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經濟

非致命性武器的戰略性運用                        作者:紀永添

 

從人類脫離冷兵器時期到現在,槍械、坦克、戰機、軍艦等常規性武器就一直是各國軍隊的建軍重點,即使在戰略性核武已經出現的時代,常規性武器仍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是常規性武器的最大缺點,就是無可挽回的致命性,槍械、坦克、戰機、軍艦等設計的目標,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摧毀破壞,置目標於死地,一旦動用,就很難避免死傷,讓事態急遽擴大,因此世界各國對於出動軍隊都非常謹慎,以避免情勢急轉直下,陷入戰火泥沼無法脫身。更別說在國內事務中派出擁有致命性武器的軍隊,這是民主國家最忌諱的事,因為軍隊向人民動用致命武力,造成傷亡,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與憲政危機。配備常規性武器的傳統軍隊,就是有這樣的侷限性,所以除了正規的戰爭外,能執行的其它任務有限。但是在各種局勢越來越複雜詭譎的二十一世紀,很多時候敵我戰線並不清楚,「作戰任務」與「治安維持」往往難以區分,傳統軍隊要處理打擊海盜、護漁巡邏、領土爭端、戰鬥威脅下的人道救援等任務,所需要的已不單純是快速殲滅敵人的能力了。

 

就以不久前菲律賓海巡人員槍殺我國漁民所造成的爭端來說,國軍大動作派出包括基隆級驅逐艦與康定級飛彈巡防艦在內的混合特遣艦隊急赴巴士海峽巡弋,同時也出動戰機與預警機提供空中掩護,但是卻成效不彰。關鍵的原因就在於菲律賓十分清楚台灣不可能會有更進一步的行動,因為這些專為海上作戰所設計的大型軍艦,所能進行的下一步動作就是發動致命性攻擊,其結果就是引發更嚴重的爭端,甚至爆發戰爭,而這絕對不是台灣政府所樂見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在面臨專屬經濟海域重疉糾紛或領土爭端時,往往都讓軍方退居第二線,只在遠方監控支援,在第一線折衝的都是非軍事單位,如台灣的海巡署、日本的海上保安廳、中國的漁政船等,其關鍵原因就是要避免直接的軍事衝突,若雙方都出動搭載致命性武器的作戰艦艇,將會有擦槍走火的可能性。這種考量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在這些爭端中,擁有常規性武器的軍事單位,其角色反而被弱化,一方面被限制直接介入爭端中,以避免事態一發不可收拾,另一方面只擁有常規性武器的軍事單位,又缺乏長遠的戰略影響力,不上不下,角色尷尬。

 

但是並不是只有台灣面臨這樣的問題,以任務最為繁雜的美軍為例,他們在多次的實戰經驗中就已經發覺,戰區的治安維護與非武力控制人群,已經是新時代部隊所無法迴避的任務。因此除了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也積極為第一線部隊配備非致命性武器,如橡皮子彈、催淚瓦斯、震撼彈等,同時研發新一代的新型非致命性武器。如聲波武器,可以對特定方向發出強大聲波,使目標人群無法忍受而被迫離開或是車輛阻絕系統,可以強制高速行駛的車輛停住甚至是有點異想天開的黏液武器,可以瞬間讓目標被緊緊黏住,動彈不得,立即喪失行動力;或強力臭彈,發射後會出現不會傷害人體,但是惡臭難忍的氣味,可以驅散人群。這些非致命性武器有些已經經過實戰的洗禮,證明極其有效,如定向聲波武器就被裝置在美軍的許多大型軍艦上,用以安全地驅離靠近艦艇的不明小艇,以避免遭受自殺攻擊,同時不會讓執勤的士兵擔心在無法識別小艇身份下,逕自使用致命性武器造成誤殺無辜的問題。台灣在不久前也發生民眾駕車衝撞總統府的事件,第一線士兵無法在第一時間開槍制止,實在不忍苛責,因為使用致命性武器的壓力極大,萬一誤判將會造成濫殺無辜,同時該民眾所犯之刑責亦不致死。若當時在第一線的士兵擁有非致命性武器可供選擇使用,如橡皮子彈、車輛阻絕器、定向聲波武器,相信反而能更有效的處理這起突發事件。

