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371
- 發佈:2025-03-12
前言
近年來,世界格局發生前所未有的極大變化,世界各國為了確保各自前瞻性的發展,在經濟、貿易、政經等領域構築層層阻礙,彼此間的貿易結構亦從過往的全球化模式轉而為區域化模式。各個國家除了維護自身利益外,同時也以理念相近、志同道合為主要目標為集結與聚合,在這一個層面領域上,更以中國為首的全球南方為最主要的共識。自從二次大戰後,中國不斷倚靠美歐國家的寬容與恩澤發展經濟、國防與外交等領域的實力,並加上其從經濟、社會、政治三部曲的改革,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間成為發展中國家與新興國家之首,並且帶領這些國家集體性的崛起。而這樣的崛起趨勢,也讓美歐等先進國家從過去將這些國家視為後院、工廠,到如今不得不警覺、恐懼、敵視以至到目前的對抗狀態,而背後操作之手便是「中國」,2001年「金磚」這個名詞首次被提出;2006年便由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開始集結的金磚四國;2011年金磚四國吸收南非作為正式成員加入該合作機制並正式生效,成為金磚(BRICKS)。金磚五國國土面積約3941平方公里(佔世界總面積30%),人口佔世界總人口數約32.6億(佔世界總人口數42%);2022年時金磚五國的GDP達到2.6兆美元(佔全球GDP總量約26%),此便是全球南方的一切開端。
到了2023年8月,金磚五國宣布擴員,吸納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根廷、伊朗以及衣索比亞成為金磚會員國,原本的金磚五國正式擴充成為「金磚9國」(阿根廷於2023年12月正式拒絕加入金磚),並於2024年1月起生效。擴容後的金磚9國,面積約為4540平方公里(34%)、人口數約為36.5億(46%),GDP總量約為2.8兆美元(28%)。2024年成為金磚集團「擴員元年」。而2024年由俄羅斯擔任主席國的金磚會議,再次發展出新的擴容模式,將白俄羅斯、馬來西亞、玻利維亞、哈薩克、泰國、印尼、烏干達、古巴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九個國家納入為夥伴國,並於2025年1月1日起生效,亦在2025年1月17日將奈及利亞納入金磚夥伴國,以至目前為止,金磚集團已有十個正式會員國(印尼於2025年1月6日成為正式會員國),9個夥伴國;此外,2024年的金磚峰會不僅發表了篇幅極長,共134項的「喀山宣言」,含括加強多邊主義、推動全球和地區穩定與安全、加強經濟金融合作、促進人文交流,也概述金磚集團對國際體系現狀的共同看法,對基本全球問題和地區危機或共同或類似的處理方法,以及集團成員對期待的、可實現的世界秩序格局的認知。對於全世界來說,金磚集團展現了「安全」和「發展」同等重要的雄心壯志,也展現了構建長期以來對美國單一極權主義行徑不滿的發展中及新興國家發聲及討論的平台;雖然金磚峰會不如G7或北約組織緊實、具有紀律,但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它們現階段所需要的並非具有紀律的組織運作,反倒是一個具有彈性、可變動、且較為溫和的機制,畢竟對於許多發展豬國家而言,能符合它們期待給予其資源才是最重要的,因此,2024年也成為了金磚國家崛起的分水嶺。
但即便如此,金磚集團目前雖有十個成員國、9個夥伴國,但為何會有「夥伴國」這個階段的產生?以及金磚集團如此擴容次階層的模式,是否引發美歐國家對於夥伴國策略及作為的改變或調整?相信這也是許多國家想要更加了解的領域。
金磚國家持續擴容的規劃與意義
對於金磚集團不斷擴容不同型態及層次的規劃究竟代表著何種意義,或可分為幾個面向來探討。第一、居於主導地位國家現階所遭遇及須克服的問題?第二、為何2024年金磚峰會僅擴容夥伴國?第三、金磚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些皆是目前金磚國家現狀最主要的策略與問題。
(一)居於主導地位國家現階所遭遇及須克服的問題
從目前金磚十個會員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根廷、伊朗以及衣索比亞,可以觀察得出最主要主導國仍為中國與俄羅斯;特別是俄烏戰爭發生後,中國一直是俄羅斯在軍武資源、經濟民生供應上堅實的後盾,俄羅斯的在共產世界的地位亦已被中國完全取代;而中國仍讓俄羅斯在國際上還是佔有一席之地,未完全取代其話語權,其策略仍是要讓俄羅斯分散美歐國家對中國強烈聚焦的針對性;加上去(2024)年中國讓俄羅斯擔任金磚會議主席國,並刻意通過眾多項的「喀山宣言」,顯見有意讓俄羅斯偏居世界關鍵地位,但仍控制其不凌駕中國重要性。
