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4548
- 發佈:2019-10-31
「產業鏈」與「產業聚落」是甚麼?此兩個名詞,雖然長期運用在工業與製造業領域之中,雖跟你我的生活並無直接關係,但其實產業鏈的概念卻是與大家的食、衣、住、行息息相關。如本文想探討的農業產業鏈與地方發展即是其中之一,涵蓋範圍可能包括了產業下游的食品產業及物流業等,因此農業與食品與物流等產業是互相交疊,缺一可能就會發生斷鏈的問題。而農產業聚落可能就涵蓋了生產區的原料、加工、通路與銷售等相互關聯或競合的企業或機構組成,形成一個供應商與買商、競爭者與合作者、共享資源的關聯性。根據洪啟嘉(2004)文獻資料顯示,產業聚落發展與地方緊密相依,是一個高度社會資本的產業群聚,人民與廠商相互信任而進一步內化信任,不斷合作再創新使得新知識技術容易產生、被吸收與擴散,而形成高度學習與不斷 創新的區域,因此,無論是產業鏈及產業群聚對區域永續發展更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產業鏈及產業聚落的程度與規模,可作為創造工作機會與地方發展的關鍵指標之一。
那究竟甚麼是產業鏈?產業鏈與產業聚落之間關聯性又是如何?就傳統的字義上,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表示產業部門之間基於一定的技術與經濟關聯性,透過互相依存或競爭而創造經濟動能。因此過去產業鏈或產業聚落更是政府單位作為促進地區成長的手段。不過將產業鏈套用於農業就會發現,農業除了生態體系、產前(如科學研究、農用資材等)、產中(如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及產後環節(農產品收穫、原料的加工、儲存、運輸、銷售)外,還會包括工業層面的食品、流通環節、產品行銷等等。商品型態則包括前端的農產品原料及農業素材,其他如銜接食品工業製程的加工、通路至後端消費者服務端等等(圖一),形成一個複雜的農產業聚落,可同時涵蓋一級至三級的產業,若進一步擴大更可成為服務型農業體系。
圖一、農業產業鏈型態現況
資料來源:農業科技研究院重繪
不過若用產業聚落角度來看農業,就會發現由於農業屬於一級產業,可能為最早發展的區域,但在面對二級、三級產業並行發展時,囿於腹地不足而錯失再發展的機會,就會導致就業機會下降、人口外移、公共設施缺乏等問題,而使區域的競爭力逐年下降,無法與其他後來發展的區域競爭,逐漸成為經濟弱勢的地區。且隨著工商產業的發展與生活型態改變,我國都市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大量的就業機會與青年人口皆往都會區集中,造成鄉村地方發展受限,尤其是勞動力大幅下降。又根據內政部統計,歷年遷徙人口均以六都較多,就業人口也多為服務業;於107年統計結果顯示六都的遷徙人口就占了全國人口七成,且近10年來,以區域別累計又以北部地區人口淨遷入數最多(新北、桃園及新竹),顯示人口持續朝北部集中,預估在產業型態未改變的情況下,區域均衡問題可能更趨嚴重。因此再觀察國內產業鏈與產業聚落的政策,又可發現近三十年來政府多著重於「科技產業聚落」、「資訊產業聚落」及「生物醫學產業聚落」。其中又以科技產業聚落的政策影響最為明顯(產業促進生產條例與科學園區產業管理條例),單以新竹科學園區來說,園區近十年的GDP占全國由1.5%成長到2018年的7.1%(從業人口卻僅約23萬人),若涵蓋其他如中科及南科等園區更高達10%左右。顯見產業聚落的確對於國家經濟發展有實際的效益,但相對的也可看出對其他產業所產生排擠效應。尤其農產業更是衝擊最大,根據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僅1.72%(專業與非專業農從業人口達188萬人),因此政策的擘畫,雖促進單一產業發展卻也造就了更傾斜的產業型態。對於地方發展可能形成長期的不可逆傷害。
