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23345
- 發佈:2018-07-10
臺北醫學大學醫管系畢業,「小暖健康」的共同創辦人黃欣宜,希望婦女能因為基礎婦科知識,而有更美麗健康的生活。從生活經驗中發現問題,找到創業題目,「在發生子宮肌瘤疾病前一年,便已開始發生經血狀況異常的問題,若能提早發現,可能可以及早治療。」
「小暖健康」是一個專為女性設計的經期紀錄APP,透過經血流量、顏色、質地,及其他生理數據的追蹤,預防或降婦科疾病發生的風險。打開APP,使用者的手機會顯示聊天機器人,其Prototype(原型)顧客區隔為育齡女性,也就是有月經的女生,並分為準備懷孕的人與一般人,透過排卵期計算,兩種人接受的需求訊息則會不同。
女性月經會因賀爾蒙濃度改變,而有四個不同階段的生理週期,會影響女性的身材、肌膚與身體狀況,所以目前APP開啟時,會有一個聊天機器人與使用者互動,依照user需求提供不同內容訊息,包括基礎婦科知識、營養飲食運動健身與肌膚保養;另外還有經血紀錄欄位,將大家去看婦科時被問到的問題,如經血顏色,流量等系統性的紀錄;商業模式層面,目前是以廣告與電商的方式經營。
生理週期與生理週期四階段作延伸,因週期不同,肌膚狀況也會不一樣,從中推薦user相關的肌膚保養、生理用品與性健康有關的產品。
「小暖健康」除了商業面之外,在醫療面上,未來也希望與臺北醫學大學不孕症中心合作,推動不孕症治療服務的APP。
APP是傳播資訊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若能透過APP宣導的知識,可以讓更多女性提升身體上的自知。同時希望讓女生過更優質的生活方式,健康不但在外表上能帶來美麗與自信,內在也能更有體力及腦力,另一方面,大部分女生很抗拒看婦產科醫生,然這件事情是必要做的,特別像是子宮肌瘤盛行率是35歲以上的婦女,每5人就有1人發生,儘管婦科疾病不大會致命,但是會長期影響生活(Life Style)的疾病。
共同創辦人,同時是牙醫,負責技術產品,並提供不一樣的觀點,社群面有社團與實體活動,邀請女性醫師定期提供使用者知識與解惑,未來也希望連結更多醫學以外的女性社群,以推產品為主,並將醫學院所學,透過異業合作,像是插畫、跨域社群合作等方式,製作出更豐富且有意義的醫學教育內容,賣產品不只是產品本身,而是背後健康服務的價值。
創業遇到資金、法規、公司治理上的問題須搖更多有經驗的創業導師
「小暖健康」的APP上有一個部分是量基礎體溫,女性排卵期間會有生高溫的現象,約0.3至0.5度左右,因此有些準備懷孕的人會透過測量體溫來判斷排卵期,根據體溫分五種模式:正常排卵、無排卵、黃體不足、流產與懷孕,「小暖健康」在號召數百位女性長期量基礎體溫的統計後,在APP上放了一些Ai運算,從體溫看排卵,進而向使用者解讀。當時「小暖健康」發函詢問衛福部這樣是否合法,得到這樣的流程「涉及到醫療診斷」,同時也發現體溫的確會有很多變數,若要精確知道自己的狀況,即應去婦產科做卵泡檢查,因此,最後「小暖健康」作為輔助者角色,一樣在後台放體溫運算法,藉由文案修改,讓使用者自行對照教科書中五種不同的模式,目前小暖專注於軟體,未來再開放給硬體(二級醫材如藍牙溫度計)串接。
創新創業活動思維太「左」試圖以錢控制團隊,應創造透明競爭,讓全世界創業家來台灣競爭
在創業資金面上的問題,分兩種,一是補助,另一個是創業競賽。補助面由於政府補助資格多是要有正職員工的公司申請,但軟體創業圈很多是專案工程師,很多案子是同時進行,沒有人屬於一個固定公司的員工,在這樣的情況下,若想要申請補助,便要用其他繞道表面方式符合資格。
「小暖健康」並沒有參加過創業競賽,反倒是共同創辦人黃欣宜,時常受邀到工業局、中小企業處分享創業經驗。欣宜認為競賽的評審多為學者出身,本身可能也沒有創業的經驗,且多以「上對下」的方式在批判團隊,甚至羞辱團隊,說到底政府的「補助」究竟時不是「投資」,評審終究是不是「投資人」,還是只是出錢「幫助」團隊的人。創投與團隊的關係應是「平起平坐」,因為一般來說投資你就是為了要賺錢,或是策略性地希望社會進步,雙方應是教學相長之關係,而不是政府有一筆錢,委託「沒創業過的」單位辦社群活動後,只想著業師「輔導團隊數量」這樣的KPI。
新創團隊發現問題,因此做了一個解決方案,從0到1開展新創公司,需要資金與公司架構的輔導,而新創團隊結束了0到1的階段後,則是希望有公司治理的相關協助,對內做好更完善的公司人力資源管理、對外要有行銷販賣服務的能力,便會需要更多有創業經驗的Mentor導師提供解惑。美國很多投資人敢投資,Mentor也都可能一個加速器就有一兩百位,且都是大型網路公司的創業前輩,台灣也有厲害的導師,但不常見於各大型拜拜創業活動。創業活動應是引導投資人參加、所有團隊自由競爭,要求現場投資人一定要將資金投出,而沒有被投資的團隊也不要氣餒,倒了失敗了也能釋出人才,參加pitch活動並不會遇到使用者,拿到政府補助不代表公司能靠自己延續下去。