當然,由於目前中國在經濟及內部穩定度尚不如以往,故極力在美歐各國不斷周旋於俄烏戰爭、以阿衝突以及南北韓政經情況紛擾之中,仍企圖且有規劃的不讓自己片面陷入這些賽事,特別是在國內挑戰不斷的情況下,若再讓陷入此些外部事件中,恐將難以在對外關係心無旁騖的發展與攻防。此外,對於美國總統川普二進宮回歸,中國方面尚未充足把握與其二度順遂往來,故必須於全球南方重要平台金磚峰會謹慎布局,擴容較為可信賴的國家白俄羅斯、馬來西亞、玻利維亞、哈薩克、泰國、烏干達、古巴、烏茲別克斯坦和奈及利亞等9個夥伴國。再者,由於中國與多數全球南方國家皆具有共同的命題與背景,如皆曾被侵略或殖民、皆從貧困逐漸發展起來,以及由美歐主導的國際體系缺乏公平性,僅將資源投注在已發展國家。以上幾個原因皆是中國得以連續集結眾多發展中及新興國家的主要原因。而緊接著需克服的難題,則是這些發展中國家雖有物資但經濟發展普遍不佳,中國、俄羅斯、印度等若要拉抬這些國家,除了必須有資料耗損外,更需要有相當彈性的策略逐步扶持,這也考驗著金磚集團這個鬆散組織的非強制力量。
(二)為何2024年金磚峰會僅擴容夥伴國?
對於金磚集團來說,若能不斷擴員必然是其會員國所期待,但不斷擴員是否能達到會員國在戰略上運用,亦須需要考量的重點。總的來說,金磚集團仍有能與不能的領域。首先,金磚國家面積雖占全世界約4540平方公里(34%)、人口數約為36.5億(46%),GDP總量約為2.8兆美元(28%)。雖然如此,金磚國家卻非一個可自給自足的經濟實力中心,而整個金磚國家區域內的貿易總額遠遠小於中國與東協,或是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額,相互投資或以金磚國家為中心的多邊研發和生產鏈亦然,所以金磚集團較難實現經濟一體化的期待;此外,由於金磚國家的政府體制複雜、多元且不一,有共產制、君主制、民主、及宗教神權國家,而且與中國、俄羅斯的關係親疏遠近不一,有對抗及合作等多維型態,更何況許多中東及東協國家對於政治及軍事的合作多維持中立或不結盟的態度,這更讓金磚集團不論是現在或未來都難成為政治或安全的同盟。而敏感議題,亦非金磚集團國家所欲碰觸的領域,至多有籠統的政治宣示性言論,在敏感的爭端議題上不會有大作為。而雖有許多學者專家常以G7和金磚集團相較,但整體而言,金磚國家是相當異質的國家體,各自有其文化、歷史脈絡背景、獨特的價值體系和政治制度,當中並無誰是真正可綜握全局的領導國家,中國亦僅是當中實力較為突出而已;而G7 是正式的多邊集團,且具有明確的等級制度,美國更是集團毫無爭議的領導者。
而此次金磚集團僅擴容10個夥伴國(亦即觀察員國,為正式會員前的預備國家),無會員國,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國家雖十分迫切想要儘快加入金磚,但卻不願意在大國博弈之下選邊站隊、更何況中國將「全球南方」的名號打得震天嘎響,在全球勢力越來越大,加入金磚集團可說是一種風潮;再加上,這些國家都沒有意願向G7集團或NATO(北約)一樣,有政治或軍事的共和集合目標,僅是想要讓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向前推進。以東協的三個成為金磚集團夥伴國的泰國、印尼、馬來西亞來觀察,東協國家確實已陷入中國經貿紅利套路,並且難以化解與回復。從近年來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連續15年保持東協最大貿易夥伴地位,東協亦已連續4年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對於雙方來說,這樣的態勢不僅將持續保持下去,也讓美歐大國恐有難以介入中國與東協雙邊的朋友圈。對於東協國家而言,對美歐國家的重塑信任並不容易,特別是美國在川普二進宮後,對東協所採取的策略是否如首任也讓東協國家時懷戒慎恐懼。而在近年東協日益被國際重視的態勢下,東協國家也掌握其發展的最佳的時機,與中國密切往來對於經濟發展可說是最能極快獲利的。另外,東協國家入群金磚集團,也顯示中國更加拉緊東協國家的力道,去(2024)年底金磚峰會擴大接受不同等級的國家入群,應是影響未來地緣格局的另一項大事。特別的是,去年的金磚峰會是在俄羅斯克喀山所舉辦,峰會所接納的夥伴名單亦由俄羅斯來揭露,顯見中國給足了俄羅斯天大的面子,並宣布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白俄羅斯、玻利維亞、古巴、哈薩克、烏玆別克、烏干達等9國於今(2025)年1月1日正式成為金磚國家的「夥伴國」(注:金磚國家現況:共有10個會員國及9個「夥伴國」。10個會員國為創始會員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2024年加入的伊朗、衣索比亞、埃及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25年1月6日由夥伴國轉為正式會員國的印尼。)而東協三個國家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等三國家,則以夥伴國而非以會員國身分先入群,顯示中國認定除在經貿上有與其堅實的互動之外,在政治及外交方面,中國仍保留此三國與美歐國家互動空間,藉此存留彈性,方便借道而行。
