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9045
- 發佈:2020-12-21
你或許在網路上看過一張全球知名照片:在灰藍色調的畫面裡,傳統的日式商店街牌樓下,沿著畫面的兩邊排列的是陳舊無人但整齊的商店街,在畫面的中間,覆蓋著白雪的富士山巨大威嚴地聳立在後。全日本只有一個地方能夠拍出這樣的照片:富士吉田市。
2018年,我因為參觀東京造型大學大學院的鈴木MASARU教授的富士山染織設計合作計畫,第一次參訪了山梨縣富士吉田市在秋天舉辦的『HATA FES (HATAORI-MACHI FESTIVAL 織機嘉年華會)』,那是一個由在地的地方協力隊與市役所(市公所)共同成立的組織主導加上地方紡織品牌的新品發表會與工廠特賣會的週末紡織藝術祭。會場以富士吉田市中心約300公尺長的商店街為中心,數個在地品牌在各個店家進行商品特賣,並在幾個廢置倉庫和平時閒置的空間設置藝術作品展與產學合作發表會,並且在活動期間內安排在地職人與設計師的對談講座與音樂表演,在商店街周圍的公園與神社則設有來自日本全國各地染織作家的市集。可以說是個小巧輕鬆、內容豐富的藝術祭。
根據活動官方統計,短短3天內就由外地湧入了超過三萬人次的參觀者。『HATA FES』以「機織之町」為題,看似是一個帶有地方創生性質的藝術季(藉由藝術與在地共創,吸引更多人與工作來活化城鎮),但這個活動並非由地方政府官方主導,而是完全由民間的產業組合自主發起,串連了富士吉田市與相鄰的西桂町等區域內的職人與工廠,以及在地的其他組織,再由市府提供場地與資金,一起協力辦成的活動。
「機織之町」富士吉田市的興衰
富士吉田市位在山梨縣富士山腳下的丘陵地帶,自古有著以農作維生,以及紡織製品作為商品販售的『半農半機』的生活樣貌。在江戶時期到大正時期一直都是高級絹織物「甲斐絹」的產地。因為日本紡織技術的高度發展,在石油、汽車等重工業崛起之前,山梨縣與日本其他各地的紡織產業曾是撐起日本海外輸出產值的主要產業。亞洲各地的紡織產地如中國、台灣、越南等紡織技術也都大多源自於日本。
二戰後,製造業的全球化浪潮讓富士吉田市的傳統織物產業開始轉型,大量的傳統絹物織機屋因應海外OEM訂單的湧入,開始轉型為製作洋服用的裏布、袖布、洋裝等裁縫用布的OEM工廠。昭和47年(1972年)左右,富士吉田市的紡織業成長至全盛時期。在市區內的街頭巷尾中每天都能聽到紡織機運作時發出的「喀咚喀咚」的機械音,而在當時有著「機織之町」的別稱。
在其他海外紡織代工廠如台灣、中國、越南的崛起後,富士吉田市的紡織產業在昭和55年(1980年)開始一蹶不振,大部分紡織廠撐不過訂單外流,引發了巨大的倒閉潮。一時之間大量的紡織機變成廢鐵,剩下的工廠大多轉為製作窗簾布,而那些原本保留了傳統『先染』技術(在織成布料前事先將紗線染色的技術)的工廠則是轉而代工製作領帶、傘布、座布團(佛寺用坐墊)等小量日常製品而得以倖存。
富士吉田市的紡織業在平成15年(2003年)左右萎縮到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隨著末端紡織訂單的銳減,相關的產業鏈開始崩解、還能營運的織物工廠所剩無幾。原本日常在市中隨處能聽到的織機聲變成了回憶一般的存在。雖然倖存的廠家繼續生產著紡織商品,但因為OEM時期轉型成為各大品牌代工廠的關係,富士吉田市曾經所代表山梨縣的「織物產地」名號也不復存在。
業界前輩帶領後輩,產業為主官方為輔一起突破困境
富士吉田市的紡織業與日本其他地方產業相同,在40至70年代享受到日本高度經濟成長期的市場紅利蓬勃發展,面對突來的全球石油危機與日本泡沫經濟的海嘯,產業應聲倒地,加上山梨縣就坐落在東京旁,都市磁吸效應造成的人口外移首當其衝,在日本中央政府尚未展開地方創生政策之前,地方產業在沒有即時轉型的狀況下,只能一天一天看著地方經濟不斷蕭條。一直到了1990年後期,「山梨縣絹人纖織物工業合作社(山梨県絹人繊織物工業組合)」的天野三吉決定召集富士吉田市地方織物廠家們進行一場創新的產業革命。
和日本其他大部分的產業組合相似,這個織物組合在當時不過就是一個在地產業的廠家們組成的聯誼會。這種組織的用意在於讓地方的工廠們有一起喝酒聊天的場合,讓大家以酒會友,避免同業競爭心過於激烈而互相仇視,造成社區問題或是惡意削價競爭的狀況。雖然說有這麼一個產業組合,但是參與的廠家基本上完全沒有業務或是任何工作上的交流。當時已經60多歲的天野三吉首先在某次組合的聚會中提出了帶領新一輩繼承者從代工廠轉型自有品牌的想法。
