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安全

06

美國對台軍事評估

川普政權之前,美國對台軍事建設的架構,著重在武器裝備的供給,並對比中國發動可能的武力侵略進行調整。在構想上,是提供台灣略優於共軍的技術優勢加上美軍可能的行動,對中國產生有效嚇阻。

然而,俄烏戰爭之後,美國赫然發現這種評估法過於一廂情願,非理性的評估下有好幾種可能。如中國真的可能不計代價、不論勝負也要開戰;若國內政治因素,促使就算戰敗也會硬打; 像俄國對形勢評估錯誤,誤以為軍事行動將會快速有效。屆時該怎麼辦?美軍介入的勝算很高,但台灣真的能夠在不理性的軍事冒進中,撐到美國決心介入?

既往的軍事評估,是估算中國擁有某項優勢,則讓台灣取得可以對抗、對應的武器,保持兩岸軍力平衡。然而中國急速擴軍,已經讓平衡不可能,在非理性的戰爭下,中國即使耗損巨大也要打,那就算美軍馳援台灣成功,守是守下了,但台灣卻損傷慘重。

依照現在全球對台灣的產業依賴,簡單預估都會造成兩兆美元以上的損失,台灣防禦的勝利條件,已經不能用單純的軍事勝利來看。這更不要說是萬一台灣戰敗,或三兩下就投降,讓中國取得產業、資源完整的台灣,那對世界的威脅將是等比級數成長。

這兩年美國對台灣的評估,海空軍上有質的優勢,但中國的量足以抵銷,且近年中國海空軍的提升,若中國要全力攻台,台灣海空軍會被磨耗到光。在此之時發起對台的登陸作戰,可想而知蒙受巨大戰損,然而問題出現了,台灣陸軍戰力足夠嗎?

美國這一年來對台灣的軍事協助,很明顯的已經開始朝向提升陸軍防衛能力前進。理由有二:

一、陸軍將登陸作戰的灘岸決勝作為主要劇本,所有建設都朝向這個方向,完全不去考慮城鎮作戰的可能,就算烏克蘭的戰況證明,欠缺重型火砲的攻城戰在現代戰爭中幾乎是無望的,陸軍還是固守原有想法,甚至還走練刺刀術的回頭路。

二、烏克蘭的經驗告訴全世界,就算武器有落差,人民抵抗意志的堅定,能夠阻擋強大的敵人。而要擁有抵抗意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即是維持社會正常運作。而俄國對民用設施的攻擊,也展現出軍事手段的侷限性,烏克蘭有太多的民用設施需要打擊,超出俄軍前線作戰外的負擔。

由於陸軍長年對美國的顧忌,抗拒合作的作為,頑固的守舊心態,美國一直尋求能夠合作的台灣其他單位,作為提高台灣整體防衛能力的一環。

台灣國土防衛的結與解

目前國軍對於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防衛(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簡稱關鍵基礎設施防護)防護設定,還低於城鎮作戰需求。對陸軍來說,戰爭發生時的第一要務是灘岸防衛,其次是城鎮作戰等,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衛居然還排在後。而我們現今的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僅針對天災,沒有應對戰爭時敵後工作人員破壞的訓練。

國軍在面對最新型態的戰爭狀態依然無法迅速調整觀念,僅能基於純軍事的想像,認為只要解放軍還沒登陸,那麼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關鍵,僅著重遠程火力打擊(即飛彈打擊)的攔截與防護;並未考量第五縱隊滲透的可能性,忽略了俄烏戰爭的經驗:俄國入侵時,除了正規軍以外,還有不少敵後工作人員進行破壞,而由於兩岸交流頻繁,狀況與戰前的烏俄關係類似,兩岸一旦開戰,阻絕敵人於灘岸僅限於大規模登陸部隊,可能從事敵後作戰並破壞關鍵基礎設施的想定上不存在於台灣的防衛規畫之中,這也是筆者最擔憂的狀況。

美國現階段已經開始協助陸軍進行訓練,其重點即著眼於台灣陸軍的作戰構想過於一廂情緣,然而軍事防衛上加強,關鍵基礎設施防護依然還是真空地帶。試想戰爭爆發後,潛伏台灣的第五縱隊,攻擊關鍵基礎設施如入無人之境,迅速破壞社會正常運作能力,基本對民心士氣將是多大的打擊。

