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安全
不知道這念頭在她的腦子裡放了多久,至少她在美國的時候就有了。數十年前,她還在美國UCLA任教時,就辦了一份同時印有英文、中文、西班牙文的刊物,讓美國加州的華裔、西班牙裔移民,透過熟悉的文字,知道更多應該知道的事。

      她是成露茜女士,前台灣立報與傳記文學社長,2010年病逝台北。


      2006年時,成露茜申請了國科會的研究案,要研究台灣外勞的「發聲」。不過找了半天,竟然無從研究起,因為當時的台灣根本沒有像樣的外勞媒體。


      本身就是台灣立報負責人的成露茜,在社內找了兩位較為熟悉東南亞情況的同仁,破報主編邱德貞與立報副總編輯張正,加上另一位立報副總編輯廖雲章,四人密集討論,將這項出版計畫定名為「Poly Voices《破立之聲》,東南亞文字定期刊物出版計畫」。之所以稱之為POLY,除了因為POLY有多元文化的含義,也因為POLY的諧音:破╱立,意味著這是扎根於破週報和立報的另一份刊物。


      在丘德真起草的《破立之聲》第一次報告裡,主旨這麼寫:


      有鑑於來自東南亞移住民人口急遽擴張,對台灣而言,正是推動多元社會的大好良機。但是,除了少數NGOs或政府單位針對移住民發行宣傳/宣導通訊之外,目前仍未見有任何東南亞語言定期報章在台發行。《立報》/《破報》向來是台灣最具有批判性的新聞刊物,規劃東南亞語言版面,提供移住民人口閱讀素材與,以及主流社會溝通平台,既能促動移住民與主流社會的相互了解,更重要的是能構造多元文化景觀,同時探索在多元社會中,另類媒體進一步革新傳統主流媒體的可能性。


      花了半年的時間,以台灣立報社現有的設備,在不多支出人事費用的拮据情況下,台灣第一份泰文刊物「新能量報」與越文刊物「四方報」,終於出現。


      雖然「新能量報」因為邱德貞離開台灣而結束,但是「四方報」一直持續出刊。在成露茜女士過世、世新大學董事長成嘉玲(成露茜之姐)接掌之後,四方報更在2011年發展為台灣最完整的東南亞語文媒體集團,每月定期出版數萬份台灣人看不懂的越南文、泰文、印尼文、菲律賓文、柬埔寨文刊物,透過便利商店、透過郵政系統,分送到台灣各地,安慰異鄉人的心。

以下是其中幾封讀者來信,這些素樸文字中的激動與感情,是四方報努力不懈的重要動力來源:


署名Pham Thao Van的讀者:


      「自從踏上台灣的土地那一刻起,我就問過自己,為什麼在這樣擁有眾多越南人聚集的地方,卻沒有一份屬於我們自己的報紙?少量越南報紙與雜誌在朋友間傳閱,傳來傳去,都已經破爛而且字跡模糊了;然而看到那些熟悉的越南字,我還是感到很開心,就好像有至親好友在身邊一樣。如今,四方報的出現讓我的願望得到滿足了。屬於越南人的聲音終於誕生了」


署名Nguyen Thi Oanh的讀者:


      「今天,朋友給我一份《四方報》,我高興得無法形容。我仔細看每一頁,那些親切的字跡,那些真誠的心事情感,讓我好感動。我克制著自己不哭,但眼淚一直掉。我真的哭了,哭是因為太幸福。從今往後,我將多一個同伴、一份力量協助我越過所有艱辛與挫折。」


署名Lo Lem的讀者:


      「朋友把《四方報》給我,我高興得不得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唉呀,是新報紙,新報紙!在台灣的新報紙!』彷彿接收到某種奇妙的力量,我開心地嚷嚷,完全不知道該從何讀起。不只對我個人而言,《四方報》也是其他在台灣生活的越南人的精神支柱。如果我們可以聚集在一起,一定熱烈鼓掌謝謝你們,我們將一直陪伴著報紙,一起『寫歷史』。」


