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政法制
國民黨在總統及立委選舉前夕,利用中央選舉委員會辦了幾場恭聽後,草率宣佈合併投票,縱使大家認為這都是國民黨機關算盡的結果也難以改變決策。從人民的角度來看很簡單,降低投票的經濟成本又可以縮短選舉所耗費的社會成本,很自然的不會反對;但這樣的結果卻對各黨的選舉操作產生重大的變化,普遍而言,一般都認同合併選舉對國民黨的優勢較民進黨來得大,分別從以下幾點論述之。

      首先,就投票率觀點而言,一般學者普遍認為合併投票會使得投票率增加,而投票率的增加意味著國民黨處於有利之基礎下,因為從過去幾次補選結果看來,低投票率對國民黨都不利,因此提昇投票率是執政黨的首要目標;個人認為,投票率的差距也同樣必須觀察投票族群的組成問題,本次因合併選舉之緣故,投票時間定在元月十四日-過年前的最後一個星期,相對降低首投族與外地工作者的投票意願,而這正好與民進黨的獲票族群相交疊,故比起觀察投票率增加的問題,年齡層投票率分佈同樣不可忽視,而這點可能是在許多民調訪談過程中無法獲得資訊的。過去民調內容的問法通常為「若明天就是投票日,會選擇誰?」這樣的問題自然在沒有投票成本的考量下,選民可以更輕易的表達偏好,這如同許多人認為投票當日天氣晴朗有助於國民黨的選情,因為國民黨的支持者較不如民進黨的支持者來得有政治參與感,因此觀察選舉情勢決定是否投票的情形在偏藍選民行為中較為明顯。


      而本次合併選舉時間設定在農曆過年的前一個星期,根據調查,多數大專院校為期末考剛結束或是期末考周,而外地就職者也正處於總結算準備過年的忙碌時刻,在隔一週就預備回家過年的考量下,是否會再刻意回鄉一次做投票的動作結果可想而知。偏偏這樣的族群多數是從南部北上就業、求學的人,正是民進黨票源的主要族群,個人認為,年輕族群無法返鄉投票是民進黨在本次合併選舉中非常不利的情形。雖然過去返鄉投票的狀態每年都在產生,但返鄉投票都被出外者視為返鄉的一個機會,再加上偏綠選民有較高的政治參與感,1因此可以在投票行為中與藍營拉開差距,這也是因為偏藍選民對於返鄉投票意願較低的緣故。從多次的民意調查顯示20~35歲之間的選民對民進黨的支持度較高,根據台灣民意學會發表的民意調查顯示出,「首投族」在20~29歲的年輕族群中,民進黨所推派的蔡英文支持度為50.9%,領先馬英九總統的33.6%。2但該族群的選民是否會出來投票是未來得持續關切的議題之一。


      另外,對於台商返鄉投票的可能性,此次合併選舉時間定在過年前一週,台商號稱連同家眷有百萬人投票,國民黨也預估此次合併選舉可以招集30~45萬台商返鄉投票,3以投票7成5計算,根據國民黨預估之40萬人約佔投票比例的百分之三,在現階段民調結果部份都在誤差範圍內的狀況,台商投票意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從投票率來看,合併投票對投票率影響一定可以至少達到總統大選的投票率數字,而加上選舉時間的安排,根據投票族群的預測走向,顯示出對民進黨較處不利現象,不過實際上投票率的增長是否表示多出來的都會流向藍營,個人認為並非如此,則利用下述說明討論之。


   有許多人依舊在討論分裂投票的可能性,認為選民會因為過去分立的公民訓練產生制衡的觀念,使得立委與總統人選形成平衡投票,也有許多人思考對民進黨來說至少可以二取一。但本人認為,分裂投票在過去幾年的選舉過程中早已不再出現。就歷史脈絡而言,2000年陳水扁先生當選總統,得票率為39.3%;隔年立委選舉,綠營4獲得約100席,政黨得票比例約41.2%;藍營5則獲得約115席,政黨得票比例約49.8%。到了2004年陳水扁先生連任總統時,得票率為50.11%;數月後的第六屆立委選舉,綠營獲得89席,政黨得票比例為35.72%;藍營則獲得114席,政黨得票比例46.87%。其中不論選舉過程的變動因素,兩次的選舉結果分裂投票的狀態確實產生,但經過8年的制衡政府,多數選民體會到這樣的分裂情況對國家政策推動造成影響,加上過去8年立法院的監督過程在媒體上表現普遍觀感不佳,故2008年總統大選得票率與立委政黨票之得票率差距不到0.5個百分點,分別是謝長廷先生獲得41.55%、馬英九先生獲得58.45%;而政黨票得票比例為民進黨41.88%、國民黨58.12%。透過上述數字也可觀察出雖相隔兩個月,但立委的選舉還是對總統選舉形成影響。


      而2008年所產生的結果經過三年多的觀察,立法院的衝突降低是對選民最直接的感受,加上許多政策在發表後執行的效率增加都成為選民降低分裂投票的考量,部份對政黨無特別偏好的選民也就不會刻意做出分裂投票的行為,就連五都選舉都有四都形成同樣效果,高雄市則是藍綠議員各半,雖然像是台南市第一次議會由民進黨多數席次,但都可持續觀察選民投票行為是否正在轉變,畢竟選民投票並非一致性的行為,其還受到許多因素及大環境的影響。


