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4585
- 發佈:2016-07-26
新思維搶救機車族
台灣的車禍損失極為慘重,統計顯示2014年台灣共計發生道路事故 29萬5,092件,[1]39萬2,735人受傷,3,138人死亡,每一事故之死亡率達13.4%。[2]每十萬人口之車禍死亡率台灣則為15人,將近西歐、日本的三倍。經濟損失也極嚴重。依照「交通部運研所」評估,以民國102年統計,當年車禍之經濟損失約達4,748億元,占我國102年GDP達3.3%。[3]其中機車佔道路事故比率44.1%,[4]生命財產的損失不可忽視。
然而,若依照比例觀察,台灣的道路事故肇事率最高的是大客車,機車肇事率反而最低(見下表),兩者肇事率達7倍之譜。由於台灣的機車使用具有高擁有率、高肇事件數、高傷亡數、肇事率低,呈現「三高一低」的特殊現象,因此對應的政策必須更為周延。
2014年各車種肇事比例 (資料來源:警政署。筆者自行換算) |
|||
---|---|---|---|
車種 |
全國總數量 |
肇事件數 |
每萬輛肇事率 |
大客車 |
32,928 |
1,593 |
483 |
大貨車 |
163,446 |
3,990 |
244 |
小貨車 |
890,703 |
19,922 |
223 |
小客車 |
6,405,778 |
102,484 |
159 |
機車 |
13,735,994 |
161,416 |
74 |
強化主動安全
機車在歐洲法規中被定位為「二輪動力車」(powered two wheelers, PTW),由於體積小,因此被動安全的撞擊防護配備極為有限,較成熟的只有傾倒防撞桿,安全氣囊則僅有及少數高架車款搭載。因此,降低撞擊事故的主動安全配備,就成為歐洲二輪車的主要發展趨勢。這主要包括:
(1)先進煞車系統
鑑於歐洲道路事故逐年降低,但機車事故的傷亡人數卻一直維持在恆定範圍,在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中佔15%。[5]為了有效降低傷亡與社會損失,歐盟決定於2016年所有新上市的機車都需搭載「先進煞車系統」(advanced braking system),主要包括「防鎖死煞車系統」(antilock braking systems, ABS)、「連動式煞車系統」(combined braking systems, CBS),以降低機車族的傷亡率。
機車配備防鎖死煞車系統ABS之安全效益,參考國外案例研究,美國「道路安全保險研究所」(IIHS)的統計研究,ABS系統可讓機車駕駛死亡率減少31%、受傷率減少22%、撞擊事故降低20%。[6]西班牙統計於2006至2009年間,機車配備防鎖死煞車系統ABS有效降低傷害事故29%及死亡事故34%。另外,瑞典統計於2003至2012年間,機車配備防鎖死煞車系統ABS有效降低傷害事故29%及死亡事故42%。[7]
我國交通部也毅然決定跟進,規定新型式126CC以上機車自2019年起強制裝設防鎖死煞車系統ABS,新型式125CC以下機車自2019年起強制裝設防鎖死煞車系統ABS或連動式煞車系統CBS。相較於我國小客車安全規範更新緩慢,交通部的此一決策雖引發業者、民眾、乃至媒體的部份誤解與反彈,但絕對值得大力肯定,不僅有助減低我國機車事故與傷亡,且也有助於我國機車工業升級與未來外銷,此點在後文中將進一步說明。
(2)低成本安全輔助系統
除了煞車系統外,其他先進的安全裝備仍不斷研發,目前較成熟的主要包括安全氣囊、機車龍頭電子穩定系統等,其中的安全氣囊的試驗顯示,在時速60公里的撞擊下,前方氣囊可有效保護騎士。[8]但礙於成本考量,短期內普及的機會有限。因此,在提昇安全性的需求下,低成本的配備將是叫為可行的選項。
首先是升級車輪尺寸。就機動車輛而言,輪圈直徑大小決定行駛穩定性、加速與彎道控制、障礙跨越、以及油耗經濟性等考量。一般而言,輪圈直徑越大,則輪軸中心至地面的力距增加,如同槓桿效應一般,碰觸地面坑洞(potholes)時,可使車輛獲得較佳的穩定性、操控性,[9]意味者安全較高。這也是性能跑車、越野車皆採大輪圈設計的主因。但需付出的代價則是油耗經濟性降低。對於二輪機車而言,輪圈大小對油耗的敏感度較小,但對靈活性與置物空間的影響甚大,特別是小排氣量的速克達車型。
大輪徑速克達在歐洲已盛行多年,[10]這類車款的好處是能夠對應複雜路面,尤其是歐洲各都市舊城區常見的石磚路面,大輪徑速克達可以取得較佳的抑震及控制能力,但在台灣仍以小輪淨素克達為主流,大輪徑速克達在近年由於行路性、穩定性較佳,才慢慢在學生族群中普及。
此外,「轉向吸震/穩定器」(steering damper/ stabilizer)也有助於機車安全性的提升。其做動原理是藉由液壓(hyperpro)扭力桿吸收機車龍頭突然的側向拉力(side-effect),以穩定龍頭方向與機車的循跡性。此一性能在機車輪胎遭遇坑洞、路面落差、凸起的人孔蓋等行車障礙,產生拉力時,可發揮極大的穩定效果,避免龍頭突然偏向造成的翻車事故。
