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經濟
備受全球矚目的2012台灣總統和立法委員二合一大選,終於在馬英九總統的一句「我們贏了!」,畫下了句點。來勢洶洶的民進黨蔡英文主席雖以80萬票之差鎩羽而歸,也展現高度的民主風範,獲得國內外媒體、政要的高度肯定。沒有選後的激情與喧鬧,台灣社會快速回歸平靜,更是立下了華人社會中民主的典範。在立法委員部份,國民黨獲得過半的六十四席,民進黨大幅增加至四十席,至於台聯和親民黨分別有三席,以及無黨籍聯盟兩席,及無黨籍一席,國民黨仍以「完全執政」的姿態,決定台灣未來四年的政治與方向。

      這次的選舉激烈空前,反映在選前政黨和媒體各項民調當中,馬、蔡兩人一直都處於膠著拉鋦的狀態,互有消長,甚至於出現民調上的「黃金交叉」,誰都沒有把握在能在這次的選舉中勝出。選舉結果,連任的馬總統獲得689萬票的支持,較上一屆少了約70萬票;至於民進黨的蔡英文,則較上屆成長了近65萬票,因此,從這樣的結果對於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應有正面意義。


   然而,在這次的總統、立委大選對於台灣未來的選舉影響深遠,雖然選舉過程中平和理性,但仍然有幾個值得觀察的現象,其一為媒體「競相加入」各自陣營選戰的問題惡化,尤其是透過談話性節目成為各自陣營動員的工具;以及中國、兩岸經貿因素的影響力更加明顯,反映在與中國互動密切的大財團露骨的政治表態,甚至於透過媒體直接訴求兩岸「安定」的重要性,並支持特定候選人或符合中國期待的「九二共識」。因此,有人悲觀的預測,未來台灣的各項選舉,這樣的模式將會成為一種常態,而民進黨競爭的競爭對手將不只是國民黨,尚包括中國及所能影響的財團。


一場小猪、平安符、大財團與中國的總統大選


  就如往常的選舉一樣,眩目的競選廣告成為候選人爭取選民認同的主要利器,也成就了媒體在選戰中的角色。相對了,候選人及政黨的核心價值理念往往不是選戰的主軸,使得各項選舉淪為華麗的嘉年華,選民無法從政黨的政見中明顯的區隔不同政黨或候選人的價值差異。在選戰策略上,「小猪」樸滿意外成為民進黨的主柚,而國民黨也不甘示弱的推出「平安符」;too much的宇昌案對決富邦魚翅案;兩位副手的農舍、算命、猛男、好人、壞人等政治口水,淹沒了該有的理性辯論。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不管執政還是在野,拿香對拜、支票齊飛,對弱勢發現金、對財團給好處的「加碼鬧劇」充斥,政府似乎成了候選人的提款機。


  平心而論,批評藍、綠兩大陣營沒有提出任何的政見,似乎不盡公平。執政黨的「黃金十年」,提出了四大確保、八大願景,內容包羅萬象,洋洋灑灑包括活力經濟、公義社會、廉能政府、優質文教、永續環境、全面建設、和平兩岸、友善國際。至於民進黨的「十年政綱」,內容更含括國家安全戰略、兩岸經貿、就業,產業及勞工、財政與稅制、金融、科技、能源、環境、農業、區域發展與治理、住宅、社會福利、性別、教育、文化、族群、民主及司法改革。兩大陣的所提出的願景,內容豐富,幾已含蓋所有政府各部會業務,前者延續目前執政的政策,後者則挑戰政府施政缺陷。倘若兩大陣營針對這些政策理念進行深度的辯論,或許可以讓選民更瞭解這些偉大願景的核心價值,以及彼此之間的關鍵差異。