      上述的說明並不是否定分裂投票的產生,只是過去觀察家所期待的合併選舉會形成分裂投票的可能性並不大,而台灣現階段選舉制度的發展也降低選民有意識的進行分裂投票。台灣當前狀態藍綠壁壘分明,因為選民對政黨的認知直接性的投射到候選人身上,政黨的形象對候選人的支持度產生重大影響,也因此未來的選舉上政黨所塑造的印象可謂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會將參眾議院的選舉視為該屆總統的期中考,就是因為對政黨認同變項的擴大,選民對該參眾議員的支持意味著對政黨偏好的投射,也最直接影響到該黨總統參選人的選舉結果。台灣同樣走向這樣的發展,故與其期待分裂投票的合併投票並不會讓此次選舉產生鐘擺效應,只有花車效應6,選民會評估對國家未來發展的影響,依據當前政黨與候選人的聲勢,多數走向西瓜偎大邊投票模式。但這項前提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的派系生態,台灣的派系生態是台灣政治特有的產物,以下觀察國民黨在此次選舉運作中派系所處的地位,以及對選舉的影響。


  有政治觀察家從在地經營程度觀察之,認為國民黨的人脈遠比民進黨強大,選區越小,人脈容易發揮。區域立委選舉中國民黨的樁腳可以發揮很大的功能,較可彌補因多數選民對執政不滿的選情。試圖利用區域立委的樁腳順便為該黨總統參選人拉票,形成「小雞抬母雞」的效應,有利國民黨選戰;7但民進黨方面則與國民黨相反,支持者多為政治意識的結合,比較關心總統大選,大多數支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的選民也會支持該黨的立委候選人,形成「母雞帶小雞」的效應,有利於民進黨。8若沒有合併選舉的情形出現,馬英九近年來的執政風格被認定會降低地方代表動員的意願,尤其若是沒有合併選舉,立委選舉在1月結束後,落選的立委將不會有意願在固有的地方為馬英九輔選;在加上立委席次在此次已達高峰,大家都了解到2012年的選舉結果席次只會減少不可能增加,不論減多減少對國民黨氣勢都是傷害,連帶直接影響到3月的總統大選。所以在這樣的考量下,國民黨當然選擇利用合併選舉的形式促使立委不得不幫馬英九抬轎,我們都相信合併投票對國民黨一定有影響,但影響的效果如何還有待選舉策略的操作。


      或許,原本國民黨的規劃是利用馬英九的個人魅力拉抬立委選舉熱度,在運用立委動員的實力鞏固自身政權,但透過此次合併選舉中國民黨內部的黨內初選結果,派系抬頭的狀態逐漸明朗化,可能與國民黨起初預期的結果有所不同,對於此次合併選舉的初選結果,國民黨或許想利用黨內初選消除派系候選人,維持清新、高素質的形象,讓國民黨與派系的印象切割趁機扭轉國民黨的傳統形象,但結果卻不如中央所想,接二連三非派系人馬中箭落馬,讓國民黨面對此次選戰策略重新規劃改變。


      過去馬英九的執政作為極力與派系切割,與派系的相處狀況不佳,如果要像有些觀察家所說的形成小雞抬母雞的結果還需要更強而有力的結合,因為派系的影響,過高的投票率反而對原本固定票數便會獲選的派系候選人而言,在打選戰上執行更加困難,這對以意識形態作為投票意向的候選人或政黨而言反而有機會成功,所以已有許多研究派系的學者提出合併選舉並不完全對國民黨有利,相信也是從這樣的觀點出發。以台灣的派系生態,對候選人的取向不受政黨束縛的影響,當然不等同於對同黨總統候選人的支持度。故雖然上述從分裂投票的數據計算之,發現到此次五都選舉造成花車效應的影響、上屆總統大選的政黨票得票比例與總統大選相近,但這都不代表立委選舉對國民黨可以確切產生小雞抬母雞的功能,尤其在初選結果現況派系得到較多支持的結果,更使得馬英九的合併選舉出現第一個難題,馬英九總統的行事風格在地方上普遍不討喜,在2008年選後對派系的打壓也讓派系候選人尚存芥蒂,故在重視派系的選區上,大有存在著投給自己偏好的派系,卻未投給同黨的總統候選人。9


      然而,前面幾次補選國民黨之所以失去席次的理由,有部分人士認為是投票率的影響,但實際上觀察前面幾次補選,大多是由於現任具有派系背景的立法委員離開,而派系資源原本就難以繼承,在無人繼承使得投票率催不出來的情形下,民進黨藉此獲得席次,而當國民黨部分派系回到該選區內參選,對於馬英九2012總統大選的影響是否全然是有利,許多學者持保留態度。


  而民進黨的選舉模式大多非打組織戰,在這次五都選舉的結果都可以發現到,利用政黨的光環結合候選人的形象,造就許多勝選的契機,究竟地方性的動員可以為馬英九聲勢形成何種關係,在多次選舉下來,動員的困難度從村里長選舉到總統大選都見其困境。