 

同樣地,台灣的軍隊其實未來要面對的任務將會越來越複雜,如海巡署長期無法有效驅離越界捕魚的中國漁船,還不時出現執法的海巡署官兵遭到挾持。原因在於海巡署的大型艦艇數量有限,小型巡護船遇上成群結隊的中國漁船根本無力執法,但海軍美其名會支援護漁,卻無法真正有效介入,關鍵在於手持致命性武器的海軍士兵,除了訓練不足,更難以動用這些致命性武器進行驅離,萬一不慎造成人員死傷,恐怕會引起另一場政治風暴。此外,隨著台灣推動募兵制,逐步精簡常備兵力,外島的駐軍數量也已經大幅減少,未來很多離島可能只有象徵性的少量駐軍,不足以應付嚴重天災或大型治安事件,一旦需要立即支援,台灣本島是否有能力立刻投射足夠警力前往這些離島,實在令人存疑。特別是台灣處於颱風帶,大型天災並不罕見,一旦有離島不幸受到強颱襲擊,離島的碼頭與機場可能全毀,急待本島馳援。這種大型天災需要立即維護災區秩序,以利後續民間救援團體進入,台灣要空投保警或讓保警進行兩棲搶灘嗎?沒有意外的話,這些工作最後還是會落到國軍身上,只是要執行這樣的任務,以目前國軍部隊的日常訓練與裝備,是無法勝任的,當軍方在繼續規劃縮減外島駐軍時,是否曾經想過需要同時建立緊急應變方案?

 

同時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隨著過去的外島戰地不斷開放中國遊客觀光,中國會不會在有政治需要時,利用台灣在外島駐軍、駐警不足的弱點,蓄意鼓動中國遊客製造治安或騷亂事件以做為強行介入的藉口,並藉此弱化台灣的主權,好進行政治施壓與勒索。這種手法在過去的歷史上屢見不鮮,甚至在這一次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識別標誌的武裝份子就搶先一步控制了克里米亞半島的機場、港口與交通要衝,不費吹灰之力奪取了克里米亞半島。中國會不會自導自演,再以保護中國遊客之名,派出武裝司法警察或所謂的安全人員,強行進入離島的機場、碼頭或政府機關,實質控制整個外島,這不可不防。台灣政府若要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就需要擁有可以處理這些事件的緊急應變部隊,這些部隊在事件的前期,必需要能使用非致命性武器,迅速控制情勢,避免因為使用致命性武器而讓事態擴大,讓中國更有武力介入的藉口。但是一旦情勢徹底失控,中國已派遣武裝人員介入,緊急應變部隊也要有強勢武力為依靠,以阻嚇中國武裝人員實質控制外島的重要戰略據點,必要時更要有以武力奪回的準備,這樣複雜的任務形態,一般警力絕對無法負擔,這是需要專業訓練的部隊並搭配合適的裝備才能勝任的。

 