天野三吉並不是什麼品牌經營或是設計師出身,只是富士吉田市中某個工廠裡的資深職人。由於他有與東京都內許多百貨櫃位品牌代工交手的經驗,因此十分理解消費端的需求,所以便在業餘時間撥空指導織物組合中年輕一輩的員工與繼承人,提供相關的商業經驗支援。正好當時山梨縣廳(縣政府)負責產業發展的公務員古屋氏也多次拜訪山梨縣內的紡織產業組合尋求產業振興的機會,便邀請隸屬山梨縣政府之下的「山梨縣產業技術中心」的「富士技術支援中心紡織試驗所(後稱試驗所)」的研究員五十嵐哲加入天野以及山梨県絹人繊織物工業組合的行動。
五十嵐研究員以試驗所的官方背景作為縣府與業界的中間人,參與了大量的地方產業會議,在提供即時的技術建議時,同步讓縣政府有個能夠了解富士吉田產業現況的管道。就這樣讓原本毫無管道溝通的地方與官方有了新契機,逐漸讓富士吉田市的有志廠家們一起開啟了接下來10多年的產業翻轉之路。
五十嵐研究員這麼說道:「試驗所雖然是一個隸屬於縣政府底下的機構,但一直以來都是被動提供工廠技術諮詢的角色,有點像是醫生等著病人來看診。山梨的試驗所早在明治時代就有了,所以是一個很古老的機構,裡面的技術研究人員在產業興盛的時候曾有百人規模,但現在只剩下六個人。我們的長官和縣政府一直以來對於產地復興其實也沒有太多想法,算是一個古老的組織。所以我現在四處穿針引線其實長官們也不會特別覺得很重要,但是我自己實際參與之後,發現這樣的工作對於地方產業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我們開始從紡織工廠的醫生變成了介在縣政府與業界之間的轉譯者,可以讓地方產業的振興計劃進行得更有效率。」
靠著外來者的協助展開產地10年復興
歷經了產業劇烈變化的富士吉田市的織物廠家們,2000年前後開始邁入家族產業世代交替的時刻。年輕一輩的繼任者們透過天野三吉的指導,逐漸了解如何利用自家技術做出可以面對消費者的商品,並且利用自身更開放的視野和染織設計師合作開發商品。但是,織物組合自己的企劃仍舊有其視野和能力上的侷限,所以實際上的變化是靠著幾個重要的外界協助才真正展開轉變。
以染織設計師鈴木MASARU為首,為產地注入設計能量
2007年底,富士吉田的廠商們首次與染織設計師鈴木MASARU合作參加日本最大染織布料會展「JAPAN TEX展」,會場的陳列設計與展示方式首次由專業的設計師負責規劃監修,大獲好評。2009年,前次參與會展成功的廠商與鈴木執教的東京造形大學學生合作「富士山染織合作計畫」,挑戰用傳統的技術融合美術大學學生的創意研發新商品,這個計畫廠商開始願意在設計上投入更多資源,並在接下來的10年中,多數參與計劃的廠商都成功開發出自有品牌商品,並吸引到許多曾經參與計劃的學生在畢業後加入富士吉田市的工作,成功讓外部的設計師投入到產地協力轉型。
外部協力者的努力產生連鎖變化
2010年,經由試驗所的穿針引線,山梨縣政府開始正式以「山梨地場產品品牌化支援事業」邀請其他業界設計師如鈴木淳與家安香氏進行品牌建立與織物製品開發的課程,協助在地廠家開始了解自社品牌化可行的進程與建立品牌化的目標,並以事業支援金、補助金等項目持續協助在地的產業振興活動。隔年,當時仍是試驗所臨時職員的高須賀活良(現為東京造形大學助教,相當於台灣的大學專任講師。),在網路上以公開部落格「シゲンジョテキ(試驗所紡織情報)」開始對外發信(宣傳)、採訪、解密了許多富士吉田市內紡織工廠的內部狀況與產品特色,讓許多來自東京的時尚設計師在網路上看到資訊之後,紛紛來信表示想要到這個鄰近東京的織物產地一探究竟,便形成了由試驗所主導的產地導覽活動「山梨機織產地巴士巡禮」,透過B2B類型的導覽與媒合,讓原本只是以代工為主的工廠能夠開始和設計師接軌製作特製產品,增加製品的多樣性,也讓東京的設計師在創新研發上有更多的製造實力支援。
創設直營店鋪、開始百貨巡迴、發展「HATA印」計畫
