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安全

02

一、前言 徘徊在戰爭陰雲下的猶疑

近年來,烏克蘭與台灣向來被視為具有高度地緣政治風險的兩大國家而廣受矚目。論及區域安全並涉及大國競爭問題,這兩國向來廣被關注。隨著去年(2022)224日,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後,俄烏戰火隨即引燃,雙方鏖戰至近已逾一年有餘。隨即,各國紛紛投入支援或制裁的各種行動,牽動範圍廣及世界各國,全球政治經濟均產生莫大的影響與變化,並還要持續影響世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俄烏地緣政治上的風險既已經化為現實,成為真實的戰爭危害。那麼,另一個往往被評估其地緣政治風險還遠高於烏克蘭的國家:台灣,就成為當前大家另一個關注的焦點。同時,如同許多地緣政治與安全研究專家所評估擔憂,台灣若陷入戰事,其所牽動與影響的將會是更為廣泛的區域、更為深層次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與結構既有現狀撼動。這從俄烏戰爭發生後,台海局勢的被關切程度不但未曾受到移轉而降低,反而使得全球更多的國家開始關注台海局勢可見一斑。而台海周邊各國與各利益相關國家也都開始積極從事安全態勢調整與建軍備戰等多種面對戰爭風險加強管控準備的的具體措施。

而作為廣受大家關注擔憂的高風險地區台灣,雖然多年來一直在戰爭威脅的陰雲之下,對於戰爭可能迫近的言論並不罕見,然而,弔詭的是,由於實際上多年來戰爭並未真正發生或波及台灣本土,使得民眾實際上對於真實戰爭的發生可能,以及對戰爭可能態勢、樣貌、真實破壞的程度與後續影響等均處於一種與現實落差極大的無知與臆想之中。加上承平日久後適逢國際間強調全球經貿往來,認定並早已習慣性地認為國際衝突不復大規模軍事競爭與活動後,人們對如何應對與積極準備面對安全態勢挑戰,缺乏理解與共識,因此,當處危機下的台灣社會似乎對戰爭的「緊張感」甚為缺乏,甚至使旁觀者感到憂心緊張。

這樣的表現,特別在近期幾次的台海緊張態勢時的民眾表現的相對「平靜」,頗另外人詫異懷疑,甚至不無提出「台灣人是否願意為自己而戰」的懷疑論者。然而,據此就論斷台灣人的抵抗意志恐有問題,也極可能造成與現實不符之理解。更嚴重的,這似乎也將會傳達出與真實想法偏差甚遠從而造成重大誤判的錯誤資訊----無論對敵方與友方都是!

二、「不好戰」與「消極」輿論之形成
面對侵略的威脅,台灣民眾多數均有奮起反抗或投身協助服務的決心與意願。然而,或許是長期承平的社會氛圍,以及台灣過往歷史經驗的原因,被視為「好戰」的主張與積極言論在整體社會中並不被鼓勵。影響所及,甚至在表述關心安全態勢或防衛問題時,陳述時都要先提出自身並不鼓勵甚至厭惡戰爭的「基本立場」,然後才能展開相關的思辨與論述。

因此,台灣人表現有關自我防衛議題的方式是隱晦的,同時也是相對被動的。然而,這絕非即可以得出台灣人民對此類問題或相關安危意識欠缺的結論。與此相對應的,台灣人對於支援抗爭者與抵抗侵略者的支援與關心,雖看似無熱烈的激情但仍暗流湧動,十分關切積極。無論是此前香港的抗爭活動,乃至於俄烏戰事爆發以來,台灣人積極且持續的關心、關注,甚至積極籌募金援、募資甚至前往烏克蘭支援或直接參與反侵略活動者大有人在。而總體社會對這類作為絕大多數採取肯定之態度。影響所及,政府對於這類事件的國際協力或協助,民眾也多採正面態度看待,這也間接說明了台灣對於這類安全事務的關心與願意支持與貢獻心力真實樣貌。

既然如此,為何仍會有「台灣人是否願意為自己挺身而戰?」的質疑與印象呢?這就與台灣當前輿論上論述話語的全是主導者有關。台灣自解嚴後,媒體標榜言論自由,倡言民主人權,反威權,批判政府是天職,也是「政治正確」。而過往軍隊與威權體制息息相關,甚至在壓迫體制中扮演特定角色。而過往又常以政治禁忌與機密之理由,軍隊獨佔所有關於防衛事務的絕對支配與詮釋權,與民眾的隔閡與誤解既深且廣。影響所及,軍事防務甚至關於防衛事務在台灣的討論與開展十分狹隘,對話欠缺與民眾對軍方思維的「理解不能」使得本應謀求並獲得廣泛民眾支持的軍事群體反而在台灣屬於小眾甚至自外於主流社會之外。這又使得誤會持續,且相對地影響到台灣討論「建軍備戰」與國人主動積極投身該議題的可能性。