綜上所述,對於中國而言,東協國家恐已是其在布局世界的基本盤,從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一帶一路、RCEP、中國─東協自貿區3.0的談判等合作,都讓中國與東協國家有相當堅實及緊密的關係。不可否認,中國正強力拉攏全球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以命運與共‧共建家園的倡議干擾現今世界秩序。特別是,在金磚國家不斷逐年擴容的情況下,並以全球南方收攏發展中國家,當前的世界秩序確有相當高機率遭受大變革。相信從2025年初開始,全世界政局情勢都在劇烈改變,與過往情況的分水嶺也將相應而生。
(三)金磚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
不斷擴大金磚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想必是各界亟欲了解的面向。金磚的持續擴容除了可以促進成員國間的貿易和投資,也不斷創建可與西方金融機構相互抗衡的體制,如:新開發銀行(NDB),被認為可以替代世界銀行;另一個是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CRA),被認為有潛力替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此外,金磚國家也積極透過本幣貿易,創新的數位支付平臺(俗稱「金磚之橋」)和其他支付機制試驗,加速全球經濟正在進行的去美元化進程。這對於俄羅斯和伊朗等受到各種西方制裁的國家來說,尤其重要。此外,金磚成立的目的,更是要打破過去西方國家集團壟斷的制度,集結,金磚集團、合組織、一帶一路、東協自貿區等策略,由點到現再到面,涵蓋全球競爭領域,形式引領國際格局的態勢。
中國無庸置疑,是金磚集團最重要的靈魂人物。自2017年以來,不斷尋求金磚國家的擴展,提出「金磚+」的形式作為全球南南合作的新平台,而由於印度靠攏美歐、俄羅斯因為俄烏戰爭元氣大傷,中國在金磚國家的參與度必然進一步提升,中國也不斷嘗試以更多樣化的貨幣使用、提出遭受西方經濟制裁國家替代性的金融方案,確實金磚集團已從過去的小金磚逐漸成為大金磚合作,也是全球南方發展最重要的多邊平台。
小結
無可諱言,2024年是金磚集團成立以來最具分水嶺的一年,一方面是由俄羅斯擔任主席國,也是金磚國家以合作機制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促進世界多極化發展,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關鍵年。雖然金磚集團不斷擴容,但成員越多也會產生靈活性下降的風險。在過去的文章中,我曾將尚未產生夥伴國的金磚集團,先以成員國為親美或遠美做基本的區分,如:極度抗美: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伊朗、衣索比亞;視議題傾美或傾中:沙烏地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極度親美:印度。以這樣的方式來評估美歐國家對金磚集團的影響力。但這當中確實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存在,如:美國及歐洲國家領導政局的改變、東亞區域情勢的變化、以東南亞國家槓桿的傾斜程度能否部分回升等等皆是金磚運作策略的關鍵;而夥伴國自然也可做這樣的區分。
或許金磚國家在當初成立時與西方抗衡的成分並不那麼高,多將重點置於與重要發展中國家的經貿合作與平台提供,並且製造一個有異於美歐國家的經貿合作機制,企圖改變過去由美元主宰的貨幣交易模式。但是隨著地緣政治局勢的劇烈對抗與改變,金磚集團會否成為類抗美歐的小多邊經貿及政經組織,以吸納更多元的成員、推翻美元霸權、創新國際貨幣機制為主軸,產生更好的協同效應與規模效益,仍是未定之數。況且,目前還有9個夥伴國等待「轉正」,印尼可以在極短的時間由夥伴國轉成正式成員,其他幾個夥伴國自然也可以。而時機與需求自然端視中國等國家是否受到夥伴國的遊說與鼓舞為最大考量。而備受矚目的越南,雖然在喀山會議被評估極可能會成為金磚會員國,但後來卻連夥伴國都沒有,可能得看美國二次擔任總統的川普是否持續青睞越南了!
作者 許慧儀 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