  然而,從倡議團體的角度,我們希望這次的總統選舉各總統候選人及其政黨應清楚交待的議題,包括是否延續過去「減稅經濟」的神話、如何因應台灣工作的持續崩壞,以及是否延續過去「加碼」、「發現金」的廉價買票政治。尤其,台灣歷經了政黨輪替,雖然兩黨在政治、統獨的議題上有所不同,但在促進經濟發展的策略上卻有志一同的採取「新自由主義」核心模式,即毫無節制的減稅,並相信養雞終究會生蛋,雨露均霑的受益。但事實上,最終的結果不僅造成國家的財政惡化、債台高築,更擴大了貧富差距,而過去二十年會的財團化的動態過程,正是今天國家債台高築、財政敗壞,以及財團坐大肆無忌旦介入選舉的元兇。


  其次,勞動報酬佔GDP比重節節敗退,工作貧窮化的問題。台灣勞工在這二十年來遭逢全球化及資本外移的多重衝擊,除了失業問題(包括長期失業)的惡化,大量派遣、外包等低薪、不穩定就業的出現,勞動條件向下修正,許多勞工只能無奈的在失業或過勞死之間作選擇。這亦是兩大陣營在經濟發展策略上信仰新自由主義,盲從所謂國家競爭力,以及放縱資本家壓低工資下的結果,而政府如何說服勞工他們可以提升工資,改善勞工的生活。


  第三,每逢選舉,起乩式加碼就成為政治人物惟一的競爭策略,你加一千,我加兩千;而不思索在民主政治中選民對國家的角色期待,一昧的將服務提供私有化、自由化致價格失控,然後再廉價「發現金」安撫人心,這種模式即無法解決市場化的弊端,更無法實質減輕民眾的負擔,最終事倍功半。以總統視為「國安層次」議題的少子女化問題為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無不提供補貼或津貼了事,無視廣大受薪階級需要的是廉價、安全的公共照顧體系,不但無法刺激生育,更使但得這個問題更加惡化。


  上開問題的核心之一,正是政黨是否敢挑戰「財團的利益」。但觀察這次的選舉,財團的利益已經不只侷限在政府是否繼續提供「減稅優惠」與「壓抑工資」這種內國政府層次的議題,財團的政治訴求,已巧妙的和其在兩岸經貿上的利益,甚至於是單純只是該財團在中國的投資和市場利益,積極影響選舉結果,因此,這樣的模式意謂著早期國內政黨與財團的共生關係已經趨於復雜,尚必須加上中國與財團的關係,對於台灣未來的民主發展影響甚大。


.

為什麼財團要露骨表態


      近幾個月來,「無薪假」又悄悄佔據了許多台灣勞工的生活,勞委會也被迫定期公佈無薪假廠商家數及影響勞工人數。許多企業面對全球景氣波動,無視過去的獲利,將所有風險轉嫁給勞工,食髓知味開始要求勞工放無薪假,更大言不慚的說:「無薪假是最好的安排、經濟結構下的必然狀況」。而在選前,馬英九總統前往新竹科學園區舉行「2011向企業請益座談會」,更有企業主提議:「一年變形工時」的概念,將工時改為1年結算的方式,彈性配合全年淡旺季人力需求,引發了勞工團體的群起反彈,認為這無疑是貪得無厭大財團的「變相勒索」。


  在選舉最後的白熱化階段,這些大企業老闆們又都出來了!他們撒大錢在媒體刊登廣告,甚至於直接受訪、召開記者會表態支持特定候選人,他們開訴求「安定」,也訴求「兩岸」的交流,甚至於直接挑明支持中國與國民黨建構的「九二共識」!但諷刺的是,好像只有財團們需要安定,而勞工卻不需要,活該承受無薪假的不安定和窮累。


