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0660
- 發佈:2021-01-21
日本創成會議(Japan Policy Council)是在東日本大地震後2011年5月,由專門做「社會經濟」議題的智庫日本生產性本部(Japan Productivity Center)發起,總發起人為日本前總務省大臣增田寬也先生。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以放眼10年後的全世界和亞洲來做日本的整體規劃,於同年的10月提出「能源創成」建言,並到歐洲國際研究都市考察。在2012年提出「地域開國:國際都市創成」建言,並舉辦「國際研究都市創成」、日美先端科學技術學術研討會。在2014年提出「人口減少問題檢討分科會」,並發表了「STOP少子化・地方元氣戰略」,也就是日本地方創生戰略的濫觴,接著2015年發布了「東京圈高齡化危機迴避戰略」。[1]本篇翻譯了第二回的「地域開國:創建全球化都市」政策提案。[2]
日本正面對高齡化率超過20%,且人口減少的情況,社會越來越沒有活力。其中,產業空洞化加劇導致地方都市衰退的狀況更是顯著。因此若不復興地方都市就無法復興日本,然而國家財政和社會保障制度正處在危險的狀況,在這個情形之下,很難能像以前一樣仰賴中央首都圈的收入再分配。必須要改變成地域自己找出生路、而國家應靈活利用法律制度來支援地方。
只光看著國內是想不出辦法的,必須將目光放到世界上。雖然今後日本人口將會下降,但全球人口將在2050年增加3成,達到93億人。歐洲比日本更早進入低成長的成熟社會,然而在歐洲,有些地方都市從世界招集人才而持續成長。各式各樣國籍的人並不是只單純的聚集一地,而是尊重當地歷史與文化,並藉由與當地居民一同參與規劃總體社區營造,將當地視為「自己的都市」來居住。這將是日本地方都市接下來的目標。
「國際直線對撞機ILC(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是以日美歐為中心的國際研究計畫。本「地域開國:創建全球化都市」報告提案是以日本招攬其計畫為契機,企圖推動日本的「內在全球化」,為那些煩惱於如何展望未來的地方都市拓展一條成為全球化都市的再生之路。現在日本所缺少的,是再次挑戰世界的勇氣以及開放日本、接納世界的勇氣。日本擁有十分有魅力的歷史、文化、自然和技術,將日本打造為外國人、日本人雙方都認為適合居住的國家,並非不可能的事。
提案「從世界各國招攬人材和資本來建立全球化都市」
~以ILC為契機之地域開國~
提案一:日本應把目標設在將地方都市改造為全球化都市,讓東京以外的都市也有能力去招攬外國人材和資本,將國家打造成由地域主導而成長的國家。
①讓日本成為聚集國際機關、國際性研究所、大學、企業的「知識據點」。
以外國人長期留在日本為前提,打造成能讓外國人感受到魅力的都市。重新審視都市的意義,從重視建築、機能改為重視生活空間,創造能讓外國人抱有是「自己的都市」的心情來生活的都市。
②整合都市整體的景觀。藉由在都市中心設立共享空間,來增加居民的交流。
根據地域特性來設立廣場、公園、美食區等共享空間。重新審視以車子為優先的道路設計,將市內街道改善成能讓行人舒適行走的動線。從有形、無形兩面來創造都市的象徵和居民共通的記憶。
③考慮到國籍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增加休閒娛樂的種類,並將休閒活動的品質提升。
將都市建立成能進行例如聚餐、看演唱會、舞台劇等都市型休閒活動的地方。在土地較小無法建設音樂廳的都市設置廣場、公園等戶外設施。在各地區最佳季節時,邀請有名的樂團、劇團來舉辦音樂節和戲劇節。
④導入在歐美十分普遍的家庭醫生制度,讓外國人的家人能安心居住,並重整地域醫療。
藉由導入家庭醫生制度和集中高級醫療機關,來建立居民能安心接受醫療服務的體制並且解決對日本人而言也是一大問題的地域醫療問題,著手於增加提供外語服務的保育設施和保姆。
⑤在發揮日本教育的優點與特質的同時,考慮到外國人兒女轉學問題,建立能和外國無縫接軌的教育環境。