*文盲辦報


      四方報號稱「文盲辦報」,不過,當然不是憑前述幾個不諳東南亞語言的人就可以辦出來。


      創報初期,在泰文新能量報方面,丘德真找了一位不會泰文、但熱愛泰國文化的台灣女生許家蓁(許芭)擔任編輯,找了在匯款公司工作的泰國籍配偶柯芳芳擔任校對,找了台北縣新莊藍天電訊行的方德泉與毛雪麗負責廣告業務,另外也聯絡了泰國曼谷大學新聞系師生,以支付稿費的方式協助翻譯。


      在越文四方報方面,張正透過網路找到了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生羅漪文,她是越南華僑,父母開越南雜貨店,其越文程度足以擔任審稿及校對,並協助上網招募其他在台越南學生。也邀請熟悉越文的成功大學台文系教授蔣為文提供稿件,並協助台南高雄地區的報紙派送。專營越南旅遊的鴻毅旅行社董事長蔡家煌更拍胸脯保證,說他可以把四方報送到全台灣數以百計的越南小吃店。


      而長期為台灣新移民努力的台灣南洋姊妹會,也提供了「POLY」計畫許多養分。姊妹會的泰國籍執行秘書邱雅青、越南籍創會會員阮舒婷,都提供了實質的建議與協助。阮舒婷更以志工的形式替四方報翻譯稿件,隨後也成為四方報的正式人員,幫助四方報穩定成長。


      在辦報經費上,四方報除了自身的廣告、發行收入之外,也相當倚賴相關政府部門如勞委會、移民署的經費補助,而民間組織的協助,同樣不可或缺,例如社會發展文教基金會、南洋台灣姊妹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台灣國際醫療聯盟Tima、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聯合勸募、誠致教育基金會等,都在經費與議題上給予四方報重要的力量。


      另外,因為台灣有眾多先賢先烈開疆闢土,四方報才能在沒有出版管制的狀況下發行。而我們也自認是台灣的驕傲,展現了台灣的寬闊胸襟,因為放眼世界,極少出現「本地人」替不同族群的「異鄉人」辦的民間刊物。


*讓弱勢發聲


      台灣有接近60萬人來自東南亞五國(越、泰、印、菲、柬),其中婚姻移民約20萬人、移工約40萬人。她╱他們的工作多半薪資低、工時長、勞動量大,她╱他們不熟悉台灣的語言、法律、文化、風俗習慣,加上台灣對婚姻移民及移工的種種限制,往往使其生活苦悶,甚至基本人權受損。這些移民移工急需一個使用母語的溝通管道,能傾訴心聲,同時也能從這個管道得到適時的幫助。台灣本地人也需要這麼一個管道,多了解她╱他們的文化與處境,才能與其在台灣社會和諧愉快地相處。


      四方報的成立,即是為了補足這個缺口。


      不同於商業辦報、或者政黨辦報,四方報有許多不同一般傳統報業的形式。我們希望成為東南亞移民、移工在台灣的好朋友,並兼顧雙語,傳達台灣社會對移民移工提供的福利與資訊;同時,也將他們的心聲翻譯成中文,讓更多人理解他們真實的處境與心聲。


      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四方報有超高比例的讀者投稿,幾乎佔了全部內容的一半,這也讓四方報成為移民移工交流的重要平台,讓她╱他們透過閱讀與寫作形成一個凝聚力非常強的社群;又如,很多移民、移工以繪畫來表達他們的心聲(其中有些人在家鄉從來沒畫過畫),在累積了相當數量的畫作之後,四方報籌辦畫展,藉由實體的展示和網路空間的展示(四方藝廊:http://www.flickr.com/photos/bonphuong),讓分散台灣各地的移民和移工能因為對藝術的喜好而聚在一起,安撫他們寂寞的心靈,也讓台灣主流社會的朋友見到移民移工風雅抒情的一面。


*聲援逃跑外勞


      四方報最為爭議的部分,是所謂「逃跑外勞」的議題。


      主流媒體的報導中,「逃跑外勞」總是破壞社會秩序、流竄到地下黑市的治安死角,所以逃跑外勞是罪惡的、不值得同情的。而在四方報眾多(至2011年9月,已累積了1萬6千多封手寫來信)的讀者來稿中,也有部分讀者曾經來文「勸告」其他在台工作的越南籍勞工不要逃跑,不過,編輯部一直不認為所謂「逃跑外勞」是十惡不赦的罪犯,也一直不認同警方查緝逃跑外勞、以及主流媒體報導相關新聞的預設立場。