從禁忌到不言、欠缺溝通到誤解而至冷漠是一條層層相因的過程。戒嚴體制的終結,並未將缺失或無從了解的問題以匡正之方式加以解決,而繼續的無視與「往前看」的和稀泥及迴避既有問題的心態也使得沈屙日深,鴻溝日益擴大。而到了真的需要國人關心支持防務問題時,喊出「全民國防」,但實踐上卻被譏為該口號實質為「要求全民一起支持國防部」,但實際上民眾對於國防事務的關心仍屬意興闌珊或相對冷漠。這也使得國人對於現代防務事務相當陌生,也使得台灣人面對安全威脅的反應總讓外人感到並不積極或反應遲緩。

而這種本質為「軍民關係」建立與改善的作為,由於台灣軍方長期的荒疏,以及敝帚自珍的本位主義心態,加上解嚴後失去官方優勢地位的話語主導權與議題詮釋權,軍事部門實際上失去了在國人之間的防衛議題主導權。防衛議題在台灣社會往往變其他政治議題的相關附隨議題。而軍隊與民眾之間信賴基礎的薄弱,也往往造成彼此的誤解與對立的加深,從而又進一步地深化彼此的不信任。

三、外在環境的威逼—中國及其附隨者在此問題的主導

更為嚴峻的是,若解嚴後的台灣如同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後的歐洲,不再具有立即而明顯的威脅的話,或許這種「軍民隔閡」尚不會構成迫切的危機。然而,台灣實際上卻是始終有著對亟欲將台灣吞併已完成其政治企圖的野心熾盛的強鄰。而這個強鄰特別在近年來又往往以擴張性民族主義的言論行動作為其政權統治合法與正當性的基礎時,台灣的安全態勢就始終未能緩解,大規模的對台軍事攻擊與摧毀台灣現行既有民主自由價值與生活、制度的威脅始終是高懸於台灣國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而中國的共黨專制極權政府,向來擅長「和戰兩手」之策略,在信奉「槍桿子出政權」之餘,更重視以「桿子」,也就是宣傳做為攻城略地的開路先鋒。而宣揚該國的軍威壯盛,更是其傳統與近年來「中華民族偉大光榮復興」敘事必由的橋段。而對台灣的宣傳攻勢,當然就以「解放軍不可戰勝,對台攻擊將獲得摧枯拉朽的優勢」作為主要的論點。對台灣的軍隊則以「裝備落後」、軍隊「無能腐敗」、「士氣低落」來搭配地加以宣傳。對於開戰前輿情認知攻勢,不僅僅在中國的本國內凝聚士氣,更透過各種傳播管道也在台灣境內加以散播傳輸。

作為享有自由,奉行民主制度的國家與社會,對於政府必然以監督為主。而類似軍隊這種封閉結構組織,由於業務高度機敏,有默秘的必要,緘默不語與被動回應為其向來的慣例與機關作風。從而,面對批評與質疑,涉及防衛事務部門,特別是軍事部門囿於傳統保守的溝通模式與技巧,回應十分被動消極,更容易使國民認為防務部門若不是「顢頇無能」,就是「果不其然」的失敗與糟糕。而在中國有意煽動並加上在地協力者或有心人的散播協助,民眾防衛部門更缺乏信任,影響所及,更對防衛問題反射性地產生「謹慎迴避」性的「反胃」。不是表示不感興趣,就是拒絕表態。

四、確立主權獨立與民主價值共識的重要

而更加不幸的是台海特殊的政治與局勢影響,加上對於匡正過去不義以重新建立社會共識與規範之艱難,台灣社會向來迴避過去矛盾追究釐清以獲得整體社會建設性共識獲得之緩解,改以迴避之「向前看」之心態,實際上卻只是淪為拒絕面對價值的釐清與共識的確立。影響所及,施政與社會問題的矛盾無法根據本質與確認的價值體系開展建設性的討論,對立的兩造也容易以「我群/他族」的對立性劃分作為主述與評判的標準。從而國內的政治的黨同伐異,上升到群體區分而不是價值共識,這也造成了中國的統戰、心戰作為容易以虛妄的民族主義做號召,將台灣共同體的內部凝聚瓦解、分化,並從而弱化自由民主價值體系的穩定與安泰。