公立學校研究並採用國外的教育計畫來提升教育品質、增設國際性評鑑機構認證的國際學校,建立若外國人兒女為少數,也能給予協助的教育支援制度。
⑥改善交通網絡
活用地方機場來增加國際航班,讓長期留日的外國人短期回國時能更加便利。
提案二:讓日本成為國際直線對撞機ILC的國際機關,實施地方都市改革,建立全球化都市的模範。
①在內閣府設置計畫小組來聯繫各行政機關。建立國內候補地區、大學、研究機關、業界一同前進的「ALL JAPAN」體制。
2013年5月,歐洲將確立方針,日本也該盡快決定方針。在內閣府設置計畫小組以聯繫文科省、國交省、外務省、總務省、內閣府(國家戰略會議、綜合科學技術會議、行政革新會議)。
②作為各國參與的國際機關,實現ILC計畫。提倡且主導設立「國際機關ILC準備委員會(暫)」。
由政府正式表明招攬ILC,並表明非採取一國主導的方式,而是採取和加盟國協力運作的方式。作為國際機關,了解建構管轄體制,提倡且主導設置各國將會參與的「國際機關ILC準備委員會(暫)」。
③身為「亞洲候補地區」,將各國參加的可能性納入視野,建立決定國內候補地區的流程。
考慮到利用此計畫的研究員多為外國人,應採用他國也能參加的開放形式來決定國內候補地區。不是以國內候補地區,而是視為亞洲的候補地區來決定。
④在建設ILC(約10年)的同時,改善醫療、教育等生活環境。
為支援外國人生活,地方政府須能提供一站式服務,並建立讓當地居民和外國籍研究員和其家屬交流的措施。事前讓各國研究員和當地居民見面,使雙方互相理解。
⑤將ILC園區內作為特區,使持有外國醫師等執照者得以就業,為研究員的配偶創再就業機會。
把ILC園區內加入共享空間,開放美食區等設施。在園區內設置以外國人和其家人為主的學校、幼兒園、醫院,並將園區定為特區,使持有外國資格者得以就業,為研究員的配偶創造就業機會。
⑥考慮將與安全相關的資訊公開,並將其加入設施、制度的設計之中。
控制室等主要設備使用玻璃帷幕讓居民可以隨時看見內部,並設置負責與居民溝通協調的部門和負責人。藉由資訊公開透明,來建立與居民之間的信賴關係。
⑦打造以ILC為中心的產業聚集基礎,進而促使日本經濟成長。
ILC擁有能使用在醫療等廣泛領域的核心技術。以其為中心,打造產業聚集之基礎,進而促使日本經濟成長。讓日本青年能夠進入ILC工作,建立使其成為升遷管道的官民合作體制。
地域開國:創建全球化都市
一、認識課題
1.招攬外國人材,創建「全球化都市」
日本正成為少子高齡、人口減少的社會,處於瀕死的狀況。其中,因產業空洞化而導致地方都市衰退的狀況更為嚴重。要復興日本,必須先重振地方都市。為此,須跳脫封閉在狹小島國的想法。2050年,日本的人口將會從1億2800萬人降至9700萬人。地方都市就連在日本人口增長期都有人口外流的問題,想必今後會越來越難運作下去。反之,全球人口將從現在的70億人增加3成,達到93億人。地方都市也該思考如何去招攬世界的人材。
日本為成熟國家,要在成本方面贏過新興國家十分困難。應儘速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為此,須把日本改造成國際性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的據點[3]。讓日本成為從國外招攬人材、領導技術革新、能夠訂定國際社會規則的國家,成為亞洲的「知識據點」。設立國際性機構並非只為了創造地域中的工作機會,同時也是創造讓年輕人學習國際觀的教育機會。並且,為了下一代能活躍在全球化社會,開拓一條新的升遷之道。在「國內全球化」的同時,也建造能被選為國際據點的都市。
世界上有許多被稱為「國際都市」的城市,但其中多數只是各國籍的人住在一起而已。在這樣的都市,時常會產生文化上的對立以及國民對於治安和秩序的不安。另一方面,在比日本早一步踏入低成長的成熟社會的歐洲,有著即使身為地方都市,卻因召集了外國人材和資本而不斷成長的都市。各式各樣國籍的人並不是只單純的聚集一地,而是尊重當地歷史與文化,並藉由與當地居民一同參與,規劃總體社區營造,將當地視為「自己的都市」來居住。日本的地方都市的目標,是建立對外國人而言也擁有公共財價值的「全球化都市」。