  在選前表態的財團,包括長榮集團張榮發、台塑王文淵、台達電鄭崇華、潤泰尹衍樑、遠東集團徐旭東、晶華國際的潘思亮、東元黃茂雄,以及宏達電王雪紅、鴻海集團郭台銘等。而在選前在馬總統面前大罵勞委會的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號召百名企業主力挺「九二共識」,在平面媒體刊出廣告,除多數為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業主外,還包含傳產及金融業,全台北中南合計共有128名企業主連署,聯強董事長杜書伍、台泥董事長辜成允、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欣興董事長曾子章等都出現在名單上,表態陣容空前。其中表態最積極者為鴻海的郭董,以及在選前一天親自在企總部以個人名義召開記者會的王雪紅,表示:「沒有92共識是非常不確定的社會」,「非常珍惜兩岸和平」,對於選情投下一顆震撼彈。


  除了傳統上國民黨與財團的關係親切之外,從這次總統大選大財團表態支持馬英九的理由,我們不難察覺出「兩岸因素」已成為影響台灣選舉的關鍵因素。除了標榜HTC是驕傲中國品牌的王雪紅露骨的「沒有92共識是非常不確定的社會」之外,尚包括長榮張榮發:「如果沒有九二共識台灣經濟會很慘」;在ECFA獲益的台塑集團王文淵:「台灣需製造業仰賴外銷加工,才能維繫經濟發展,延續企業、員工工作權發展,希望ECFA能順利持續推動,須在現有92共識的基礎上擴大兩岸良性的交流。遠東集團徐旭東:「沒有九二共識,兩岸將沒有一個基本基礎」等等。


  由此可見,被視為國民黨的利器、民進黨罩門的「九二共識」,而自阿扁總統以降日益熱絡,在馬九英時代更加緊密的兩岸經貿關係,最後成為決定台灣政治的極關鍵因素。大財團們幾近「恐嚇」的表態,以保障他們在兩岸經貿互動中的利益可以理解,而這樣的表態不只是一種對國內,更是對中國政府的一種政治輸誠,影響了為數不少的「經濟選民」,擔心再次的政黨輪替在兩岸關係上的影響,在主流媒體的宣傳下,形成某種恐懼的「台灣共識」。


  因此,有學者認為,雖然這是一場民主的選舉,而台灣社會的進步也在沒有抗爭下平和接受這樣的選舉結果,但中國透過對台灣釋放的「經濟紅利」,巧妙的轉換成他在處理兩岸關係上的「政治紅利」,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台灣國內的民主發展,是未來台灣社會必須要謹慎面對的問題。也就是說,有別於過去江澤明、朱榕基式的武力動嚇,中國透過經貿關係對於台灣的軟性統治是否已經形成,因此,如何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價值上提出可動員其他「經濟選民」的論述,將是在這個議題上處於競爭劣勢的民進黨必須突破的難關。


結論:


  這次總統大選財團的競相表態,可以提供了一個讓國內政黨政治良性發展的機會,可以讓各政黨更進一步確立支持他們的選民結構,並在未來政黨的政策決定上有更清晰的理念,無不是一個意外的收獲。在選前,民進黨以「小猪」形塑了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政治認同,如何更進一步的確立深化,並在經濟、社會政策議題上和國民黨有更大的區隔,將有助於國內政黨政治競爭的發展。


  從社會倡議工作者的角度觀察,無論政府、財團如何強調兩岸經貿的重要性,國內政黨都必須面對經已形成的崩世代現象,尤其是接下來面對全球景氣衝擊,台灣大部份的選民都必須面對就業、失業、無薪假等的衝擊,且執政黨在選後必須回報財團的支持,在政策上會更加變本加厲的傾向財團利益,可見的未來,貧富差距、工作貧窮的問題將持續惡化,而這些問題將會成為未來國內政黨政治競爭的主戰場。


  但可見的未來,在這次選舉獲得甜頭的中國,將會在台灣每一個層級的選舉復製這樣的模式,而這也將是台灣民主深化過程中的一個考驗,但相信民主的人或許應該樂觀,這何嘗不是一個確立「台灣共識」的好機會。

作者孫友聯為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最近更新: 2012-03-05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