擁有非致命性武器,並且經過充份訓練,才能讓傳統部隊擁有介入非傳統作戰任務的能力,而傳統部隊能夠介入,才能發揮影響力,形成戰略上的優勢,這是迴異於過去以核武、航母、潛艦、長程轟炸機為戰略性武器的傳統思考,台灣在處處敏感複雜的兩岸問題之中,更應該靈活思考,不應消極以對。如今日東亞地區充滿各種中低強度、未到雙方真正兵戎相見的領土爭端,這種介入式的戰略觀就比部署傳統戰略武器更為有效。就以馬來西亞航空MH370班機失事為例,各國參與的搜救行動就充滿了地緣戰略上的較勁,台灣遲至三天後,還派出機艦參與搜救,其實對於搜救行動的實質幫助不高,關鍵還是在於要突顯台灣在南海事務上「存在」的事實。又如媒體報導,今年度的玉山政經兵推,是以東海或南海周邊國家爆發領土衝突為想定,台灣在這些衝突中面臨了選邊站的壓力,結果台灣選擇以「人道支援」的方式協助美方,以降低政治敏感度,提供太平島上的跑道供美國軍機當備降場使用,避免發生類似過去美軍的EP-3C偵察機與中國戰機擦撞,結果迫降在海南島機場所引起的外交紛爭。而兩件事都清楚說明了,台灣介入南海事務的選擇中,除了直接的武器部署與軍事同盟外,仍然有其它的「戰略性手段」可以多方嘗試。

 

如南海海域的海盜問題嚴重,臨近菲律賓的某些海域更是屢屢傳出海盜擄人勒贖的新聞,有些案件甚至就是當地不肖軍警勾結匪徒所為,而這也是多年來眾所皆知的事。海盜行為是萬國公罪,台灣有如此多的船隻在巴士海峽活動,台灣以打擊海盜之名,定期巡護爭議海域,維護航線安全,師出有名。一來真的可以避免菲律賓不肖軍警槍殺我國漁民的慘劇再度發生,讓在此處作業的台灣船隻免除過去的長期恐懼,二來將可建立台灣在此處的長期影響力,為未來的海權談判爭取籌碼,這遠比之前派出基隆級驅逐艦領軍的艦隊前往軍演,卻無獲得任何實質效益有意義多了。這樣的戰略性舉動,只靠海巡署是絕對力有未逮的,需要的是海軍的全力配合。這也代表海軍需要配備非致命性武器,才能勝任這種驅離或逮捕海盜、維持航線安全的新任務,因為從多國艦隊巡護索馬利海附近海域,打擊海盜的經驗來看,最困難的工作就是查證不明船隻是否為武裝海盜,往往在狀況不明時,無法使用致命性武器。台灣海軍若能以此汲取經驗,未來在處理兩岸漁權糾紛或與第三國的領土紛爭時,也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而不再只是站在海巡署後方,擔任讓海巡弟兄壯膽的第二線武力而已了。

 

同樣的道理,人道救援也是台灣可以著力的領域。因為放眼南海地區,唯一擁有完善空中救援能力與跑道設備的,也只有台灣。但台灣卻從來不曾好好利用這樣的優勢,除了從來不曾在太平島部署過救難直升機,還曾經一度暫停跑道擴建計畫,無疑是自廢武功。直到南海情勢遽變,台灣政府才恢復原有的增建計畫,但是仍未見長遠的南海戰略規劃。事實上,積極打擊海盜、提供緊急人道救援、調查與保護海洋資源等活動,都是國力的延伸,這背後牽扯到的是航線的規劃、補給能力的建立、通訊系統的測試、水文氣象資料的蒐集、人員的教育訓練,非致命性武器的配備、致命性武器的開火準則、與周邊國家的默契互動。這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但是所謂的「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養兵千日就是要在日常任務中建立部隊的專業能力,一旦台灣真的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南海戰略,才會發現自己能力的不足。比如說太平島實在距離台灣本島太遠,台灣在沒有空中加油能力下,戰機無法馳援,缺少空中掩護,萬一太平島駐軍遇到任何狀況,台灣能選擇的軍事馳援方案就極其有限。因此空中加油能力看似不若軍艦、飛彈、火炮有攻擊性,卻是極其重要的戰略性武器。可以這麼說,台灣在長期無法取得潛艦的窘境下,最應該退而求其次建立的戰略性武器就是空中加油能力,但是國軍長期以來習於故步自封,認為守勢作戰不需要空中加油能力,而一直忽略其重要性(註一)

 