第五縱隊很難取得裝甲車一類的重型裝備,但一般警察僅以手槍為主要武裝,只有配備少量的步槍,而目前治安新聞上陸續出現的大口徑突擊步槍對於警察已經是重大的威脅,更遑論透過敵對政府提供裝備的第五縱隊,對於當今的警察單位而言,要在戰時對抗這些治安破壞者恐怕是力有未逮。若台灣政府要著眼於提升新型態的戰爭的防護能力,期望陸軍能迅速扭轉心態,恐緩不濟急。根據新聞報導顯示目前民進黨政府有意將關鍵基礎設施防衛任務單位交付與警政署第二保安警察總隊(以下簡稱保二總隊),也不失為一方案,但以保二總隊目前之人力規模與訓專業能力,面對天災或少量人為事故尚可以應付,遇到戰時可能面對的特種作戰或大規模恐怖攻擊,顯然力有未逮。

參考過往的特種作戰戰史,第五縱隊或敵滲透部隊攻擊目標都在既定範圍內,以供電供水為例,中型變電站、小型變電所、郊區高壓電塔、淨水廠都可以,而這些設施在台灣數量尚不夠到完全分散,分散到攻擊任何一個都無法破壞系統供應,但卻可以對部分地區造成一時水電供應中斷的效果。

關鍵基礎設施防護交給保二總隊是正確的選擇,可以脫離軍方守舊思想,又符合警察平時任務,但光是擴編絕對不夠,而是要加強防護恐怖分子襲擊的訓練,以及增加戰時守備任務的訓練項目。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保二總隊人數約1200餘人,將接受城鎮戰鬥所需的武器與技術訓練,並擴編至約4000人之譜。

這樣的做法就有值得疑慮之處,首先考慮台灣關鍵基礎設施的數量,因為台灣人口密度高,單須派員防衛的水電設施就有相當之數量,戰時絕對不足,就算繼續擴增到以往8,000人的水準也不夠。戰時的關鍵基礎設施,依設施大小不同,還需考慮輪班警戒,4,000人的水準僅能守住大的,如電廠、大型變電站、儲油槽、供水站、新聞台、廣播公司、交通樞紐、重要政府單位,分散下去已經相當勉強。

且反過來說,因為需防衛的設施眾多,實際上在戰爭時可能直接有武力對抗的單位也僅只是其中一部分,以解放軍登台的能力或可能組織針對關鍵基礎設施進行佔領或打擊的特種作戰也不可能遍地烽火,因此希冀保二總隊擴編至足敷涵蓋所有設施的概念並不切實際。

尤其是目前我國對於警察待遇逐步提升,甚至超越職業軍士官,大規模擴編將形成新的財政負擔,且即便在戰時有重大的功能,但在平時若無其他任務工作則又將顯得大而無當。

因此,運用保二總隊最佳的模式,應當為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工作的骨幹團隊,維持現有規模,針對城鎮戰鬥/室內作戰之專業作戰技術進行提升,除既有任務外,於平時進行防護計畫之研擬與規劃,搭配現有一年期義務役守備旅作為戰時擴編武裝人員之模式,或另外招募讓有志於國家防衛的志願者進行編組,定期舉辦演習。戰時擔任軍士官的角色,領導守備旅士兵或其他志願者,組成防衛工作團,達到「少兵在前,多兵在後」的靈活效果。

這樣方能確保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的質與量,不然僅憑保二總隊的防衛能量,要維持台灣在戰時的社會正常運作是不夠的。台灣的經濟發展、工業化程度都高於烏克蘭,與民生相關的基礎設施非常多,需要防護的地方也多。

若我們輕忽關鍵基礎設施防衛的重要,戰時人民生活水準陡降,又很難恢復正常,勢必影響民眾抗戰決心。烏克蘭的經驗告訴我們,就算是戰時也要維持日常生活運作,人民才能具備長期的抵抗意志。

而俄烏戰爭也告訴我們,僅憑飛彈跟火箭就要摧毀整個國家的基礎設備是不可能的,戰爭初期因為俄軍大量耗費彈藥,使得烏克蘭的關鍵基礎設施,一時之間處在大量被癱瘓破壞的程度。然後幾個月過去,沒有被徹底摧毀的設施漸漸修復,生活就開始回歸正常,此時民眾已經習慣戰爭的震撼,進入心理的安定期,且有民眾自發性地守護家園,以防俄國滲透人員的破壞。

台灣也可以做到,過去是因為我們從未認真想過國土防衛的問題,今天面對中國不理性的可能,就應當做好相關準備。保二總隊投入防衛工作,補足軍方無力負擔的任務空缺,聚集志願者成為戰時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在減輕國軍防衛壓力,可以專心於殲滅來犯敵軍。

烏克蘭抗敵入侵之經驗與血淚已在眼前,台灣沒有理由視而不見,且更有條件與能力做得更好。

 

 

 

 

 

作者 林秉宥   為新北市議員

最近更新: 2023-08-22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