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11988
- 發佈:2011-01-20
與此同時,不論花蓮或外縣市的許多環保人士咸感憂心,他們普遍認為,蘇花公路新隧道的施工安全以及未來的通車問題,完全被一時的政治喧囂所掩蓋,更擔憂花東兩縣這塊台灣最後一片淨土,會不會淪為西部工業城市的複製品,既有的生活步調和質感將遭受嚴重的破壞。
一方期待的榮景真的會來?環保的、優質閑靜的生活品質如何獲得應有的保障?蘇花改解決了某些問題,但可能延伸出甚麼問題?又該如何未雨綢繆?未來每個階段都有許多不同的工作要做,但第一步大概就是要先多了解宜蘭。
花蓮何其幸運,有宜蘭雪山隧道動工通車的全程經驗可作參照。根據地方觀察,宜蘭的房地產先大漲然後進入緩緩的停滯狀態;住宿和餐飲業約有兩、三成的成長;蘇澳──全線高速道路的最南終點,異軍突起,特別受影響,錢多人潮也多,假日常充斥車潮;至於礁溪觀光業也有不錯的繁榮景象。整體而言,宜蘭人進出台北之便利增加,至台北之消費也隨之增加。不過,宜蘭全縣人口則未增加,原預期會有移民入住宜蘭,顯然未成事實。
坊間許多宜蘭人抱怨,雪隧帶來的車潮人潮製造他們極大困擾,塞車、物價提高、用餐或其他熱門消費場所更加人擠人;蘇澳一帶不論往南往北,交通事故亦隨之增加。
如果不意外,如果不預作調整,上述這些事情,不論好壞,5年後大致都會在花蓮複製一遍,而一個基本的政府運作,應是盡量讓好事發生而壞事避免,否則就是不及格。
符合新局面的都市計劃或城市規畫,如交通動線和停車空間的改善、鼓勵大眾運輸工具、提升鐵路運能等,當然是主政者的當務之急,但更重要的是,林林總總的規畫,追求何種目標?與台灣各縣市相比,花蓮應該體現一種價值,包含一種浪漫的、異質的、樂活的生態色彩,呈現悠閒的特色。唯有如此,才能獲得有利的發展。從另一角度言,未來花蓮觀光經濟發展模式需更重視環保取向,並以此引導城鄉建設永續經營。如果能避免掉塞車、擁擠、耗能、過度消費;避免掉走馬看花、不尊重當地文化、大興土木、浮濫開發自然等問題,花蓮的發展,才不會殺雞取卵,才有更久的榮景。從此方向開展,或許還能緩解因為蘇花改議題而爭議不休的兩端(經濟發展VS環保生活)。
歷史地理等條件架構下,花蓮已有她不證自明的吸引力,自然而然號召人們前往,重點是花蓮未來將提供遊客何種體驗回去,遊客又將帶給當地居民何種感受?以大眾旅遊而言,遊客、商店、當地居民三種角色,將在花蓮有限的熱門消費地點、景點聚合,遊客(通常帶著他們的車)慕名擠往那裏;商店群聚「結市」,累積人潮;當地居民的假日消費也在有限的地點進行。屆時,如果各級政府消極因應,沒能從疏散、管制的方向著手設計,沒把車輛定位、沒能拓展行人空間,則壅塞的景象必將降臨,除了個別商店有短期利基之外,遊客體驗到的花蓮(至少部分)將是擁擠和吵雜,遊客也將帶給當地居民嫌惡的感覺。所以,理應利用這幾年盡快完整規劃提供綠色運輸、改善停車空間、交通動線、讓人們習慣車輛限制等等,預防問題發生。
至異地旅遊,預期的感官享受絕不是吵雜和擁擠,不只交通和購物時,應避免製造如此感受,住宿過程亦然。未來花蓮各式住宿需求,預料都會增加,但大型飯店的成長幅度,恐將不如中小型之飯店、民宿。散佈東部鄉間的民宿和休閒餐廳,既沒有上述熱門消費地點的缺點,又近距離提供遊客自然愉悅的體驗,越來越受歡迎,理應受施政者計畫性鼓勵,並強化這些餐宿地點的自然人文的深度、改善其附近環境生態等。並藉此引導遊客至花蓮中南區,協助弱勢區域發展,紓解大花蓮市擁擠壓力。
蘇花公路更安全便利,同時意味著必須更加強東部國土保育,過去幾場台灣的大水、土石流災變,顯現大自然的反撲力道,督促我們以最低限度的開發,推動地方產業的發展。保留大山大海、田園景觀和清新的空氣,才是吸引遊客的重頭戲。多元的、小眾的、尊重自然生態的旅遊,將是東部發展觀光的新主力。除了大眾旅遊,政府應將生態旅遊型態定為未來推動的重點,與民間合作,積極推展多元的生態旅遊路線和種類,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前提下,展現花蓮的生命力,吸引不同的遊客。例如,5年後更安全的蘇花公路,將吸引不同的人進入花蓮,新遊客包含過去擔心蘇花公路危險而裹足不前的OL族、不喜歡冒險行駛的小家庭等等。她們會隨蘇花改而開車來,花蓮觀光的新商機,在於研發新的生態產品服務,對應新族群的旅遊需求,掌握多元的、特定的商機。
過去花東淨土是「天然」的,因為天然阻隔而意外保留;未來花東如果還是淨土的話,那將會是「人工」的淨土──因為人們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得以維持。不論天然的或人工的淨土,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淨土必須維持。淨土生活除了本身具有的價值,在這個特別注重差異化旅遊感受的世界,更富吸引力。因此,蘇花改動工後,即使訴求經濟發展者,更需要從環境生態的角度,守護淨土的實質和形象。維護得越好,越有可能形塑這塊土地成為東方明珠,越有利於未來的經濟穩定成長。蘇花改通過環評,不是某方戰勝了另一方,反而應是雙方共同合作規畫的新起點。也期待近期「東部發展特別條例」之立法討論,其規畫的組織調整、社會福利保障、土地利用、地方權限的提升等等,除了能做為未來區域發展的法源和新財源,也能成為各方合作的新平台。
作者黃振富為花蓮縣議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