面對強鄰的戰爭威脅,我們必須體認,作為以自由民主價值為基底的共同體需認識到,當前所享有的自由民主生活方式是共同體成員必須挺身而出加以捍衛的。防務部門的組建與運作,來自於共同體成員的積極參與與鼎力支持。防務部門的目的即在於確保共同體民主自由價值秩序的積極維持,故此,防務部門來自於共同體,非自外於共同體的不同存在。因此,共同體與防衛體系,應該具有同一性,都是為了共同體的自我存續與發展所生與有其相互依賴支持之必要。

五、防衛意識:作為總體社會共識與其積極行動

1.政府積極作為促成民眾防衛意志的展現

在這樣的邏輯下,積極真實展現共同體捍衛自身與其價值秩序有其必要。台灣國人的社會文化,向來不喜張揚,且又囿於教育與社會氛圍,對衝突多願展現溫和可溝通的謙讓態度。然而,面對共同體遭受不懷好意、甚至惡意顯然的威脅與攻擊,溫文謙讓不但不會緩和專制獨裁的擴張主義者攻擊性論述與行動,反而更易使其食髓知味,變相鼓勵其冒進危險的舉措。

因此,在確保國民福祉與生存發展的前提下,政府應該有更積極明確的行動與表態,同時促使國人能夠就「保衛共同體」的最基本共識能與意願有更為堅定與積極的表明可能。國人並非對自我防衛意願低落,更非將自身的安危轉貸他人,妄圖以他人之犧牲換自己的安泰。多數的國人都知道,珍貴的自由民主與享有的安適生活方式並非沒有代價,必須投入持續的經營與保衛。歷年來多種的民調也顯示,對照世界各國,台灣人對於自我防衛,挺身而這的民調支持度,實際上並不低,甚至還處於相當的高位。

然而,社會群體要如何保衛共同體,方法與路徑若何?需要有明確與結構完整的規劃設計,以使民眾有所依歸,而使系統完善明確,發揮確保防衛共同體的功能。制度性的建構與以強化社會整體承受戰爭風險能力為目標的社會韌性強化增益,就成為政府當前最重要的目標。

2.公民社會自主動能作為自我防衛核心驅力

而自由民主社會與專制極權社會的一項重要的區分,也是自由民主社會的優勢之一,便是有自主意識的公民社會強大的行動力與積極性。自由民主社會中的共同體成員,基於主權者的自我認同,有能力自我集結並從基層由下而上自行組織,形成自發的公共秩序。因此,政府的制度性建構與廣泛性的行政能力,若能與自我能動性甚高的民間社會與組織相互溝通,互相配合協作,則廣泛而深厚的多層次社會韌性將能迅速擴充,快速地完成整體防衛量能的提升。因此,面對防衛的問題,公部門的傳統防務部門,例如軍事防衛部門與社會秩序維護部門,應該捐棄本位主義,以更為開放與積極溝通協作的精神,創造公私部門協力共益的機制來共同完善防衛準備。例如,近年來有感與侵略者的野心日熾,民間多有各類依不同需求倡議的各類不同民間組織與團體。然而,多數的情況是,政府部門若不是本位主義地將其忽視,就是不無偏見地對這類組織與民眾採取抗拒、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這種心態,不但無助於整體防衛工作的開展,更形成政府、軍方與民間彼此的隔閡甚至對立,這恐非國人與政府防衛部門工作人員之福,特別在當前戰爭陰雲逐步進逼的當下……

3.軍隊跳脫窠臼,建構良好軍民關係開展防務

軍隊必須認知,雖然軍事部門當然有其無可替代的專業性,但其終非自外於國人的獨立王國,仍需要國人從物質到心裡甚至認同上的所有支持。更加重要的,必須認知,當代與未來的防衛問題,絕非僅僅限於單純的軍事防衛與軍事衝突而已。事實上,當前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凸顯了衝突涉及的多面性與多樣性。戰爭無論從手段到影響層面的廣泛,都凸顯戰爭是全面性的,也是全社會性的。從而,防衛問題所需思考與積極準備的,絕非僅僅在於「單純的建軍備戰」,而必需擴及總體社會面對戰爭風險的社會力與經濟力的全面提升與防衛準備。如何協調民間進行防衛準備,並做好必要時積極動員,轉換戰時應對體制的建設與強化,都是政府與國人要積極準備的。而這需要大量的溝通協調,也需要形成共識,更需要建構一個能順暢溝通,獲得支持信任的「軍民關係」與「政府與民間公私協力」的機制與默契。

