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4098
- 發佈:2010-02-10
但是1990年起,台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帶來了產業外移、勞動彈性化、專業人士與資本家所得增加、本土勞工失業、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後果。但是台灣這波全球化,本質上是產業外移中國,「利用中國」的行銷全球模式,以1997年回歸中國的香港為例,香港與中國的進一步經貿整合後,導致香港貧富差距擴大,只剩下低薪與低技術的就業機會,佔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專業經理人與資本家收入持續上升,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就業者收入的絕對購買力都持續下滑,僅有少數的中產精英與資本家獲益1 。
而曾幾何時,台灣的核心製造業大量外移到中國與東南亞而逐漸空洞化,製造業內部勞動力市場所創造的穩定職業生涯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低技術工不穩定的服務業的興起,缺乏主體性的經濟發展,經濟依賴中國,大量前往中國投資造成當前台灣青年人所面對的是:「低就業、低工資與低成就」的三低時代2 所形成的職業生涯與就業市場。
長期失業: 年輕化、高學歷化、初次尋職化
今年台灣的失業率從2008年9月開始,不尋常地不降反升,一路攀升到了2009年8月達到6.13%的歷史新高,而該月份20~24歲的青年失業率達到16.28%,是所有年齡層最高的,即使到了10月份也有15.34%。從這裡可以看到,當前台灣青年失業問題的嚴重性,實在已經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
假使這些失業青年能夠很快找到工作,那麼短暫的高失業率,經過四五個月終究會找到工作,那也無妨。但是事實的發展卻不是如此樂觀。
但根據主計處統計,在失業達53週的「長期失業者」當中,2009年10月有10.8萬人,創下六年來新高,其中20~24歲者有1.3萬人,25~29歲者有2.3萬人,也就是20~29歲的失業達一年以上者有3.6萬人,佔了長期失業者的33.3%。大專以上的長期失業者也有4.4萬人,佔40.7%。這些數據打破了一般社會大眾認為長期失業者都是一群年老被資遣、學歷差、能力差的失業者的刻板印象。
學者研究也指出3,台灣的長期失業變化趨勢:年輕化、高學歷化、初次尋職化,已經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特徵:中高齡、低學歷、重複尋職。當年青人也逐漸成為長期失業者的多數,這對於青年人的就業信心將產生重大的衝擊,這絕對會是台灣社會活力與創新的一大隱憂。
初次就業青年薪資水準下降
主計處11月底發佈的「人力運用調查」顯示,長期失業者沒有就業的原因,將近六成認為是「待遇太低」,有三成以上是年齡限制,其次是技能不足,占了兩成九。表面上,看起來是年輕人「眼高手低」,但事實上卻是今年上半年台灣整體的薪資水準大幅下降,2009年一至九月「名目平均薪資」較去年同期減少六.二三%,再度創下史上最大減幅;考量物價因素後,「實質平均薪資」更創下一九九七年以來新低,等於退回十三年前水準 4。
根據主計處調查,到2009年十月為止,全國六十五萬三千名失業人口,有十一萬三千人是第一次投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青年人面對當前勞動力市場的低薪,當然會延遲就業以等待市場薪資上升,但是薪資的回溫何時才能會發生,恐怕是一個大問號。
火上加油的「22K」
為因應自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風暴,與後續的全球不景氣,行政院於2009年2月核定的4年5000億元的「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教育部在此計畫當中以292億元的預算規模舉辦了「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方案」,其中有十一項方案,人數、預算規模最大,引起最多爭議的就是「95至97年度大專畢業生至企業及教育基金會職場實習方案」,也就是俗稱的「22K」方案。 就在台灣2009年上半年經濟景氣低迷,就業市場的薪資普遍下滑之際,政府在2009年四月起,自己主動火上加油,為就青年的就業市場投入震撼彈-----「95至97年度大專畢業生至企業及教育基金會職場實習方案」,總計有35100個名額,總預算為約121億元。教育部要各大專院校負責媒合3年內畢業學生至企業工作,由政府補貼勞工薪資,每人2萬2千元,以及4千餘元的勞健保費。
「22K」對青年就業的危害
教育部推出此方案,原想解決大專畢業生的高失業率問題,但是卻反而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教育部嚴重誤判情勢,難怪該方案一提出,深知其中利害關係的勞委會就束手旁觀,一直到後來因教育部媒合成效非常差,行政院才緊急要求勞委會接手介入5,但是該方案已經對青年就業市場造成嚴重打擊。
一、拉低勞動力市場薪資。許多企業原本就要僱用青年畢業生,如今既然政府要全額補助薪資,因此就依照「22K」的破盤價6僱用,拉低整個初次就業市場的薪資水準。國家假實習之名,造成企業資遣資深員工,僱用實習青年,造成青年的微薄薪資化7。因此,「22K」竟然逐漸蔓延成為今年大專畢業青年的求職薪資水準,連行政院長吳敦義也坦承他兒子剛畢業也是月薪兩萬多8。而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指出,以一年有二十三萬新鮮人投入職場估算,則約有五萬多名社會新鮮人沒有正職工作,而2009年學校畢業之新鮮人平均起薪為24358元,比去年減少1368元,更印證了企業實習方案,拉低新鮮人起薪9。