台灣在缺乏空中加油能力下,無法由空中支援太平島防務,最多只能用運輸機運送地面作戰人員增援,這在戰時極易遭受對方戰機攻擊,滿載地面作戰人員的運輸機將毫無還手能力。而從海路馳援方面,台灣目前雖然還保有兩個旅的海軍陸戰隊,但兩棲運輸能力不足,只有一艘旭海號船塢登陸艦(注二)、兩艘中和級戰車登陸艦(註三)與若干即將退役的中海級戰車登陸艦(注四)仍在現役,負擔日常運補任務還能勉強勝任,但是要發動一定規模的遠距兩棲作戰,實在力有未逮。因為奪島規復作戰,除了要在第一時間以優勢兵力搶灘成功,還需要長期固守,以目前國軍薄弱的兩棲運輸能力,很難達成上述目標。而會出現這樣的窘境,肇因於過去軍方一直認為台灣沒有維持海軍陸戰隊的必要,不斷精簡海軍陸戰隊員額與所屬支援船艦,這對於一個擁有諸多外島的海島國家來說,是極其不可思議之事。非致命性武器、跑道、救難直升機、空中加油能力、兩棲運輸能力,雖然都不是直接的攻擊武力,但是如果運用得當,都可以發揮重要的戰略影響力。但台灣卻是在二○○八年先中止太平島跑道的第二期擴建計畫,又放棄爭取空中加油機,繼續精簡海軍陸戰隊,直到南海風雲再起,才在今年重啟跑道擴建計畫,並急著籌建第二艘船塢登陸艦。

 

回顧二○○八年,政府宣佈將中止太平島跑道擴建計畫時,自認和平將至,國會與軍方亦欣然配合,但當時南海爭端早已隱現端倪,台灣對於自身的國家安全與建軍規劃鬆懈至此,實在令人喟然長嘆。國軍推動募兵制時,許多人並未持反對意見,但均憂心國軍在募兵不順利下,將會再度精簡員額以達成目標,結果不幸言中。募兵制推動不順利,關鍵在國防預算長期不足,未達GDP3%,現因募兵不順又再度推動「固勇案」來精簡國軍,無疑是視台灣安全如兒戲,甚至還傳出「固勇案」將再大幅縮減海軍陸戰隊的規模,若真如此,試問今日之國軍已無力有效馳援太平島,明日之國軍若真遇南海爭端,要如何有效守護國土?軍方日前低調在太平島進行「衛疆演習」,演練重新奪回太平島的計畫,這非常值得鼓勵。但是試問一句,這樣缺乏空中掩護的混合艦隊,如遇上有戰機、潛艦為奧援的敵國,是否仍有勝算?相信識者均心裡有數。台灣處境艱難,很多時候無法直接使用軍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平日更應該用心於各種非軍事手段來提升台灣的影響力與能見度,以保衛國家利益與維護自身安全。在國軍擴大紀念黃埔九十周年之際,是否更應該記取過去百萬黃埔大軍一夕丟失中國,潰敗來台之痛,軍人若只會承仰上意,逢迎拍馬,此為必敗之軍,殷鑑不遠。

 

 

 

 

 

註一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曾向美方爭取出售空中加油機,但隨著人去政息,未再見到國軍積極爭取或自行研發。

 

註二:旭海號船塢登陸艦,原為美國安克拉治級(Anchorage class)船塢登陸艦朋沙可拉號(Pensacola LSD-38),退出美軍現役後由中華民國海軍以租借的方式熱艦轉移。

 

註三:中和級戰車登陸艦包含中和號(LST-232)和中平號(LST-233)兩艘,原為美國的新港級(Newport class)戰車登陸艦馬尼托渥克號(Manitowoc LST-1180)與珊姆特號(Sumter LST-1181),退出美軍現役封存後,由中華民國海軍租借使用。

 

註四:中海級戰車登陸艦,俗稱「開口笑」,是美軍於二次大戰時期所興建的郡級(County class)戰車登陸艦。

最近更新: 2014-08-28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