4.認識敵我矛盾本質,理解敵人攻擊手法與邏輯

而面對強鄰的挑戰,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強敵與我們之間的衝突矛盾本質,不在於共識下的衝突協調。實際上,專制獨裁體制與自由民主體制之間有本質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那就是,專制獨裁政權對台灣主權的聲索的理由,訴諸的擴張性民族主義理由,實際上則是源自於其欠缺民主正當性的合法性危機。為了專制獨裁政權,甚至僅僅是某個獨裁者的存續與持續掌權,他們在往往訴諸「文治武功」,前者「文治」多以經濟的無視分配公平與正義傾斜式激烈增長作為其誇耀的功績;後者「武功」則以各式各樣方式包裝的侵略行為作為其張揚的重大成就。近年來,中國過去引以為傲的持續性高增長早已難以為繼,社會政治經濟矛盾問題積累日深,故此,為了維繫政權與個人權威的延續,好戰的侵略語言與行動成為其權力維繫邏輯不得不然的選擇。

而中國深知,其擴張行為所欲進行的對台入侵軍事行動,必然遭到周邊各國乃至國際間的譴責、抵制及反對。特別是面對美國及其包括日、澳等盟國的反擊,中國並無必操勝算之把握。審究中國軍事行動與鬥爭經驗,中國更著意於配套使用「政治攻勢」。這裡面包括各種的宣傳、心理、認知與統戰等各項措施。而為充分發揮這類「非傳統攻擊手段」,如何滲透、在台灣境內進行非傳統性的攻勢作為,更為其用心之所在。發展、策應在地協力者、主動附從者,發展組織,甚至招募或部署第五縱隊與敵後人員都是其可能的選項,也是近年來中國廣泛在世界各國滲透所常採用的手段。

5.完善法制建設,建立民主防衛機制

面對中國對台灣的滲透與認知操作,我們必須清楚地認知到,在專制獨裁的侵略者眼中,民主自由社會有其制度性的弱點,他們將會充分利用民主社會自身的弱點或發展上的缺失及未盡完善,來滲透並攻擊民主社會。故此,民主自由社會也必須認知到,面對可能的惡意破壞與侵略,民主自由社會與國家必須透過制度性保障之建構,也就是完善法制體系,抵禦這些敵視民主與破壞民主的作為,如此才能真正保障自由民主的法治社會與其價值。

因此,加強防衛民主機制的法制建設工作有其必要。這裡面當然包括傳統的刑事懲罰為手段的諸如國安、反間諜、反滲透法律、專責機構與相關作為的法制化建設。更進一步的,以行政措施,甚至激勵、補助機制為手段的媒體識讀、以言論環境適正、自由確保為目的的法制建設也同樣重要。而有關資安、個人隱私維護,及境外轉入資金、指令行為的必要合理揭露,與反民主自由價值言論與資訊之管理規制,也有討論建立確保民主自由價值秩序得以持續維護的必要。這些都是台灣社會面對當前防衛挑戰所必要的法治重點。

結語

面對當前緊迫的地緣政治風險,台灣社會與政府均應該認識到,這一防衛挑戰,不惟是傳統軍事的挑戰,實際上是台灣總體社會、各層面均須體認是必須面對的戰爭風險如何管控,並須加強社會承受能力的問題。面對戰爭的衝擊,不但是驟然猛烈的,同時可能是持續與影響深沉的。為此,我們必須積極準備,並且必須在危害到來前就預作準備。

在台灣的絕大多數人,以至於人類的絕大多數都不希望戰爭降臨在自身身上。同樣的,作為一個愛好自由的民主自由社會,對於戰爭處於守勢的國家,戰爭的發動並不取決於我們,而是必須時時關注那個好戰且虎視眈眈地具有擴張野心的專制獨裁政權與獨裁者。然而,畏戰、逃避現實,並不能讓我們免受戰爭的危害。實際上,堅定地抵抗意志與堅實充分的準備,才能應對戰爭的威脅,也才能讓侵略者知難而退,從而止戰。「汝欲和平,必先備戰」,此為古人智慧之至理名言,也是歷史累積而來的寶貴經驗。這也或許是國人面對戰爭威脅最佳的解方與箴言吧!

 

 

 

 

 

作者 何澄輝   為黑熊學院執行長

最近更新: 2023-06-16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