此一裝備原先只配備於頂級原廠重機,售後市場也屬於高架改裝部品,因此除少數玩家級車主外,普及率不高。但近年包括大型速克達也逐漸引進作為標準配備,零件單價也大幅降價。因此若能進行測試並建立規範,則可以低成本的代價大幅提高機車的安全性。
台灣由於常年高溫多雨,道路養護不易,使得柏油鋪面經常破損,機車騎士摔車導致死傷事件曾出不窮,國家賠償案例也已有多起。[11]因此若能規範,或鼓勵車廠採用大輪徑輪圈設計,並引進龍頭穩定系統,將可提高機車的穩定性以及減少在破損路面轉倒的機率,間接減少事故機率。且增大輪圈的成本極為有限,但在能源局的能耗測試則需政策同步調和,以在安全性與油耗之間取得平衡點,並給予消費者正確資訊。
改善道路設計
道路設計也被視為降低機車族傷亡的重要措施。特別是速限、道路標線、以及路面維護。[12]相較於歐洲道路狀況,以台灣的天候、用路習慣、城鄉環境觀察,我國目前最需急迫改善的主要為:
(1)標線防滑係數:台灣的道路標線、斑馬線往往成為機車族的頭號殺手,特別是在雨天道路摩擦係數大幅降低的情況。依照北市府統計,每年平均約有400件騎士自摔事故,且多是在標線。[13]但我國的道路標線規範,僅規定標線的「抗滑係數」為45BPN (British Pendulum Number, BPN)以上,[14]相形之下,日本道路標線的防滑係數為65BPN,[15]中國則依道路等級介於45- 70BPN。[16]
依照「英國防滑協會」(Slip Resistance Group, UK )的界定,台灣目前採用的45BPN的防滑風險偏向於低中等級,而日本的65BPN則屬於非常低的風險等級,[17]風險差異可見一斑,我國的標線防滑係數明顯不足。
更糟糕的是,我國相關規範所用之條文文字為「標線『宜』具反光性及抗滑性,[18]」顯見並非強制規定,因此在實際道路上之防滑效果著實令人擔憂。因此,除修法外,參考台中市政府藉由行政命令將道路標線的防滑係數一舉提高至65BPN,以加速改善道路標線的防滑係數將是快速降低機車族風險的必要手段。
防滑係數與滑倒風險對照表 (資料來源:轉引自內政部「地面材料防滑性能之基準研究」) |
|
---|---|
防滑係數 |
滑倒風險 |
0-24 |
高 |
25-35 |
中 |
36-64 |
低 |
65+ |
極低 |
(2)調整路權與交通號誌:同時,機車的路權與道路標示則是另一潛在威脅。先說機車路權問題,由於道路規劃與監理法規的落後觀念,台灣的道路管理者對二輪族並不友善,以最大多數人使用的輕重型機車(249cc 以下),只能行駛於外線車道或「機慢車道」,此一落伍規範,使直行機車往往與靠邊停車的計程車、公車形成交織車流,不僅不利車流順暢,更易肇生事故。因此,重新配置汽機車混合車道、加強機車順序行車的教育與規範,將是降低風險的管理重點。而交通標誌的謬誤甚多,本文無法一一詳究,僅以最明顯的高速公路入口標示問題說明,[19]多次造成機車錯誤行駛。類似的號誌問題在氣候多雨、且近是族群眾多的台灣,著實應採取更易辨識的設計規範,並採提前距離、複式設置的標示方式,以降低機車誤闖、以及汽車駕駛人緊急變換車道的事故風險。
結語:兼顧安全與經濟的可行政策
由於歐盟國家基於節能、停車位、個人交通等因素使得機車族快速成長,決定提早要求機車安全性能的提升。此對機車王國的台灣而言,可說是戰略機會。一方面可降低台灣機車族的風險,同時結合歐盟市場的需求,不僅可逐年降低ABS等系統的稱本,更可使台灣機車工業累積的技術更有升級的契機。因此,新執政的民進黨政府著實應把握機會,重點包括:
(1)溝通、溝通、再溝通:機車強制加裝ABS等煞車系統,的確造成部分人士與媒體誤解,甚至污衊為替廠商搶錢。但由於其對降低事故機率、減少國人傷亡有其必要性,因此政府應擔起宣導責任,讓此一對的政策得以得到更多理解與支持。
(2)補助、補助、再補助:同樣重要的,基於保障國民生命,推動ABS機車的初期確會增加車輛售價。因此,政府有必要採取配套手段,可行的包括降低貨物稅、牌照稅、乃至協商產險業者減少具備ABS/ CBS 系統的機車保費。以實質的補助與獎勵,鼓勵民眾更換較安全的車種。政府雖減少部分稅收,但實質上可由健保支出減少、社會成本降低等外部效益平衡,甚至可為機車產業開創換車商機。
(3)產業升級創造商機:台灣機車產業基礎雄厚,近年雖銷售量減少,但強制裝設ABS等安全設備,卻可能開創出新商機。除台灣國內市場外,考量歐盟對於提高機車安全性能的需求,具備ABS系統的台製機車將更容易進入歐盟市場。依照統計,歐盟區域擁有3千4百萬量機車,且機車市場近年平均成長8.6%,[20]預估至2020年的未來4年仍將呈現成長趨勢。[21] 2010年全球保有4億輛摩托車,預估至2030年時將增長為9億輛。[22]
全球機車市場規模與安全趨勢,對台灣機車業者可說是一大機會。政府若能將國民安全需求、結合台灣機車技術、以及全球市場趨勢進行政策整合,不再獨厚汽車工業,則非常有機會為台灣的機車產業開創出第二春,也為台灣的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1]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066號。(台北:行政院主計總處。104年4月15日),頁1。
