行日常巡邏活動,駐守關島的自衛隊適用與駐日美軍相同的日美地位協定的相關規定,以實現更對等的關係。他還在書中提及了在總裁選舉勝利後於9月底向哈德遜研究所投稿的文章中所引發爭議的亞洲版北約創設的構想。

此外,本章還談到了石破茂長期主張的憲法第九條的修訂內容、金融政策以及設立防災省等政策,從中可以窺見石破茂作為政治家的部分理念。不過,這些議題將留待另文深入探討。

四、日台關係的展望

2024年9月自民黨總裁選舉中,與石破茂展開激烈角逐並在決選投票中以些微差距敗選的高市早苗,在同月出版的政見公約書籍中,以「繼承安倍前首相的遺志」為主軸進行宣傳,表現得如同安倍前首相的接班人,並提出對中國採取強硬的立場。同時,她曾經在2021年9月的總裁選舉中,與時任的蔡英文總統(兼民進黨主席)進行視訊對話,展現親台的姿態,曾引起台灣各界對「親台派日本首相誕生」的期待熱潮。最近,在2024年12月與民進黨訪日團的林右昌秘書長等人會談時,表達了訪台的強烈意願,再次明確彰顯了親台立場。

自2015年卸任內閣職務以來,石破茂因批評安倍政權,逐漸形成了「反安倍派領袖」的形象。儘管他是自民黨內著名的防衛族議員,但與日本右派中常見的「親美反中」立場有所區隔,這導致部分人質疑他是否為「親中反台」。然而,石破茂在2022年7月底率領超黨派「思考日本安全保障議員之會」成員訪台,並與蔡總統等人會談。2024年8月,他再次與前外務大臣前原誠司等人率領該議員之會成員訪台,與賴清德總統、蕭美琴副總統等人進行會談。雖然石破茂並未如安倍或高市那樣明顯地表態「親台灣」,但從日本國益的角度看,他十分重視台灣,在兩年間兩度訪台,並與台灣各界交換意見。

目前,日台關係基於兩國人民間的高度好感度,良好的民間交流和地方互動已形成基礎,並且議員和政黨之間的交流也非常活躍。雖然在石破的政權下,要期待日台關係出現重大突破並不容易,但可以預期交流與合作將穩步推進。

五、展望

簡要整理石破茂的政策理念後,可從其擔任首相後的言行進一步展望未來發展。在2024年10月上旬的國會施政方針演說中,他表示將推進基於現實國益的外交政策,以日美同盟為核心,增加友好國與志同道合國家的聯繫,平衡加強外交與防衛能力,以實現日本的和平與地區的穩定。在「自由開放的印太」的願景下,石破強調要堅持基於法治的國際秩序,並致力於確保地區的安全與穩定。

石破在談到日美同盟時指出,日美安保條約是日本外交與安全保障的基石,並以此為前提,進一步強化同盟的威懾力與應對能力。此外,他表示將加強與美、韓、澳洲及G7領導人的合作聯繫。

對中國的政策上,石破強調推進包括「戰略互惠關係」在內的全面交流,加強各層級的溝通。同時,他明確地反對在東海與南海等地區進行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

在11月下旬,石破於國會施政方針演說中提到,將與川普政府進行坦率溝通,以促進日美兩國的國益,進一步提升日美同盟的層次。在與習近平的最近會談中,石破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於中國軍事活動的頻繁以及深圳日本學童遇害事件等的關切,並要求儘早實現對日本水產品進口禁令的解除。

從最近的公開發言的內容來看,石破茂政權的外交安保路線是繼續安倍建立的務實路線。

展望2025年上半年,維持並加強與川普政府的穩定關係將是當務之急。此外,本文未提及的韓國政局因總統彈劾案通過而進入政權過渡期,也需要石破政權投入精力。

至於日中關係,預計中國將繼續優先處理中美關係,並將國家資源集中於對美關係上。在此背景下,中國外交可能對日本、印度、澳洲等其他印太主要國家保持低調,避免激化矛盾。而日本與中國在經濟等互惠領域的對話或將有一定的進展。

在內政方面,石破政權作為少數政府,展現出重視與在野黨合作的姿態。具體來說,自民公明聯合執政框架可能會吸納在2024年10月眾議院選舉中表現突出的國民民主黨,形成三黨合作,並致力於推動2025年度預算案等國政議題。然而,2025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將成為關鍵。如果自公兩黨失去過半數席位,石破政權可能面臨下台乃至政權更迭的風險。

2012年安倍前首相透過眾議院選舉的勝利奪回政權,並於翌年在參議院選舉中獲勝,奠定了長期政權的基礎。同樣,石破政權若希望能夠長期執政,需全力推進政治改革,專注於經濟、社會問題,重新建立國民的信任,並在選舉中獲得民眾的支持。

 作者   石原忠浩   為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

最近更新: 2025-02-1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