2012年,試驗所的高須賀以「郡內直送織物展」企劃,帶領織物組合內的工廠們首次在商業會展之外於百貨空間成功開設pop-up shop,半年後再次以「ヤマナシハタオリトラベル(山梨機織之旅)」作為店舖名稱,以參與的10間織物公司輪流負責在日本各地的百貨巡迴展開「山梨機織之旅」pop-up shop的快閃展店活動,並且在富士吉田市所在的富士山站開設「山梨機織之旅 mill shop」的在地產品直營店。「山梨機織之旅」的LOGO成為了山梨県絹人繊織物工業組合在東京等都會區百貨公司小為知名的臨時店鋪,後來則是發展出了「ハタ印(HATA印)」計畫。
「HATA印」計畫是一個將山梨縣絹人繊織物工業組合自2007年起導入外部資源後各種計劃的總和,是富士吉田產地中作為紡織之町(機織り町)的統合者的角色。計畫中在官方網站全面介紹富士吉田的紡織工廠與相關產業鏈的各種工廠,完整地建立了「紡織之町」的整體面向,向外界的一般民眾或是外地的設計師介紹、開箱了那些只有在地職人之間才認識的工廠,並提供業界採購或職人工作媒合的B2B服務「MEET WEAVERS」、也提供富士吉田觀光導覽「SIGHTSEEING」與B2C的參訪導覽活動「FACTORY SHOP OPEN」提供工場見學活動,並且與東京造型大學、HATAORI-MACHI FESTIVAL、富士吉田市政府等單位合作舉辦每年的紡織嘉年華會,聖誕市集等計畫。
「我當時拿著試驗所的公務員名片去拜訪那些工廠,打開隱藏在幕後的世界,才發現富士吉田擁有的寶藏就在這些工廠手中,後來就演變成了『HATA印』的計畫。現在因為疫情大家也開始思考生活與工作形態的轉變,所以我希望未來10年『HATA印」可以協助職人們轉型,讓富士吉田這個『機織之町」變成一種屬於山梨縣的紡織生活風格的象徵,吸引世界各地的時尚設計師來這裡做短期駐點交流,一邊在這裡享受富士山的觀光資源,一邊與這邊擁有十分特殊技術的傳統紡織職人合作,一起創造國際一流的作品。」高須賀研究員從一個縣政府的臨時職員變成HATA印計畫的執行總監,目前結束公務員身份轉任教於東京造形大學,對於HATA印的未來充滿期待。
政府不主動介入的輔助模式
關於山梨縣政府到底做了哪些事,HATA印的執行總監高須賀活良與試驗所的主幹研究員五十嵐哲也分別和我分享了他們的看法。
「山梨縣境內有很多種類的產業,紡織只能算是我們富士吉田這邊的一個主要產業,所以縣政府並沒有特別規劃政策或方針來指導,縣內全部的產業都是以『山梨地場產品品牌化支援事業』這個計畫底下進行補助和支援;反而是我們試驗所去參與了地方內大大小小的會議,以公部門的角度串連大家,變成地方裡的一員,才真的為地方做了一些什麼。」五十嵐哲也的主動性依然是成事的關鍵。
而高須賀活良很直率地表示「山梨縣政府算是蠻不會太過積極的去要求地方的產業去做這個做那個,這一點倒是跟日本其他地方很不一樣,相對也給了產地很多的彈性。雖然我當時是試驗所的公務員,但是當時我們和職人們從一開始做「山梨機織之旅」百貨巡迴出店,就完全沒有想要申請縣政府的補助金。因為最初自主參與出店計畫的廠商對於參加政府的補助需要多做很多無謂的事情感到厭煩,所以一致認為即便沒有補助金也要做出成績。如果依賴太多政府的幫助,等到有一天補助金沒申請到,那就沒辦法真正轉型了。一直到東京奧運申辦成功後(2016年),日本政府對地方創生開始投入資金,我們才決定去領了一些比較大的補助來讓我們的計劃中的執行層面做得更大更完整。」
換言之,山梨縣政府從最初就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在協助富士吉田的職人們,因為不主動介入,才讓地方產業自主發起的行動能夠更自由且有彈性的去發展,並且在中期之後由政府的資源來引進其他業界的力量,再由政府與產業中間的第三方角色,隸屬公部門的試驗所來整合各種在地資源,進而讓發展成一個具有凝聚力並且活力充沛的獨立組織「HATA印」;政府所做的主動介入雖然很少,也默默地在產業的背後提供了重要的支援。
最後,以看著山梨県絹人繊織物工業組合一路從衰退再重新站起來的五十嵐哲也的一段話做總結:
「這十年間,富士吉田靠著很多有年輕有才能的人加入以及在地職人的努力,才能走到這一步。未來的十到二十年間,希望這裡能成為世界的織物教室,讓世界各地對於紡織技術與織品有需要的設計師能夠來訪,讓富士吉田成為更一個世界知名的織物產地。」
採訪.撰文/雜談通信
雜談通信:由目前就讀於東京造形大學大學院染織設計專攻的Robert Hsu所獨立經營的日本設計與文化觀察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