[2]衛生福利部。民國103年死因統計年報。(台北:衛服部。2016年1月12日),表54。另說明,警政署統計交通事故死亡為車禍24小時內往生者,人數偏低。衛服部統計則以死亡證明為依據,較符合國際統計標準,故本文採納衛服部數據。
[3]運輸研究所。”一年車禍損失4,750億”。交通部新聞稿(台北:交通部。2014年8月21日。)
[4]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066號。(台北:行政院主計總處。104年4月15日),頁1。
[5] European Commission, “Making roads safer for motorcycles and mopeds” (Sep. 12, 2015) http://ec.europa.eu/transport/road_safety/users/motorcyclists-mopdeds/index_en.htm (last visited June 03, 2016 )
[6]Eric R. Teoh, Effects of Antilock Braking Systems on Motorcycle Fatal Crash Rates: An Update (IIHS, May 2013), pp. 1- 4.
[7]交通部,「為降低事故死傷意外,強制機車新車配備防鎖死煞車系統」新聞稿。台北:交通部。2015年8月28日。
[8] Directorate-General Transport and Energy, Powered Two Wheelers(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 p. 31..
[9]Harriet Wise, “Scooter Wheel and Tire Size” 27 February 2016. <http://reviewall.biz/2016/02/scooter-wheel-and-tire-size/ > (last visited, 28 May 2016)
[10]一般速克達輪圈為10吋,大輪淨素克達則為12吋以上,目前主流為12, 13吋。以兼顧行駛穩定性與車身行李箱空間。
[11]“坑洞害工程師摔車判國賠250萬元定讞。”公共電視。2016年6月4日。
[12] Directorate-General Transport and Energy, Powered Two Wheelers(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2009 ), p. 38..
[13]陳慰慈。”標線抗滑係數低 騎士頻「犁田」”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73145 >(2014年4月23日)。
[14]交通部。交通技術標準規範公路類公路工程部交通工程規範(台北:交通部。104年12月),頁32。
[15]「日本道路標線是這樣畫 台灣網友好心酸」。台北:蘋果日報電子版。<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10/607704/ >(2015年5月10日)。
[16]陳慰慈。”標線抗滑係數低 騎士頻「犁田」”前揭書。
[17]何明錦、廖慧燕。地面材料防滑性能之基準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8年12月),頁38。
[18]交通部。交通技術標準規範公路類公路工程部交通工程規範,前揭書。頁31。
[19]動線模糊號誌不清,最具代表性的高速公路匝道,應屬台北市南京東路連接中山高入口處,與一般道路甚難區別,經常造成路況不熟的騎士誤闖。
[20]Jensen Beeler, “European Motorcycle Sales Show Signs of Life,” Visordown&ANCMA, April 03, 2014.
[21]“Top 10 fastest-growing European bike markets,” Visordown, 23 March 2016, http://goo.gl/iz75JP (02 June 2016)
[22]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Clean Transportation, European Vehicle Market Statistics: Pocketbook 2013 (Washington DC: ICCT, 2013), p. 11.
作者蘇紫雲為淡江大學整合科技與戰略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