不過可喜的是,農業也不盡全然沒有機會,畢竟農產業跟你我的柴、米、油、鹽、醬、醋及茶都有關。但要面對如此複雜的產業體系、產業聚落及人口遷移問題,與我國農業規模相似的丹麥、日本及荷蘭等國家為因應農業產業型態的改變,也陸續推出各種應變措施,除了針對農產業結構進行修正外,也將農產業與地方發展相互關係策略性調整。本文即以日本農食品鏈為例,提出農業與地方發展目前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其中日本近年已逐步將生產導向轉成市場導向,也就是由過往的提高產量轉變成消費市場需要甚麼為主,也引導農戶針對需求進行標的物生產,不僅提高了團隊的認同感外,也同時照護了農戶的生活。且日本目前食品加工業,許多企業隸屬於地方產業,從原料採購到製作生產,向來皆於同一地區生產且多為中小企業居多,形成一個地域型的農產業聚落。又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工業統計調查顯示,在鹿耳島、北海道及沖繩等食品加工業佔製造業總出貨金額比例分別為56%、34%及35%。若再比對生產型態與地方產業發展路徑,即可發現如沖繩縣,地方政府為了振興地方產業與人口問題,且特別強調飲食文化對於沖繩縣人長壽的重要性,積極展開食品銷售策略,並盤點過後以當地生產的苦瓜、蘆薈、薑黃等植物為原料製造食品銷售縣外,提供當地居民栽培至後端生產加工完整產業鏈(包括後續結合物流產業鏈),進一步形成特色產業聚落及逐步降低廠商運用進口原料比率等(圖二),該方法施行多年來,不僅已明顯減緩人口外流趨勢,又透過各類輔助措施,重新點燃產業動能,促進年輕人口回流。
圖二、沖繩縣農食產業鏈與搭配地區發展模式(物流產業鏈)
資料來源:沖繩縣官方網站
臺灣其實也有類似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為彰化田尾公路花園,歷經不同時期的政府單位輔導後,讓田尾成為家喻戶曉的花卉園藝專業園區。而位於台南柳營的太康有機農業專區,藉由市政府與真善美公司OT經營的努力下,結合了種植生產、市民農園、複合式輕食特產中心及大健康養生店鋪等一處結合生態旅遊與休閒農業的農場。不僅與台南市有機農友、農戶契作生產,另集貨包裝廠取得ISO22000、HACCP及有機驗證,讓有機農產品可從產地直接包裝、理貨、冷藏、銷售等等營運模式。上述此類共同模式就是政府規劃但後續由民間按照自由經濟模式而營利生存,對於長期營運上並無過多著墨。因此,或可透過不同地域之農作物進一步歸類,提出重點農產業群落發展 構想,將可行的產業鏈加以串起形成產業聚落,帶動人口回流。例如中部地區的食用菇菌、亞熱帶切花、咖啡;南部地區的熱帶農作物、豆類雜糧、畜牧養殖、水產養殖;東部地區黃金蜆、無毒有機農作等。當然上述這些農產業整合發展亦符合區域均衡發展之原則,並以產業 高質化、高值化的目標政策導向,更有效整合與執行效果的區域政策,擬訂重點農產業創新群推動策略,這樣才能讓農產業走的更遠,減少多餘的負擔。
但當有了一級產業的農產品了,除了能賣鮮品外,再進一步導入二、三級產業,同時兼具林業、食品加工、觀光與旅遊等,吸引更多旅客進入鄉村,而這些活動又是否改變農產業面貌?就會促進人口回流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也可能是不夠的,因為政策除了協助構築農產業鏈及產業聚落外,更重要的是地方發展還需要農地改革制度,例如日本就是採取了「嚴格限制地目變更」、「鬆綁土地所有權及租賃規定」、「推動農地儲備銀行」、「農地中間管理機構(FIMI)進行農地合併」等法規修訂,友善了這群歸農者,讓他們在那裡生產,也在那裡生活著,政府必須建構長時期的支持系統,除了技術面的支持以外,還需要情感面的,如鼓勵消費者購買國產農產,讓國產農產買的到、用的到,農產業成為你我的生活夥伴,這樣農戶與農人成為一個榮譽的職業,帶動地方實質創生,動能才能不滅。
參考文獻:
一、網路資料:
1.公益財團法人沖繩縣產業振興公社
http://www.jpn-okinawa.com/tc/products/wholesomefood/
二、
1.洪啟嘉。社會資本、產業轉型與區域競爭力。亞太經濟管理評論,7(1/2)。
作者 林恒生、何緯倫、蔡偉皇 任職於農業科技研究院產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