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

大概啥時就開始聽到有這種說法? 好像是小學的音樂老師? 【音樂無國界】阿,【音樂】不會被疆域/語言/文化限制,就算你聽不懂在唱啥,不知唱的人是哪裡人,不懂種種文化歷史背景,還是可以單純享受【音樂本身的樂趣】。

 

 

講得也有道理,也正因為音樂這種超越各種界限的載體,我們或許可藉著一首歌漫步在伊帕內瑪的海灘,再來一首歌飛到外太空當牛仔,還來一個學習isis聖戰士的思想哲學! ?

 

 

如果是這樣,多年來憂心忡忡的台灣文化界大佬們是否可以比較寬心一點? 一直擔心台灣文化推廣不出去,一直擔心外來文化吃掉台灣本土文化,台灣的小孩子不會唱[丟丟銅],老是唱[雷地嘎嘎]有很嚴重嗎? 這是台灣文化完蛋了,還是台灣將外地文化內化成自身文化? 我是也不知? 下次有機會再聊。

 

 

特別是這幾年,許多人說台灣自製綜藝節目垮台了,都改播韓國或中國,連續劇也是。【音樂無國界】嘛,音樂就是音樂嘛,都一樣啦。台灣中國又是同文同種,兩岸一家親,語言都聽得懂,人家一集製作費是台灣的一百倍,當然比較好看。綜藝歸綜藝,政治歸政治啦。明明就是收視率考量、預算考量、商業考量,講得那麼好聽咧。

 

 

就算台灣幾年前的【歌唱比賽節目】榮景之時,我們就能夠引為傲了嗎? 看起來也就是人家沒做好的【試播帶】而已。有些東西很現實的,要搞那些[沒錢萬萬不能]的,乾脆一開始就不要碰。

 

 

【音樂無國界】給我們的啟示或許是要教我們在諸多限制的環境中,努力找出自身的特點,某些無法被別人取代的特點。全世界只有你會的獨門絕學,你還擔心啥? 比如說客家歌王-林生祥曾經多次登上歐美【世界音樂節】舞台,無他,【林生祥的音樂】對全世界來說,就是一種獨一無二無可取代。

 

 

這幾年,也有許多台灣音樂人陸續登上世界舞台。寫這個文章的人剛剛跟【董事長樂團】從美加巡迴回來。【董事長】就是一個非常標準的,擷取許多台灣特有鄉鎮廟會音樂融入西洋搖滾的最好用的範本。在外國音樂節表演時,碰到許多來捧場的鄉親同學感激之餘,最有趣的是更多的時候是看到老外目瞪口呆的神情。特別是表演【眾神護台灣】之類的融合台灣傳統戲曲的[大聲搖滾]之時,老外從來沒聽過這種音樂,興奮地又跳又叫,只差沒搖旗吶喊。當然,拿外國人的標準來衡量台灣音樂好壞是大可不必。不過,這也不失是一種量尺。【五月天】在台灣比較紅,在歐洲,【閃靈】就比較紅。【五月天】賺得錢也夠多了,如果可以多思考一下,如果拿掉華人市場,拿掉歌詞,從純粹音樂上也可以擺出來跟全世界跟別人比評,那也可以算是一種【音樂昇級】嘛。

 

 

【音樂無國界】乎? 從左邊看,是的。從右邊看,又覺得【音樂有國界】。音樂一方面可以打破各種隔閡,讓人們糊里糊塗不用深究背景文化就可以輕易享用。一方面也催促人們更深入各種不同文化才得以真正享受音樂的精髓。

 

 

不曉得已經多少年了,不曉得已經多少研討會討論過了,【全球化】【數位化】已經來了好久了吧。我們還是每次提到【音樂產業】免不了又老調重彈,最多再加一個【韓流來襲】(也很久了好不好)

 

 

故文化部長-龍應台曾經詢問許多流行音樂產業界有關:[為何台灣的流行音樂無法像韓國流行樂一樣打入世界市場]。許多代表不好意思講,肚子裡面大概都是在呢喃:[阿你這個只聽過五月天兩首歌的傢伙是在問啥?]。官員們大抵上都是在問:[我們每年花好多錢在扶植流行音樂產業到底成效如何啊,錢有沒有花在刀口上阿?] 這些傢伙只看到了一首[][江南史黛兒]就想說直接複製這樣就了事了? 人家韓國的中學音樂課本是在教從[藍調][重搖滾][科技舞曲]的歷史,我們台灣的高中課本百分之九十還是貝多芬莫札特,偶爾提到們民歌、新台語歌又錯誤百出。這又是另一個大題目,改天吧。

 

 

台灣,一個相對資源比較少,人數比較少,市場比較小的地方,除了花時間自憐自哀之外,我們還可以幹嘛? 中國市場? 這個請參考2014年底[新社會雜誌](香港專刊)[台灣音樂的中國因素]專文解析。

 

 

如果,【五月天】&【蘇打綠】算是兩個比較明顯的(進軍中國)的成功業界代表的話,前陣子,有個座談會,【五月天】的【相信音樂】執行長-陳勇志&【蘇打綠】的老闆-林暐哲,無聊的觀眾總是會問到:[你們公司的樂團在中國那麼紅,可不可以教一下,我們也要進軍中國阿]。只見陳勇志懶洋洋地…:[我沒太在想這個耶]…[我光想要如何將五月天做得更炫、更酷、更屌都沒時間了,想啥中國市場]。這傢伙是故意留一手怕人家學去了跟他競爭還是…? 林暐哲就依然一副哲學家的咄咄逼人:[不要想中國市場啦,要想全球市場啦]

 

 

到底是不用理會環境變動,專心做好音樂,機會自然源源不絕? 還是要敏銳覺察環境,時時作出因應對策?

 

 

似乎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似乎沒啥辦法的時候要用啥辦法咧?

 

 

好像應該鼓勵【音樂人】不要理會環境變動,自己做自己就好,但應該要求【音樂行銷人】對於環境變化迅速提出對策,將對的音樂放到對的地方以發揮音樂最大的功能。是這樣嗎?

 

 

本來寫這東西是想說值此【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之時,聊看看,有沒有辦法幫台灣音樂找個類似出路啥的? 結果,越寫越糊塗了?

 

 

私自忖度,台灣可以拿出去跟國際比評的音樂大致不是目前在台灣流行市場當紅的那些,台灣要派出去參加國際音樂節就是應該派很獨特的、很有特色的,別人沒有的,像陳明章、董事長、大支、朱頭皮、嚴詠能、舒米恩、黃連煜這些跟人家才有得拚,不要管這些大眾還是小眾。你派蔡依玲、魔幻力量去參加「坎城國際唱片展」是要幹嘛? 你派ALIN去參加「紐約CMJ音樂節」是要幹嘛?

 

 

希望下次我可以推翻我自己的說法。

 

最近更新: 2016-01-25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