2.建設國際都市時的失敗
要建立「全球化都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這之前日本也數次嘗試建立國際都市過,但成果都不盡理想。
其主因為沒有從生活者的觀點來思考。日本在開發國際都市時,往往以建設符合目的的設施為第一考量,而不以生活機能為優先。導致至今為止建設出的都市,不只是外國人,連日本人都不覺得是適合生活、具有魅力的都市。舉例而言,筑波研究學園都市是將人行道和車道分離,以用車子代步作為前提來建設。而這種構造由於道路過寬,使得行人無法舒適的行走。而且不只沒有設置公園、廣場等歐美都市普遍用來當作交流中心,居民平時會聚集休息、交流的設施,也沒有設置享受音樂等休閒活動的設施和空間。都市因此成為單純的無生命之物。並且由於沒有充分利用民間的知識,以及行政機關之間無相互協助配合,而是各自為政。在這樣的弊端之下,購物等休閒設施、通往都心的交通等對生活環境的改善十分落後。現在雖然成了家族會一起來居住的城市,但建設初期,來的人都是單獨上任,不願意帶家人過來。這也是使都市魅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第二個原因是日本的主導方式。為了從世界各國招攬人材、資本、創造作為世界共通的公共財之都市。並且建立全球化計劃[4]這種讓各國能以平等的立場參與其中新的國際設施、機構的管轄體制,各國的參加是很重要的。以前日本並無建立這樣的體制,而是由日本一手主導國際計畫。其結果就是各國責任少,若日本減少投資,他國也會跟著抽手。今年秋季開設的沖繩科技技術大學院大學也因為只有日本單獨提供資金,而存在許多難題。
第三個原因是過度將國內事項優先的決策方式。2005年決定於法國建設的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日本原本也是候補之一,但因無法順利領導國際決策而失敗。日本有比較重視國內的共識的傾向,因此常被認為是「雖然穩健但很慢」、「不重視海外的意見和需求」的國家。國際計畫也是外交的一環,需要有不同的決策流程。需要把日本的意見在「可能性的階段」便傳達給國外,並聽取國外的意見,領導國際性決策的流程。
二、讓外國人想居住、具有魅力的都市設計
1.景觀的協調與創造共享空間
所謂創建「全球化都市」,就是創建外國人會想於此生活的都市。不只是其中心的國際設施、機關的機能,也要注意不同國家,生活方式不同這件事,創建出能讓外國人安心生活的都市。而這樣的都市設計最終也會提升日本人的生活品質。
為此,首先都市必須要重視生活空間。身為交流中心的公共用地(commons),也就是共享空間的改善尤其重要[5]。在歐美,擁有長遠歷史的都市,其中心都有人們步行就能到的廣場或公園。人們聚集在共享空間,通過共同的風景和經驗來擁有共同的記憶,進而認知到這裡是「自己的都市」。而這樣的交流也使社區得以緊密連結。必須以創造出這樣的共享空間為中心來進行都市整體的設計,創造讓外國人、日本人皆能參與策劃並持續發展下去的社區。
地域不同,共享空間的型態也不同,需要考慮到當地的自然、歷史、文化等特質來設計。舉例而言,在被自然環繞的地區,與其設置公園、廣場,設置美食區更能發揮其功能。景觀也是重要的一環,日本的都市景觀缺乏一致性而導致景觀雜亂。也有很多自然和文化景觀被看板、電線桿破壞。需要加強「從別人看來,這個都市是什麼樣子」的思考方式,引導出當地原有風景之魅力使得都市整體景觀更加協調。另外,通往共享空間的日常生活動線的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高度成長期時,有許多地區因以車道為中心來設計,導致生活空間被切割。應考慮生活空間中如何活用汽車,以及如何配置大眾運輸工具,須考慮到人類喜好行走在狹長的道路這一點來設計。
2.讓家人能安心生活的基礎設施:醫療與教育