      醞釀著要替逃跑外勞平反的概念,編輯部先在《四方報》部落格上簡略發表,徵詢意見,希望製作一份「逃跑須知」的專輯(http://tw.myblog.yahoo.com/baobonphuong/article?mid=1449)。有人支持,也有很多人質疑,以一位著名的越南前鋒日報駐台記者文馨的看法較具有代表性。她的意見可歸納為下面幾點:


      逃跑永遠是犯法的。


      外勞逃跑之後無法受到政府與法令保護,如果同情他們,他們會單純的以為被鼓勵逃跑,卻看不到之後的危險。

一個逃跑外勞會讓十個越南人不能來工作。


      文馨的論點並沒有說服編輯部,四方報仍相信讀者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成人,缺乏的只是資訊,而我們表達「逃跑不是罪惡」的態度,一則是扭轉視聽,一則是讓已經逃跑者稍稍卸下不該有的罪惡感。畢竟他們真的不是罪犯,他們只是想換工作而已。


      終於在第12期,四方報製作了一份中越文對照的台灣地圖,輔以相關協助單位的電話。並以此作為跨頁封面,以「你在哪裡?為什麼非逃不可?」的疑問句頭版標題,製作了7頁以逃跑外勞本身來稿為主的專輯。此後,四面八方的逃跑外勞仍蜂擁來稿,「逃」,成了固定版面。台大新聞所汪倩如在碩士論文《移工/民媒體四方報的產製與閱讀》中這樣解讀:


      四方報選擇站在與主流媒體論述之對立面解讀、聲援逃跑外勞,平衡主流媒體對逃跑外勞的個人責備觀點,讓逃逸外勞現身說法,企圖突顯出因法規與政策缺失,造成外勞為求生存不得不然的結構性問題,用以聲援體制的受害者。


      此外汪倩如也針對此一版面做了詳細的田野調查,發現這個版面是四方報讀者的最愛,例如這位一天工作16小時的越南看護工阿水:


阿水:我拿報紙就先翻到這邊(翻出目錄,指著「逃」那一版)

研究者:你說逃跑的故事喔?

阿水:我很喜歡看,都是有問題才會逃跑的,不然一般是不會想逃跑的。

研究者:為什麼特別喜歡看?

阿水:比如說我們工作很辛苦,看報紙就知道但別人工作比我們辛苦的多,安慰自己。我很佩服那些跑出來的人。


      汪倩如認為,四方報暢通了分散在各個角落移工們間的溝通平台,讓彼此感知相互的狀況。暢達的資訊,提供讀者們「視野」,有了可資比較、參考的對象,相映之下,能大概知道自己所面臨的處境、位置。也因為不再需要猜想自己的處境狀況(例如「是不是只有我這樣?」、「別人也這麼辛苦嗎?」的不安),反而多了安全感,增加對環境的耐受力。就像阿水說的:「像我以前,有時候都做到十六個小時,很辛苦很辛苦,可是有別人比我們更辛苦,就自己安慰自己過來,一直忍耐,看報紙忍耐。」

目前,四方報已經集結並翻譯了足夠的稿件,將在近期以「逃」為名,出版書籍。


*文化鬥爭


      四方報自我定位為「異鄉人的好朋友」,希望以草根發聲、移民互助的方式,開創移民與在地社會彼此理解、共同發展的道路。於此同時,四方報也不只將自己限縮於媒體的角色,我們鼓勵讀者對不合理的政策發聲並採取行動,我們把自己當作社會運動的一份子,希望為打造多元、公平、乾淨的台灣社會,盡一點心力。

      媒體只是工具、美好的生活才是目的。


四方報相關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dv3vmUKyE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HIFhSrAGU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3Jvybz4OK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Rc_o_Euz5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92kvdC23g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LPYhVySRbE

作者張正為四方報總編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最近更新: 2011-11-16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