  反而從這裡可以觀察到,過去多次民進黨的勝選關鍵是利用國民黨的分裂,而面對這次國民黨內部初選結果的紛擾,再加上馬英九團隊過去在地方遺留下的後遺症,難保不會產生合併選舉的反效果,也就是部分派系候選人顧著自己的選情而對總統輔選興致缺缺。這也就是為什麼馬英九急徵廖了以接任國民黨秘書長,國民黨也理解到其危機的產生,並試圖修補與地方派系過去所形成的分裂,由近日來馬英九與吳敦義的互動也可窺一二。現階段合併選舉的發展觀察,在派系與馬英九的競合下,國民黨是否依舊走回過去的派系老路,妥協於地方派系;抑或拉抬形象,這其中的落差關係著此次總統大選的結果。


      綜觀投票率、分裂投票可能性、與地方派系型立委的結果,首先觀察投票率之時,單就數據看來,選舉時間的設定的確對民進黨造成不利,從首投族與外地工作選民的投票比例到返台投票的台商比例,使得民進黨在票源的取得上略為縮小,但究竟影響數字為何?因為尚未有相關數據研究可供印證,故仍舊需要討論。但從首投族的選舉票計算約莫1、2百萬人而言,是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觀察家及學者普遍同意國民黨與民進黨基本盤均已穩固,各持500多萬的基本選票,這1、2百萬票也就成為勝選的關鍵因素,而首投族在過去的投票意願是偏低的,又如何確實獲得該部份的選票?屆時成為選戰策略的一大目標。


      原本從歷史脈絡推論分裂投票的情形發生可能率降低,如此民進黨難以用最低2取1的底線作為選戰考量,可是在國民黨地方派系與中央的代溝下,民進黨重要的是未來8個月的策略運作。如何利用國民黨的派系效應從中獲利,地方立委同樣了解到,派系型的選舉重點在於自己票源的穩固,而同樣的,這類型候選人的票基本上是固定的,過去原本6成的投票率獲得超過三成即可得到勝利,但上升的投票率卻未必對地方派系型的國民黨候選人有利,反而中間多出的比例成為民進黨在派系型選舉中取勝的機會;而在總統候選人的影響上,中研院研究員吳重禮博士曾在中選會的會議上發表過,馬英九政府雖有執政的優勢,卻也有執政的包袱。雖然部份觀察家認為,選民依舊可能會產生:「雖然我不喜歡國民黨執政,但我更怕民進黨執政。」這是因為國民黨執政以來雖然稱不上好,但沒有比過去更遭,在理性抉擇下,選民是否願意背負政黨輪替所帶來未知的風險,端看民進黨在總統選舉過程中給人民怎樣的願景,人民或許不需要在野黨來提醒他們執政黨做得多爛,他們更需要知道的是在野黨可以比當前執政黨更好。而個人也認為所謂吳博士所提到的執政包袱同樣具有派系這個論點,過去沒有給派系方便的地方,如今是否會妥協轉而運用執政優勢讓派系型立委願意共同輔選,也將是國民黨在此次選舉必須抉擇的,就算是想利用廖了以填補派系困境的黑洞,沒有修正2008年開始所走的路線是無法產生效果的,像是許舒博也曾公開表示:「不知為誰而戰?」廖了以也多次與張碩文接觸都碰壁,從這些部份都可以觀察到國民黨要整合地方派系的資源還有更多的策略必須運用。


      一般觀察此次合併顯然有利於國民黨,這也是國民黨千方百計想要合併選舉的原因,但根據上述論述,民進黨如果利用從中的矛盾跟差異點,一定可以好好打贏這場選戰。

作者陳世凱為台中市議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1.投票成本的相關理論分析,詳細內容請參考吳俊德、陳永福著<投票與不投票的抉譯-2004年總統大選與公民投票的探索性研究>,台灣民主季刊第二卷第四期;以及李仲彬、陳敦源、黃東益、蕭乃沂著<網路投票可以提昇投票率嗎?-以政治大學學生會網路投票爲例>,台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三期。

2.參考至聯合新聞網,<首投族愛小英 隻持杜馬領先5.9%>,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6334587.shtml


3.參考至自由時報,<搶攻台商票 藍選舉算計 綠正面迎戰>,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08/78/2r58q.html


4.包含民主進步黨以及台灣團結聯盟,合計為綠營立委席次及政黨得票比例,數據參考至中選會200年與2001年投票結果,http://117.56.211.222/pdf/B2001005.pdf、 http://117.56.211.222/pdf/B2001006.pdf


5.包含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建國黨,合計為藍營立委席次及政黨得票比例,數據參考同上。


6.俗稱「西瓜偎大邊」


7.參考至自立晚報新聞網,<總統與立委合併選舉的算計>,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1&catsid=2&catdid=0&artid=20110323abcd007


8.同上


9.台灣派系相關學術研究請參考王業立、吳重禮、黃信達等相關學者學術論文。

最近更新: 2011-07-13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