要建設考慮到外國人需求的醫院、學校等生活基礎設施。重新建立地域醫療體制,對日本人而言也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導入歐美普遍實施的家庭醫師制度,能使高級醫療機關更加集中,建立居民能安心接受醫療服務的體制,使國民生活品質提升。
而學校方面,許多外國人希望日本與母國教育能無縫接軌。為此,應鑽研外國的教育計畫,有可取之處就該採用,如此也能提高日本教育品質。並且也該擴增由國際性評鑑機構[6]認證的國際學校。若有地區在建設全球化都市的初期階段,由於外國人兒女的需求較少而無法建設國際學校的狀況,應由國內外的國際學校合作,給予教育支援。
托兒所和保姆也是生活中重要的基盤。在歐美,大人在下班後的個人休息時間,是不會帶小孩一起玩樂的。因此,除了上班時段,也該考慮如何應對這樣的時段。在美國,由於孩子13歲之前,父母有同行的義務,因此父母在出門時通常會請保姆。然而,增設以學齡前兒童為對象的國際學校和雙語保育設施,或是提供外語服務的托兒所、幼稚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國內約4萬6千位兒童無法進入托兒設施的問題。
住宅、商店本該應由民間自行開發,但也有些地區在初期階段需要公家機關的支援。在歐美因個人主義盛行,能否「自由選擇」也是一個重點,希望住宅、商店不是統一、無變化,而是有各式各樣的形式。有些歐洲城市,會舉辦從食品至日用品皆有販賣的週末早市,其中有些雖然是小村莊,卻有100以上的店舖,有許多人從鄰近地區來訪,十分熱鬧。像這樣利用共享空間舉辦活動,不僅能促使成立日本人和外國人共同參與的社區,也能振興區域經濟。
3.根據生活方式不同,充實活動項目
為充實休閒生活,增加娛樂活動。娛樂活動是人類基本活動之一,擁有高品質的休閒活動種類,也會提高都市的魅力。為了外國人能享受下班後的時間,增加餐飲店,並能享受演唱會、戲劇觀賞等都市型休閒娛樂。雖然也需要文化或運動設施這種硬體基礎建設,但由於音樂廳和居民會館不只是建設費用,在維修方面的開支也十分龐大,人口規模小的都市很難去建設。人口規模小的都市應將心思花在公園這種設在戶外的共享空間。例如平時作為公園使用,但在地區最佳時節時,邀請著名樂團或劇團,舉辦音樂節、戲劇節等活動[7]。
無形的基礎設備也很重要。招待外國家庭參加日本傳統祭典與居民同樂,或是舉辦與動漫、時尚等在國外也十分受歡迎的日本流行文化的相關活動。透過這些活動,促進日本人與外國人的交流,攜手提升文化水平。若能在地方建設「全球化都市」,那麼也應該能透過農業來交流。這對於當地高齡者來說,也是新的活躍的機會。
4.創造居民能共同擁有的都市象徵
擁有歷史性紀念物城市,能透過紀念物讓居民對其都市有「自己的都市」的共識,並能超越世代。像祭典等能讓居民成為一體的活動也有相同的作用。不只是有形的紀念物,無形的也很重要。舉例而言,許多外國人對日本抱有先進科學技術之國的印象,若能活用日本的技術,以「環保都市」作為理念,地區全員共同實行的話,無論是日本人還是外國人都能有共鳴。這樣的理念也是都市象徵的一種。
5.加強連結外國的交通網絡
對全球化都市而言,確保長期留日的外國人短期回家的便利性也很重要。日本雖然在47都道府縣中的37都道府縣設有機場,但幾乎沒有被有效地利用。重新審視地方機場,將其視為人們交流據點,並順應全球化都市的發展,增加以近距離為主的國際航線,使其能靈活運用。
三、建立「全球化都市」的第一步:招攬ILC
1.為ILC改善國內體制
ILC[8]是極具可行性的國際計畫,而日本也是其有望候補地。若能實現此計畫,將會誕生一個聚集世界各地最前線的科學家以及其家人共約一萬人以上的國際據點。日本應該團結一致,招攬ILC並將其作為地方都市轉型成「全球化都市」的第一步。ILC的建設約要花費十年,在那期間也須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解決在過程中與全球化社會產生的摩擦與各種問題,促進國內改革。讓日本各地的都市都有能力能靠自己的力量轉型為全球化都市。ILC於2012年完成由日美歐合力進行的工學設計後,各國會開始進行關於建設地的交涉。歐洲將會於2013年5月決定歐洲的基本方針,日本也須加快腳步。
