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經濟

05

自2023年4月12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台展開貿易調查起,整體審理時間長達9個多月,但很明顯,這其實只是形式上的過場,期間非但完全沒有與台灣官方存在任何的溝通,也沒有在WTO場合依規定進行磋商,最後更逕自宣布台灣存在貿易壁壘。這種不具公開透明且擅自解讀的方式,早已違反WTO相關規定在先,後續中國用切香腸的方式取消ECFA早收清單,只是更彰顯一切只為政治報復的心態。

事實上,國際間的貿易紛爭相當繁雜,因事關WTO規定以及法律、經濟、政治等考量,多數民眾霧裡看花且市場眾說紛紜,甚至最終祭出的制裁方式,背後更多是極為心思細膩的政治盤算,並非每次都是單純的貿易數據,例如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制裁、歐盟對俄羅斯的貿易及金融制裁、中國對澳洲原物料制裁等,貿易紛爭相當精采。

讓我們回過頭來思考一下,那中國這次對台的貿易壁壘調查案呢 ? 到底是真的台灣違反在先,中國欲導正其經濟利益 ? 還是其實是一種經濟脅迫,為了達其政治目的 ? 更多人會關心的是,那中國脅迫目的有解嗎 ? 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 透過以下事實的描述,相信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想法。

一、台灣禁止中國部分產品進口始於1993年,並沒有違反WTO

中國對台啟動貿易調查是以台灣禁止2509項[1]中國商品進入市場為由,但國台辦一貫的說法則是批評民進黨政府對中國採取嚴厲的貿易障礙手段,導致雙方貿易不公。遺憾的是,台灣的媒體名嘴也一窩蜂地以為這是民進黨政府的作為。

但事實上,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制定的「兩岸貿易許可辦法」於1993年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已逾30年,法律明文規定了中國得以輸入的條件,而這30年來歷經多位藍綠總統,台灣也從全面禁止9000多項,逐步放寬至今僅剩禁止2509項,換言之,要全面開放中國商品進入還得回到立法院修法解決,而國民黨長期是國會多數,為何這30年來不敢提案 ? 答案很清楚,藍綠都明白了解全面開放絕對會對台灣產業帶來傷害,不僅因為中國長期對全球經濟存在嚴重傾銷問題,且中國商品對台灣還存在國家安全風險,如何開放中國產品進入台灣市場一直是大哉問,所以,限制中國產品進口真的是民進黨政府的錯誤政策嗎 ?

另外一個嚴肅的WTO法律問題也必須正視,兩岸在2001年先後進入了WTO,在台灣入會談判時,限制中國產品進口早已存在多年,中國當時並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後續20多年間也不曾在WTO提出談判要求或申訴,雖然在ECFA雙邊貨貿談判時,中國政府有提過希望放寬,但馬英九親中如此明顯,仍未做出大幅改變,反而中國最後還很樂意提出ECFA早收清單。

綜觀上述,整體事件硬要說台灣違反WTO規定實在太過一廂情願。WTO處理爭議著重在雙邊對談,若無法和解才有進一步調解或仲裁判決,中國若認為台灣的法律規定有爭議,理應按程序規定來走而非私自認定[2],退萬步言,如果這類爭議案件可以這樣私自認定,那豈不是各國各走各的就好,何須WTO存在 ? 說到底,中國跳過WTO來進行私刑,這心態絕對可議。

二、正值台灣總統大選,利用取消ECFA來做為政治操作槓桿

中國透過各種手段介入總統大選已經不是新鮮事,但2024年這次,台灣不僅對於中國假訊息作戰有高度的防備,基於區域安全,美國與印太地區戰略夥伴也嚴密監控台海地區在軍事上的衝突,避免中國利用軍事威脅來影響台灣選舉,但中國並非就放棄干擾,整個過程中,對岸伸手最深的議題就是ECFA早收存廢的操作了。

仔細回想一連串中國關於這起事件的時間點和發言,很有趣的是,商務部不僅「恰巧」在10月結案期限前宣布延期至台灣總統大選前,還和國台辦上演雙簧戲碼,商務部單純只講貿易技術層面問題,國台辦則毫不避諱的指引制裁方向,鼓吹取消ECFA早收清單,並不斷重申 : 「ECFA必須以九二共識為前提才得以存續。」這種直接亮刀的方式無疑是一種恐嚇,但也並不令人意外,過去中國對於台灣經貿議題的發言,包括RCEP、CPTPP等,都企圖讓世界各國恐懼於一中政策前提,著實就是個暴力慣犯。