二、排擠原有政府促進就業方案。由於政府已經有辦理補助失業勞工到企業工作每月補助1.7萬元的「立即上工」計畫,以及協助弱勢子女到企業暑假實習的「工讀導航」計畫10。本來執行這些計畫的企業,看到教育部的「22K」方案條件更為優厚,就紛紛轉向改聘年輕的畢業生,造成原來的照顧中高齡失業者與弱勢家庭的計畫受到嚴重影響。
三、大學成為人力派遣公司。「22K」方案中的3500個企業實習名額,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執行完畢,因此要求每個學校分配當年畢業生4%的名額,大學為達成目標,就必須去拜託企業到該校登記,然後媒合有意願的學生,形成教育部出錢、大學派工、企業僱用畢業生、畢業生領教育部薪資的特有的「四角勞動派遣關係」11,大學完全偏離教育的本業,學者並警告未來若發生職災、違反勞基法等其他勞資爭議,大學將難置身事外,並可能對大學產生負面形象。由於大學非專業的就業服務機構,實際執行時,竟然發生媒合大專畢業生到討債公司等不當企業的脫序現象。許多人力仲介公司也紛紛搶食大餅,當起大學的外包商,協助大學完成人力仲介的角色12。
四、助長青年就業不穩定。由於「22K」方案是一年的定期契約,不是傳統穩定雇用的「不定期契約」,因此期滿之後僱主不需給付資遣費,這種國家鼓勵雇主彈性化僱用的做法,將助長企業主短期雇用或使用人力派遣的習慣,加劇「青年貧窮化」與就業的不穩定,嚴重侵蝕整體勞動力市場的穩定13。
青年的未來不是夢?
媒體常以「草莓族」來形容這一代年輕人的脆弱與安逸,但是這一代的青年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充滿低技術性與零碎化的不穩定就業環境,過去那種只要努力打拼就有回報的時代已經過去。而台灣在經歷全球化的產業外移與勞工去技術化後,如今將再度面對中資挾其政治與經濟合一的霸權,大舉進入台灣。
以比較利益角度,中資不可能來台投資生產事業,未來將以併購特定產業,以攫取關鍵生產技術與服務資訊,為主要目標。其過程將與國際私募基金的蝗蟲行為無異14,如此將打破台灣原已極度不穩定的僱用型態,根據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的統計,截至2005年為止的金融機構合併案,已經導致五千名以上銀行員失去工作15,而從博智集團併購南山人壽,所開出的協議書當中要求員工放棄罷工權、承認是承攬關係等四項條件16,更可看出其摧毀勞工團結的嚴重性。
台灣青年的初次就業市場在「22K」的衝擊下,已經倒地不起,如今如果再面對中資來台可能大肆併購企業,簽定ECFA後台灣產業結構的再調整的重拳,目前約有兩百萬人常駐中國工作的情形將繼續增加,未來更多台灣青年勢必將在被迫離鄉背井工作與在台灣面對低薪、低技術性的不穩定機會之間,做一抉擇。不知台灣青年是否準備好了?
作者張烽益為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之立場)
註解
1.林宗弘,當全球化遇上階級:香港的貧富差距惡化問題1991~2006,「全球化、資本流動與就業」論壇會議手冊,2007.11.23,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台北。
2.鄭麗君,「三低時代台灣青年就業的未來」,2009.03.27,台灣智庫。.
3.李建鴻,青年長期失業者的就業服務政策,台灣勞工雙月刊,2008.7,勞委會.
4.自由時報,實質薪資41308元 倒退13年,2009.11.24.
5. 蘋果日報,大專實習媒合差,勞委會接手,2009.6.25.
6.范碩銘,22K→20K? 請政府別再壓低年輕人的薪水,自由時報,2009.8.26.
7.莊雅涵,企業實習逼青年入近貧?,聯合報,2009.3.31。
8.NOWNEWS,22K壓榨新鮮人,吳敦義:我兒子新水也兩萬多,2009.11.21.
9.自由時報,畢業半年了…五萬社會新鮮人找不到工作,2009.12.10.
10.鄭麗君,逆風迎向新希望:產業新思維與就業大未來,台灣思想坦克八月號2009.8.10。
11.衛民,當大學變成人力派遣公司…,2009.4.22,聯合報。
12.台灣勞工陣線、全產總、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新聞稿,教育部爭功工爭過頭,圖利人力仲介公司,2009.4.10。
13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新聞稿,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加劇就業不穩定,2009.4.3。
14.保守估計2002年到2007年已進行總金額高達2.76兆美金的交易,留下龐大無聲被解僱的失業勞工與茫然枯竭的公司。參考:蘇怡之,洗錢蝗蟲來襲~私募股權基金併購下的工會策略,勞動者153期,pp54。
15.夏傳位,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2005.7,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
16.蘋果日報,博智為南山員工加薪兩個月,2009.10.27。協議書內容是要求員工1.放棄罷工權;2.撤掉業務員交流的部落格以及網站;3.撤銷工會、自救會司法上撤回對南山人壽前資方AIG的告訴;4.要求業務員同意與南山資方的關係是承攬關係,而非僱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