第一步,為招攬ILC,建立國內體制。要招攬ILC計畫,不只是科學方面,必須在教育、醫療、居住、交通等研究員的生活環境方面、作為國際機關的管轄方式、管理智慧財產權方面、產業聚集方面等許多方面的問題上與各國交涉。為此,在體制上需要在內閣府設立招攬ILC計畫小組,儘早建立文部科學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外務省、總務省、內閣府(國家戰略會議、綜合科學技術會議、行政刷新會議)攜手推動的體制。也需要與國內候補地合作,更重要的事要全日本團結一致,一起招攬ILC。
第二步,由政府正式向國際社會表明招攬ILC,以及表明作為全球化計畫,日本會與各國協力經營ILC[9]。日本必須要拂去外國認為日本是不開放的國家這種印象。具體來說,提倡並且主導設置讓各國參加的「國際機關ILC準備委員會(暫)」,作為建立國際機關的管轄體制的準備。另外,也有國家在東日本大地震和核電事故後對日本抱有「危險國家」的印象。為此,政府需要誠實地公開資訊,讓外界理解日本是「安全的國家」。
第三步,訂定決定國內候補地的流程。國內有岩手縣北上市和福岡佐賀縣境的背振這兩個建設候補地區。但這兩處在科學方面都沒有問題,很難以科學上的見解來決定。考慮到使用者多為外國人,也該考慮採用讓外國人也能參加決策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亞洲各國的理解與合作,使招攬ILC成功。並向各國表示,候補地不只是作為日本國內的候補地,而是將其定位在「亞洲的候補地」,會帶給全亞洲利益。這樣能促使招攬成功且有助於ILC建設後的發展。
2.居民的理解以及做好迎接外國人的準備
第四步,促進當地居民的理解以及做好迎接外國人的準備。考慮納入支援外國人生活的一站式服務和開發當地居民與外國家庭的交流活動等地方政府內部措施。也要事前舉辦像是懇談會和討論會等讓各國研究員和當地居民互相理解的活動。聽取外國研究員和其家族的意見,也可以明白要做什麼樣的準備。日本是世界上犯罪最少,十分安全的國家。透過居民交流來傳達日本這樣的優點也是很重要的。
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如何確保研究員的工作也是一大問題。在歐美,家人住在一起是理所當然的事,不像日本有離開家人單獨赴任的習慣。ILC若能實現,訪日研究員平均要在日本待3至5年,預計9成的研究員配偶會一起赴日。因此以外國人長期留日,以及其家人會一同來日為前提來打造生活環境,也是能否重供招攬ILC的一大重點。
第五步,建立公開有關安全方面的資訊的方式。雖然由CERN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已證明粒子加速器是安全的[10],但想必居民會對使用巨大設備的實驗會感到不安。為使當地居民放心,應將ILC的經營、運作狀況、事故等資訊公開透明化,來建立與居民間的信賴關係。CERN是將控制室等主要設備使用玻璃帷幕包圍,讓居民能隨時觀看內部,並且設立負責和居民溝通的部門以及負責人。建設ILC時,應從設計階段就要考慮到公開資訊的方式。
第六步,打造產業聚集的基礎。ILC雖然只是基礎研究設備,但ILC用到的粒子加速器是應用範圍很廣的關鍵技術,能用在PET(正子斷層掃描儀器)、利用同步輻射開發藥品、重離子放療儀器等醫療領域,也能用在非破壞檢測、離子推進器、縮短放射性廢棄物的半衰期上。而超傳導、新材料、超精密加工等技術也能用在各種產業領域上。官民須攜手合作致力於以ILC這個世界最先進的儀器為核心,在日本打造包含中小型企業的加速器產業聚集之基礎,進而提升日本的科學技術。
希望ILC不只是作為世界的公共財,而是作為對於日本人而言的公共財來運作。將主要園區設計成設有美食區等當地居民能自由使用的開放式園區。園區內設置以在ILC工作的外國人及其家屬為對象的國際學校,和提供外文服務的托兒所、醫療機關。若能以特區的形式,讓持有外國教師、醫師執照者工作的話,也能讓研究員的家屬得以就業。把ILC園區本身設為地區的共享空間,有助於「創建全球化都市」。
四、為招攬ILC現在須採取的措施
