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11

一、前言

2024年12月8日敘利亞武裝反對派攻入首都大馬士革,總統巴夏爾阿塞德(Bashar al-Assad)逃往莫斯科,前總統哈菲茲.阿塞德(Hafez al-Assad)於1970年擔任總統,在位期間30年,接續由兒子巴夏爾接任,父子統治敘國超過半世紀,終於垮台,大馬士革出現新局。莫斯科與敘利亞,特別是與阿塞德家族的長期聯繫,使俄國活躍於大馬士革。俄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於2015年介入敘利亞內戰,當時西方國家力圖推翻阿塞德,但克里姆林宮派遣俄軍,支援陷入困境的阿塞德政府,使其穩住江山。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當初派兵介入敘利亞,不但成功進行了軍事行動,且未引發國際上重大的外交反彈。在戰略上,克里姆林宮藉由軍事介入敘利亞,成功擴大了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俄羅斯與中東的關係,向來是克里姆林宮(Kremlin)引以為傲的外交成就,莫斯科在中東地區奉行「等距離」(equidistance)政策。這種策略使莫斯科得以塑造為「坦誠的調停者」形象,與相關各方建立建設性關係。舉例而言,俄羅斯的外交官既與以色列人接觸,也和巴勒斯坦人會面;並在土耳其人與庫爾德人之間斡旋;同時亦與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穆斯林建立聯繫;另外,同步維持著與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對話。此外,雖然俄烏戰事尚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莫斯科外交官仍穿梭於中東,除了提出願意充當色列與敘利亞之間的中間人,並提議在以色列與敘利亞邊境,由俄方提供中立的部隊,以緩解兩國的緊張局勢。

本文旨在探討阿塞德政權垮台,敘利亞變天對俄國造成哪些衝擊?又莫斯科面臨的主要挑戰為何? 本文先剖析為何俄國不像2015年,力挺阿塞德政府? 其次,從軍事、經貿以及非洲等三個面向,分析敘利亞改朝換代,對莫斯科的衝擊。第三則是探討莫斯科如何繼續保有在敘利亞的軍事基地。

二、俄國軍事資源的侷限性

為何俄國不像2015年,力挺阿塞德 ?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分兩個面向來看,面向一,俄國軍力不堪負荷。同時應對烏克蘭戰爭與敘利亞的內戰,使俄羅斯軍事力量面臨嚴重的超負荷。俄烏戰爭的戰場在東歐,而敘利亞戰事則在中東,這兩場軍事衝突,不僅屬於高強度,且是同時間、跨洲在進行,暴露出莫斯科在維持全球戰略目標的極限。同時應付兩個戰場,顯已超過俄國軍事力量的承載,使得俄國必須調整戰略目標,迫使克里姆林宮在多個戰區,做出艱難取捨。面向二,俄羅斯國內的經濟情勢,限縮對外擴張的投射能量。隨著戰爭時間拉長,再加上西方經濟制裁,造成俄國經濟壓力加劇,可能引發民眾對克里姆林宮介入外國事務,愈發不滿。儘管普丁對俄羅斯的掌控依然穩固,政權仍具高度控制力,但長期的資源消耗與日益升高的不滿情緒,可能削弱其政權威信,進而動搖國內穩定,最終影響莫斯科的軍力對外投射的力道。

三、衝擊俄國在敘利亞的軍事布局

普丁力挺的阿塞德垮台後,首當其衝的影響是,俄國在敘國的軍事部署。普丁於2015年派兵援助阿塞德政權,使莫斯科得以掌控敘利亞西北部,該地區原是反對派的主要據點。通過大幅擴建於塔爾圖斯(Tartus)的海軍基地,並獲得許可在拉塔基亞(Latakia)省的赫梅米姆(Khmeimim)建立空軍基地,俄羅斯成功確立了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從而強化俄國的軍事投射力量。塔爾圖斯海軍基地對俄羅斯海軍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其是俄軍在前蘇聯勢力範圍外,唯一具規模的海外軍事設施。此外,因該海軍基地濱臨地中海,倘若俄、土關係惡化,土國封鎖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 Strait),俄羅斯海軍及其補給線將不至於完全被封鎖在黑海之內。阿塞德為感念莫斯科的軍援相挺,於2017年延長塔爾圖斯海軍基地的租約為49年。然而,阿塞德的垮台,使得俄羅斯在敘國的軍事基地,前景不明。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曾表示,俄羅斯軍事基地的未來地位,將是俄國與敘國新政府談判的主要議題。