不過,中國雖壞但並不魯莽,而是採取軟硬兼施的操作,有種電影場景常見的黑道挾持人質既視感。中國這次利用切香腸的方式處理ECFA早收清單,而不是一步到位,目的在於保留迴旋空間,以利台灣人民做出「正確」的投票。所以在選前先公布12項被取消關稅優惠的產品,520就職後再公布134項,剩下的項目就成為凌遲台灣的一個手段。

選舉結果並沒有如其所願,但我們還不能因此定論中共的做法確定無效,持平而論,至少在這段選舉過程中,仍然展現了一定程度的輿論殺傷力,而這些傷口都有可能持續擴大。

首先,誠如上述,多數民眾仍以為這是民進黨政府的錯,會持續激化台灣社會對立;其次,多數以為早收產品不能再出口至中國,包括很多專家名嘴,都用會損失200億美元以上來做為論述[3],但實際並非如此,中國其實是取消ECFA早收清單的關稅優惠,而非禁止台灣產品進口,這樣的錯誤觀念會持續造成業界恐慌,其實若以關稅優惠來看,即便最壞情況521項早收產品皆取消,大約每年僅損失8~9億美元,這一定有影響,但不若外界說的嚴重;再者,中國切香腸的操作方式也讓許多產業心生恐懼憂慮,特別是中小型傳統產業,一方面相較半導體產業光環而產生的冷落感,另一方面擔心失去中國市場的優惠,這一來一往產生的剝奪感,完全符合中國的「窮台」戰略;最後,中國這次貿易壁壘的操作其實也將選舉結果視為一種「對中國經貿往來的公投」,所以在賴清德當選後,中國大舉清理門戶,不意外地再取消134項ECFA早收清單關稅優惠,並且加強國安法令嚴懲「台獨」,形成新一波文字獄。

三、取消ECFA早收,重新篩選「合格」台商

對中國而言,ECFA一直都是其統戰工具而非基於經濟考量的貿易政策,也因此,馬前總統一再強調「三不三要」[4],中國幾乎全部予以買單,但到了蔡政府時期,中國在過去談判過程中的「禮遇」,卻又逐步翻臉不認帳。過去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中國基於統戰不會輕易取消ECFA早收,但事實證明,中國正在改變其統戰手段,除了轉為更加強硬之外,基於中國目前經濟窘境,取消ECFA早收清單也是有出於經濟因素的考量。

中國經濟由盛轉衰,主要因素其實與2015年所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以及「中國標準2035」有相當大的關係,這兩項重要發展目標顯露出習近平走向重商主義的濫觴,特別是「標準」這件事,對於歐美國家來說,這是很負面的政治野心表露,也因此後來中國官方再也沒出現過這句話。事實上,中國無論在經濟、工業、政治甚至在體育,確實默默地在發展自己的「中國標準」,舉例來說,中國對於食品管制有其自己「獨特的」檢驗查核方式;對於人民幣的清算也有自己的系統,減少對SWIFT的依賴。馬克思在其資本論當中強調,「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很明顯,中國對製造業的迷戀和策略,背後是有其政治意識形態基礎。

有鑑於此,2018年底美中貿易戰確立了美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的關係,美國強調供應鏈的脫鉤以及對中國高科技管制的封鎖,後來突兀其來的疫情和烏克蘭戰爭衝擊,促使全球資金加速自中國流出甚多。面對這股壓力,中共對於其產業經濟明確規劃出兩個方向,首先,中國重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策,紅色供應鏈要更趨於團結,這也意味著未來「不認同中國,就不能賺中國錢」、「中國錢,優先給中國人賺」這樣的意識形態深化;其次,習近平在經濟政策上做出了更極端決定,習近平在今年6月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中強調,要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換言之,未來中國對於目標產業的補貼或協助,更多會來自四面八方國有企業有形無形的支持,能有效箝制國外企業的競爭力量,更能避免國際質疑政府直接伸手干預。一句莞爾的形容,這其實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保護主義」。

ECFA早收清單的取消與這樣的經濟形勢有很大的關連,對中國而言,如果持續對台灣的產品提供優惠稅率,其實不僅可能會變相鼓勵台商資金回流台灣,也等於傷害紅色供應的市場,因此,取消早收等於讓台商清楚知道,要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在中國實際投資;要進入中國供應鏈,就必須符合中國的政府各種需求。