周圍環境改善計畫、都市建設計畫的檢討以及成長戰略的策劃與制定
為了招攬ILC,現在需要採取的措施有二。一,將ILC周邊環境改善計畫、都市建設計畫所需的調查費用列入今年補充預算或是來年度的預算中。規劃ILC計畫的藍圖,並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傳達給國內外。為此,要踏實地執行於今年度實施的北上、背振的地質調查,從學術性觀點來判斷是否適合選為建設地。
二,策劃以加速器為核心技術的成長戰略。使用加速器的領域據說從醫療、藥品開發到電子元件、非破壞檢測為止,約有數百兆的規模。若能活用在減短放射性廢棄物的半衰期上,範圍會更加擴大。藉由招攬ILC,日本將會持有這個世界最先進的核心技術。利用這個優勢,日本將會展開新的成長。為此,要由官民協力來推動這個計畫。
[1] 日本創成会議第 2 回提言「地域開国:グローバル都市創成」www.policycouncil.jp/pdf/prop02/siryo2.pdf
[2]日本創成會議組成:議長增田寬也(東京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秋草直之(富士通顧問)、牛尾治朗 (USHIO電機會長)、大田弘子(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落合清四(全國纖維化學食品流通公會會長)、古賀伸明(日本全國勞働組合總聯合)、佐佐木毅(學習院大學教授)、椎名武雄(日本IBM名譽顧問)、數土文夫(JFE控股顧問)、橘FUKUSHIMA咲江(G&S Global Advisors Inc 社長)、新浪剛史(羅森社長CEO)、樋口美雄(慶應義塾大學教授)、藪中三十二(立命館大學特別招聘教授項目負責人)、野村修也(中央大學法科大學院教授項目負責人)、山下了(東京大學基本粒子物理國際研究中心副教授)。
[3]日本現在雖有38個國際機關事務所,但幾乎都是將總部設在歐美,日本則為支部。
[4]所謂「全球化計畫(global project)」是指設置國際機關,不是以一國主導的方式,而是給予各國同等的權限和責任來參加。以前在基本粒子物理研究領域有被稱為「國際計畫(international project)」是以一國主導為基礎,請各國提供資金的計畫。
[5]日本也漸漸開始感受到公共用地(commnos)的重要性,但遠遠不及歐美國家。其背景為,以前除了寺院之外沒有建設讓人聚集的地方。只有井邊、緣廊這種小公共用地,但這些也在消失。這個課題同時也是如何以日本人的角度重新規劃公共用地的問題。
[6]在美國設立本部的WASC、ACSI,在英國設立本部的CIS。除此之外還有瑞士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文憑課程。
[7]著名的坦格活德戶外音樂祭,波士頓交響樂團在夏季時將本部移往麻薩諸塞州的小城鎮時舉辦。
[8] ILC作為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後備受矚目的CERN(歐洲核子研究機構)的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LHC的新機種,以日美歐為中心共同開發研究。預計建設期間為10年,建設費用為8000億日幣(主辦國家負擔一半)。
[9] CERN的營運費用是向加盟國籌款,主辦國家瑞士的負擔約為3.79%是20個加盟國中第7名(2011年)。
[10] CERN擁有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LHC(大型強子對撞機),但根據調查顯示,粒子對撞實驗並無危險性。在日內瓦,市區地下就有大型加速器的通道。ILC比起LHC對撞能量小很多,ILC將通道設置在地下100公尺以下,是為了減小震動和保持安定,並不是因為它具有危險性。
作者 謝子涵 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