新創公司在人力資源管理面也遇到不少問題,像是若有同事在美國跨境工作,應如何管理彼此的工作時間,這都需要很多溝通與磨合學習讓整個團隊一起挑戰,這方面政府在輔導時,不應一味提醒「降低失敗犯錯的經驗」,而是要一同「創造成長的空間」。從創業第一天就應創立公司文化,然而在新創公司的文化架構下,比較難以徵才,因為台灣的工作市場就是「擔心工作犯錯被罵」,無法傳統人力銀行的HR管理方式找人,多是找創業圈朋友的朋友。若是從學校跨領域創業課程中尋才,又會遇到其實教創業的學者並不是都有創業經歷的問題。
另外,政府有些計畫的資格限制很多,像是要要求學歷、身份或是時間期限,其中有一計畫,幫助青年到美國名校機構做創新研究,補助十二個月基本生活費,然一年後一定要回台灣,無論是否有在國外飛黃騰達或開公司,研究員做研究最終的目的是要開公司甚至進而幫助更多人,也許需要不只一年,且貢獻不限於台灣,一年內若不回來台灣則要賠錢,這計畫儘管有些資源供需規定上的美中不足,但還是有需要資源的人申請,最後,可能無法達成政策美意,讓人覺點有點像:政府有一筆預算,KPI是補助人頭數,達成後便能聲稱培育了很多人才。
不是喊著「要幫年輕人創造舞台」就會有平台,創業最重要是創造價值,容納各式各樣的創業技能的人,並不是創立遊戲規則、阻擋創業自由競爭市場。
創業是要創造價值、得到Benefit、賺錢,然而公務員就是不能創造任何價值,因為會有圖利廠商問題,所以政府其實根本不應做「創業政策」,本身要推創業政策就是一種錯誤思維,生技醫產業推動相關計劃,推動的人都是一些穿西裝的長輩,用過去三十前成功的思維在做創新,很多計畫是只做表象的東西已完成彼此的KPI,他們用舊思維代工的方式在推,ICT大廠與工廠都是在想做更好的硬體,然而推生技新創喊了十幾年,生策會、醫療科技推動計劃等等都是為了要把預算消化掉,國內的生技月和醫療科技大型展覽都是在島內互相看彼此做了什麼而已,問題在於不能再找既得利益的長輩,訂定創業政策,然後再告訴公務員不能創造「價值」。
生技新創的本質是要看出口市場在哪,台灣問題在於又訂了一個「查驗登記審查」,花一兩年時間去滿足TFDA需求,這對國內廠商兩年後這東西早就過時了,他的專利當初就申請FDA更大市場,為什麼要跟國內官員公文往返。
創業第一天公務員就跟你說「你可能會犯錯」、「我政府還要生一個法規來管你」,這樣沒有創新思維的公務員來「管」創業政策,他們幫自己「創造最大的利益」,在自己的位置上坐更大的官、做更多的計畫與政策。另外,你會看到推創業政策有更多硬體、更多大樓辦公室、更多剪綵;因為軟體面很難被看到、被檢視,即使知道問題的本質,但還是沒有辦法。
台灣的價值定位在於我們「什麼都要」,就拿AI來說,看到AI中心在全台灣各地成立,何不換個思維,美國Youtube的大頭工程師才16歲,年薪可能4千萬,但台灣有辦法培育這樣的人才嗎,台灣培育出來的AI人才會不會又成了他國的AI代工人才,而若台灣廠商需要人才,怎不去印度找人才,他們的AI人才更便宜更優修,然後台灣專心做品牌,而不是全部都要自己培養,雨露均霑不是沒有問題,看不出來什麼才是主力也是問題,台灣應想好自己的價值鏈與價值定位。
北醫推智慧醫療導入醫院機構模式,倡議醫管人才應專業化,然健保定錨了體制,讓台灣無法發展醫療創新
全台各個醫療醫學中心提供育成中心希望吸引醫療新創人才創業,然而房產、資金等優惠並不是讓外籍人才來創業的誘因,在醫療創業面上,有開放的制度才能吸引人來台灣做醫療創新;另外,醫療評鑑JCI有很多人工紙上工作,應導入評鑑流程自動化創新,是什麼原因沒辦法做,醫療管理系的初衷應是培養醫療政策、組織、醫院架構管理人才,但後來專長分工被混淆了,管理醫院的是醫生,醫管人才則都跑去做紙上工作。
再者,健保體制讓台灣少了創新的能力,健保其實就是保險,保險會讓產業少掉很多競爭,例如:健保局給付的醫材有價格上限規定,有時便無法使用更好的材料,禁錮了醫材創新產業的發展;再舉例90%的健保費市場都在洗腎,為什麼無法自由競爭,讓不注重健康的人自己花錢,最終變成大家不注重健康預防,推公衛推預防都推不起來,因為大家不重視健康。健保成了立意良善,但無法創新,健保體系給付價格固定,舉例:要進肝癌新藥時,健保局核定一顆藥2塊錢,日本定價60塊錢,最後這新藥藥廠就不進來台灣賣這顆藥了,另外健保項目也不多,國外的肥胖看病處方或是運動菜單認證等都不再見冇項目內。台灣有很好的服務與很好的價錢,那最後就只能壓榨醫護人員。
作者 謝子涵 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