這不能解讀為中國不需要台商,反而精準來說,中共需要「清洗」不聽話的台商。所以,中共一方面逐步取消ECFA早收清單,另一方面,又無時無刻歡迎台商投資,誓言擴大兩岸經濟共繁花,這樣的作為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從中國目前經濟發展趨勢的本質來思考,其實相當符合其執政邏輯。

四、失去ECFA早收清單一定會有損失,但未必是壞事

其實自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所謂 「China +1」的經營管理策略在產業界不停被討論,這個策略包含了兩層現象,第一,各國企業對於中國市場逐漸採取獨立式的經營方式,因匯兌關係等因素,讓中國的分公司單純處理中國業務,而不再以大中華或營運總部的概念營運,這一類多發生在金融投資行業;第二是生產基地轉移,因為擔心歐美關稅報復以及半導體管制,原先在中國既有的產線轉售給中國企業,改以持股或技術合作方式繼續經營,讓產線得以融入紅色供應鏈。中國經濟上的劇變不單單是因為美國給予的壓力,更大的原因其實在於上述所提到共產黨的意識形態轉變,換言之,即便美國或歐盟取消目前種種的對立,產業界的「China +1」策略仍是遲早會出現的產物。

另一方面,應當清楚知道,除了半導體產品及設備,中國製造業至今已沒有仰賴台灣中間財進口的必要,ECFA早收清單出口金額自2018年的236億美元起呈現快速的下降趨勢,至尚未取消優惠的2023年底僅剩157億美元[5],而所謂早收清單的零關稅,這13年來,每年其實僅獲得3~4%的有效優惠稅率,若再細部考量許多出口是台商之間的交易,嚴格說來,台灣整體並沒有因為ECFA早收清單成功拓展產品市場。

當然,對個別廠商而言一定會有不同程度的傷害和感受,傷害也未必僅僅是優惠稅率所節省下來的成本,畢竟企業經營有其產品價格及需求彈性,但仔細觀察上述所提ECFA早收清單的貿易趨勢,加上考量中國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對中國產業的投資趨勢,結束ECFA早收清單,會有助提早讓台商重新思考產業布局,退萬步言,依照中國的統戰邏輯,只要台灣不接受統一,ECFA早收清單遲早仍會遭到沒收。所以時間再拉長遠一點來看,或許十年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五、中國制裁目的是否達成還有待觀察,台灣需要凝聚共識

不諱言,ECFA早收清單目前終止了146項產品,尚有375項產品仍面臨威脅,而這些剩餘產品當中,以農漁產品為大宗,其次尚有一些工業品中間財。因為中國貿易壁壘調查的目的就是針對政治問題,是一種脅迫,基本上台灣政府若不願重新接受「92共識,一個中國」的框架,這些早收清單是不可能恢復,而且還會持續縮減,亦或,類似芒果、竹筴魚、食品註冊等遭到禁止出口這類事件,都是中國的貿易肉票。

或許有不少人會問,那台灣把貿易壁壘的2509項產品選擇一些開放後,是否可以換回ECFA 早收清單 ? 要知道,台灣這 30年以陸陸續續開放給中國約7000項產品,目前仍遭禁止的這些產品,必定是對岸有傾銷問題或保護國內產業為主要考量,若貿然將2400多項產品全部開放,導致國內產業的傷害恐怕將難以估計,目前產業界也不具共識,新聞也不見有業者代表呼籲全部開放;若選擇性開放其中幾項產品做為交換是否可行 ? 這就需要兩岸之間有互信基礎的進行談判,且仍然需要凝聚國內產業共識。無論哪個方式,換個角度來看,我方並無違反WTO規定,又要如何屈就這項談判 ? 況且國際經濟對於中國傾銷問題相當頭痛,開放是正確的選擇嗎 ? 還有別忘了,這些禁令亦是法律白紙黑字的文字,還需要立法院同意修法,才能完備。

