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觀點
台灣社會最缺什麼?誰有能力去篩選出「黑心商品」,無論吃的、用的,還是投資的,不只是功德一件,還醞釀著無限商機。


      台灣幾乎是不設防的,含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不但長驅直入台北縣的麵包店,知名食品大廠也被攻陷,業者認為罪不在己、相當委屈,但對所掌握的原料來源,除了價格之外,幾乎一無所悉,相對於紐西蘭找到毒奶粉,日本人發現毒水餃,面對同樣的問題,台灣人毫無能力也不努力做好把關的工作。
 
    照單全收的何止於此。雷曼兄弟的相關衍生金融產品,鬧的滿城風雨,踩到地雷金額高達800億;更早之前,結構型商品糾紛不斷,同樣是上百億的規模,這些讓理專患憂鬱症的交易,都是過了就算了,否則的話,豈會又有直逼千億的新金融風暴,讓投資人中獎。
 
   金融機構把自己當作「拿到特許執照的中介商」,國外流行什麼,就全力以赴大賣特賣,賣的多,手續費就多,可賺到利差以外的新收入,至於商品有何風險?為何沒能力自行開發商品?從來都不是問題。
    換個角度想,這也許是個新機會。各行各業只要用點心,能拿出一套嚴謹的程序,讓經手過的沒有黑心毒品,風險壓到最低,比起麻木不仁的政府與其他同業,絕對可以贏得掌聲,財源滾滾來。

資料來源:工商小社論 2008-9-24
最近更新: 2008-09-30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