四、衝擊俄國在敘利亞的經貿布局

   敘利亞在阿薩德主政時期,俄羅斯是其主要的糧食進口來源國。但由於敘國新政府的不確定性,莫斯科已經暫停向敘利亞供應小麥。然而,就在敘利亞變天之際,烏克蘭隨即釋出善意,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於12月27日宣布,向飽受戰亂之苦的敘利亞人民,運送首批糧食援助,其中包括500噸麵粉。烏克蘭為全球穀物的出口大國,傳統上烏克蘭也向中東國家出口小麥和玉米,但未向敘利亞出口。未來敘國新政府是否會轉而從基輔進口糧食,減少或甚至終止從俄國進口,則有待觀察。另外,俄羅斯能源企業雖已獲得在敘利亞沿海地區的油氣田的開採許可。然而,大馬士革新的執政團隊上台,對於阿塞德政府先前同意的開採合約,是否會重啟談判,甚或取消,亦仍待觀察。

五、衝擊俄國在非洲的布局

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垮台,不僅意謂俄國在中東地區的挫敗,亦凸顯了俄羅斯在維持全球影響力戰略上的脆弱。同時在心理層面,打擊非洲撒哈拉地區的俄國盟友的信心,「疑俄論」於焉而生。舉例而言,在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馬利(Mali)或是尼日(Niger),渠等國家的軍事政權,看到莫斯科的退縮態度,對俄國的可靠性,產生質疑。這些軍政府的領導人,對普丁的信心產生動搖,他們內心忐忑,普丁是否也會撒手不管,自己成為下一個阿塞德。

此外,俄軍在敘國的塔爾圖斯海軍基地以及赫梅米姆空軍基地,不但是俄軍在東地中海地區的立足點,並可當作運送武器裝備前往非洲的樞紐,用以支援俄國在北非、撒哈拉以及中非的軍事行動。這是由於俄國的大型軍用飛機無法從俄國境內直航到非洲,而赫梅米姆空軍基地恰可作為中途停留,進行加油運補的中繼站。因此,一旦俄軍無法保住在敘國的空軍基地,勢必影響未來在非洲的軍事布局。

六、俄國面臨的挑戰

如何繼續保有在敘利亞的軍事基地,無疑是莫斯科面對大馬士革新政權的最大挑戰。據俄羅斯副外長鮑格達諾夫(Mikhail Bogdanov)透露,俄羅斯正與沙姆解放組織(HayʼatTahrir al-Sham, HTS)展開「建設性」會談。沙姆解放組織是一個伊斯蘭主義反叛組織,曾領導反阿塞德(anti-Assad)武裝力量推翻阿薩德總統,並掌控現有政權。鮑格達諾夫並表示,會談的目的就是要確認俄羅斯的軍事存在。

   目前有三項因素,有助於俄國達成保有軍事基地的目標。首先是,這兩處基地設置的目的,莫斯科主張,當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打擊恐怖分子和「伊斯蘭國」(ISIS),但時至今日,反恐行動與和對付伊斯蘭國殘存勢力的鬥爭,尚未結束。換言之,俄方試圖說服敘國,軍事基地仍有存在的必要。其次是,就沙姆解放組織而言,該組織對與莫斯科建立關係,並擱置過往與俄羅斯的對立,有一定的興趣。再者,西方政府儘管因種種理由,對沙姆解放組織的正當性,仍舉棋不定之際,克里姆林宮或可趁機盡快承認沙姆解放組織的統治地位,對新政權釋出善意,俾利於日後雙方的談判。第三是,土耳其因素,由於土耳其正是沙姆解放組織背後的支持者,安卡拉或許能夠利用影響力,勸說沙姆解放組織允許俄軍繼續駐紮,以符合自身的利益。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放棄撤出美國在敘利亞東部的小型特遣隊的承諾,則土耳其會樂意見到俄羅斯持續的軍事存在,因將有助於制衡美國的存在以及以色列的影響力。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Erdogan)也許希望透過與莫斯科的合作,增強土國在敘利亞東部對抗庫爾德人(Kurds)的力道,該地區的庫德人仍舊得到美國的支持。

七、結語

普丁提出的恢復大國光榮的願景,就是莫斯科要在國際舞台重拾榮光。敘利亞位處東地中海的地緣戰略中心,進入敘利亞不但可重塑俄羅斯在中東的主導地位,更是俄軍前進非洲的戰略樞紐,因此即便阿薩德已下台,莫斯科仍會想方設法,建立與新政府的關係,以期繼續發揮其軍事和政治的影響力。

反阿塞德武裝力量係由相互競爭的派系組成,分佈在敘國各地。當今敘利亞新政權的未來,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因此尚難斷言俄國與敘利亞關係的發展。然而,倒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普丁不會輕易放棄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基地,倘若普丁失去在敘利亞的海、空軍基地,意謂莫斯科在中東的重大戰略挫敗。這不僅會損害俄羅斯作為大國的聲譽,同時也會削弱普丁在國內的政治聲望。

 

 

 

 

 

作者 魏百谷   為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副教授

最近更新: 2025-04-15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