上述這些用開放來換回ECFA早收都是單純商業利益的直覺想像,實際上更要考慮的是複雜的政治問題。

中國既然是針對92共識而來,自然不會滿足只有換到在貿易品項上的開放,雖然對於總統大選的干預失敗,但中共必定還會觀察取消ECFA早收之後的各方面效應,例如中小型傳統產業的動向、企業集團的表態、農業縣市反應等等,如果後續這些面向都出現了對民進黨政府的反動,因而在下次選舉迫使民進黨大敗,那或許會是重新「施惠」ECFA早收的契機,因為這就證明了ECFA早收是個可以敲動台灣政治經濟的槓桿,但,這只是一個契機,中國不會主動施惠;反之,若這些回饋不如預期,中共更沒有任何理由恢復早收清單,因為這證明了ECFA是沒有統戰效用的雞肋。此外,還要思考,台灣是民主國家,政黨輪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中共也不可能看顏色來決定ECFA早收的開放與關閉,開開關關豈非愚蠢,因此,中共要同意恢復ECFA早收,除了要先看到政治氛圍轉變的契機,必定還要獲得比92共識還要更明確的政治表態,才有可能與台灣重新洽談開放事宜。

至於台灣是否能成功順利在WTO對中國提告甚至取得勝訴,這要取決於訴訟從何種角度出手,很現實地問題是,一來WTO功能其實已經弱化,中國若不願意遵守規定,其實拿他沒轍,而中國也一定不會出席任何調解,也不會承認任何裁判結果,因為這是「一個中國」下的內政事務,不應該由WTO插手;其次,政府若正式提出訴訟,有可能加速中國採取非理性的報復行為,一般WTO訴訟爭議長達數年,且目前上訴委員會無法運作,再考量中國必定會出現的傲慢態度,台灣有可能最後會「贏了面子,但輸了裡子」,簡言之,採取訴訟的策略,當下的時間點和政治環境會是非常重要的考量。

六、結語 - 最好的回應武器是投資自己

統一的星巴克事業、鼎泰豐、八方雲集、快樂檸檬等等數十家台灣知名品牌連鎖業者,近5年陸續關閉中國分店或是轉讓手中持股;另截至今年8月底,台商返台投資規模已達400多億美金,其中又以製造業為大宗。中國在近五年,面對台商的各種撤資不僅沒有出現有效的挽回方式,反而還增加了政治意識形態的審查,以及各種制裁台灣出口的貿易手段,確實不少藝人或台商選擇大聲表態支持一個中國,但也更多台商願意勇敢分享在中國人治社會的經商風險,中肯地說,「敢怒不敢言」絕對是大多數人的心聲。

相信多數台灣人都會同意,兩岸經貿最好的發展其實應當是正常化,就像台灣與其他國家往來一樣,在透明、公平原則下進行對話協商,彼此一起追求雙贏的機會,但ECFA既然是中國的統戰工具,自然不允許這樣的正常化思想成為主軸,否則就會演變成「台獨的助力」。所以,面對中國的這類經濟打壓,坦白說,相當無奈,中國要的不是錢,是你的靈魂。

進一步來思考,由於中國經濟政策趨勢的轉變,未來中國市場裙帶主義問題會越趨嚴重,不難想像,不久將來將會回到像90年代那樣出現大量的樣板紅頂商人成為活招牌,也不排除中共會釋放給台商「特有的權利」這類老把戲來進行統戰,但這些都不再是免費的,畢竟過去以吸引投資為導向的經濟統戰策略成效不佳,未來中共將以「有技術及有正確意識形態」的企業為主要對象來鎖定,換言之,無論是出口商或落地投資商,要在中國成功經商所隱含的政治成本,恐怕高到難以估計,例如最新的間諜法,並非中國為了維穩,其實是提供給中國企業用來箝制競爭對手的最強法寶。

所以,面對未來中國更加深不可測的市場,以及不斷對台經濟脅迫,無奈歸無奈,最好的方法就是投資自己,讓自己的企業技術或品牌得以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成為中國企業主動合作的供應商;如果已經長期融入中國供應鏈體系,也要投資自己,讓風險得以分散,避免雞蛋擠在同一籃;最後,也要投資自己企業的根和土壤,根深蒂固,才能茁壯無畏強風暴雨。

 


[1]因為各國貨號(HS Code)編碼有所不同,所以貨品數量會有差異,這裡2455項是引用中國的數據。

[2] WTO允許會員國在特定條件下進行貿易救濟(trade remedies)相關調查,但本案並不屬於此類型。

[3]相關錯誤報導相當多,如2023.10.07聯合報的相關新聞,就是一例。

[4] ECFA不會矮化主權、不會開放中國勞工來台、不會新增農產品開放項目等「三不」。還有要凝聚共識、要循序漸進、要廣結善緣等「三要」。

[5]資料來源 : 經濟部國貿署

作者 張昱謙 前經貿談判辦公室研究員

最近更新: 2024-09-24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