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8099
- 發佈:2013-05-13
近來,核電存廢紛紛擾擾,擁核者不外乎站在經濟面向與反核者拚搏,指出核電必然與台灣的經濟命脈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如果在國際間無情的經濟爭霸中斷然中止核電發展,台灣的經濟前景必然黯淡無光。反核者則直指出包不斷的核四紙糊工程,並且譴責擁核者對於核安過於自信的心態,對於核廢料不正義的分配與對蘭嶼、貢寮住民的無視更是千夫所指,眼下的爭議似乎陷入各說各話的膠著。
然而,反核與擁核的爭議如此是不是註定沒有結果?經濟與安全是不是真的就如此絕然二分?老死不相往來?作為一個反核者,筆者當然必須先申明立場,福島核災之後,在在證明核能發電已經走到末路,而且台灣不適合核能發電,風險過於龐大,實在傷不起,是時候堅定與它告別。至於經濟上與安全的問題,筆者打算在後段詳述,容我在此首先論及反核的理念與訴求。
貳、不正義的核廢料分配
關於反核,政府官員與專家最避諱提起的,就是核廢料的放置問題。當然,每每提及這個問題的時候,相關的專家與政府官員總是一再拍胸舖的保證其安全性,可是對於蘭嶼居民而言,這當然不是卸責的理由,風險姑且不論,為何將這樣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廢棄物放置蘭嶼?蘭嶼居民的意見與心聲有被尊重嗎?蘭嶼居民是二等公民嗎?如果核廢料果真安全,政府何以不能以身作則,親自為之呢?
更令人擔心的是,核四商轉之後,原先九萬桶的核廢料儲存場,勢必要再容納更多的核廢料,原先蘭嶼核廢料的輻射外洩問題尚未解決(台電也承認了,不過他們說符合安全標準),又要接受台電更多的未爆彈,蘭嶼人的心聲,我們不得不與他們同感共鳴,本島所不欲的「惡靈」就往外島丟棄,眼不見為淨的自私心態昭然若揭,所謂的以鄰為壑、苛政猛於虎不過就是如此。
參、核能安全的過度自信
三一一地震之後,福島核災已經在全世界捲起反核的千堆雪,姑且不論人員傷亡,福島的在地經濟受到嚴重的打擊,一蹶不振,儘管當地有關單位一在保證沒有受到輻射汙染,福島的農產品依舊不見好轉。這是今天福島在核能災變之後受到最大的困局,如果發生核能災變,受到危害的不只是人的生命安全,還有當地的產業與經濟的崩潰,我們的政府官員顯然不認真看待這樣的警訊。
包括這次工安意外頻傳、出包事件不勝枚舉的核四廠,多數人出來反對核四的原因不外乎上述的工程缺失,更加深層的原因是,如果有個萬一,我們何去何從?這絕對構成反核的重大理由,雖然許多的核能專家與政府官員一在掛保證,我們不會有福島核災,可是福島核災的事實就證明了這樣的估算不具有多大的意義,而且如果有那微乎其微的不幸,人們是承擔不起的,遑論那些連核廢料都怕得要死的官員。
肆、非核不可?產業結構與錢坑
就此,我相信我們能有更好的替代能源政策與節能減碳措施,可是反觀當下的執政當局,卻死命地為核四尋找任何可能的解套方針,理論上在反核訴求在多數的民意支持(反核遊行)下形成龐大的壓力,執政黨卻不肯放手,這不禁讓人懷疑核電產業背後龐大的利益與資源分配,或許從此角度能使人理解更完整的核能產業的圖像。
筆者認為,以當前若核四建完且商轉,興建的總經費為三千九百億元來說,這樣龐大的預算開支,砸在核能產業上,挹注天價的財源。學術機構、民營電廠、發包工程、促進周邊產業、國際利益協商、國家預算投注、構成了一個自行運轉並吸納(納稅人)資源的核能產業複合體。這本身就使得擁護核電的說詞產生爭議,至少,對於再生能源開發的不作為上提供了質疑的基礎,面對如此錢坑,在台電仍有弊案未決的前提下,核能產業就失去了它的正當性。
伍、科學霸權與專家政治
筆者在最近紛擾的核能議題上,發現了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這樣嚴重的問題實質上阻礙了台灣民主的進程,那就是科學霸權與專家政治對於公共議題與政策討論的壟斷,造成公民意見的消音。每每討論核能議題的時候,政府官僚往往只聽信擁核科學家的說詞,而不採信公民團體與反核科學家的意見,對於民間的抗議聲浪,往往以沒有科學證據扣上不理性的帽子,不只政府官員如此,擁核人士也是如此,這樣的專業人士擁權威自重的現象,我們應該加以批判,並且加以解構,讓民主的價值重新回歸政策討論上。
法國哲學家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在其著作《後現代狀況》中區分了科學知識與敘述性知識,他認為,科學知識是由兩個條件所構成,一是反覆驗證的科學事實,二是內行人通用的專業術語。排除外行人的討論空間,是科學知識的特徵,但是科學知識不能說明自身的意義,只有倚靠敘述性知識才行。核分裂會產生能量是科學事實,但是關於核能發電適不適合、好不好的政策討論完完全全是敘述性的知識,反過來說,科學家與官僚不能以外行人不懂核電就將公民屏除在政策討論外。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討論的方向呢?民主的價值應當如何落實呢?奧地利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 1924~1994)認為,科學的優勢威脅了民主。為什麼民主重於科學?因為從事研究科學的專家既有限也無知。民主是多數公民的參與,有助於克服少數專家的侷限性。因此,專家的社會地位不該因科學而高高在上。專家的意見應該服從民主判定。就此而言,筆者認為當今核電議題的討論,完全缺乏公民的意見在其中,而且這樣的缺乏完全是刻意的忽視,萬人上街反核之後,政府應對的態度仍然只是顧左右而言他,想要利用對反核主流民意不利的公投強渡關山,這不只是缺乏誠意的態度,更是反民主的作風。
陸、代結論 反核運動的展望與未來
對於核電議題,我們需要更多公民的聲音受到重視,也需要更多專家參與討論,我們所不需要的是政治上的算計與虛偽的公投,如果當今的執政當局還把民主當作自我標榜的頭冠的話,就聆聽民意、釋出誠意吧,真正為台灣未來的產業、經濟、能源政策出點心力吧,而不是短視近利、挾漲價以令人民的姿態,那樣只會令人嫌惡,更加遠離民主價值的核心而已。
筆者也期許台灣的公民,我們要付諸一切努力,打造自主而完整的產業、經濟體制。讓公民監督的力量能深入政策制定,進而掌握自己的安全與生活,而不是被經濟、政治菁英決定,然後一起追求公平、永續的能源政策,告別不正義的核廢料分配,邁向一個公正、民主而真實的國度。
作者吳哲維為東海政治系學生,東海學生會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