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觀點
劉內閣上任四個月,民調卻直直落。民調低的因素當然很多,但根據劉兆玄自己的看法,其中一個原因是媒體不支持、名嘴亂放炮。



      劉兆玄尤其介意國民黨籍的立委名嘴,認為他們不支持行政院政策,才導致民眾對政府沒信心。劉兆玄甚至要求國民黨黨部祭出黨紀,規範黨籍立委言論。日昨還傳出,新聞局要求中央廣播電台不要對中國有太嚴厲的批評等。

      劉內閣這一連串的動作,凸顯他/他們對整個民主政治的無知。在憲政體制的設計上,立法院與行政院本是兩個相互制衡的單位。立法委員所代表的是人民,他們所要負責的對象也是人民,立委代表人民向政府監督,是憲政體制天經地義的事,劉兆玄想透過黨部來約束黨籍立委,有違民主運作的基本原則。

      再說媒體。批評時政,本來也是媒體的天職。只會歌功頌德、捍衛執政的媒體,才是真正的腐敗。阿扁執政時,「綠媒」極盡能事地為阿扁掩飾辯護,才使整個政權腐化,甚至因而丟掉政權。大家對這種現象不是深惡痛絕嗎?怎麼換了位置就馬上換了腦袋,而不能忍受媒體的批評,甚至還想介入媒體的運作呢?

      民進黨執政時,「統媒」對扁政府的批評非常尖銳,很多綠營的人都認為,這是意識形態作祟。因此,在政黨輪替後都很好奇,這些「統媒」是真的在「監督」政府,或只是以監督為名,行鬥爭之實呢?幾個月下來,除趙少康等少數節目外,大部分統媒的名嘴其實都還能守住專業,以媒體人的身分,對政府盡監督之責,批判的火力與綠嘴相差不大。其實,愈來愈多名嘴開始以媒體人自居,很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台灣的媒體已經開始往「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了。

      台灣媒體真是世界一大奇觀。有那麼多的電視頻道和現場談話節目,白天發生的任何一件大小事,到了晚上馬上有超過十個以上的談話節目分析、批判,隔天平面媒體上還有更多元的民眾發聲。這構成一股非常龐大的「民意」,的確會對政府造成強大的壓力。但這就是民主,如果連這點壓力都不能承受,那我們怎麼能相信政府可以帶領我們走出困境?

      劉內閣基本上是一個老化、甚至是不合時宜的內閣。他們都是上個世紀的技術官僚,未曾經歷兩千年之後的民主洗禮。因此,面對民主,這些官員們總是畏畏縮縮。我經常看到官員躲記者、躲鏡頭,幾乎沒有看過哪個官員主動召開記者會,大大方方、雄渾有力地為自己的政策辯護。這樣,民眾怎麼對政府會有信心呢?

      其實,任何「政策」,都需要一個「政治」的過程來醞釀,政策才會被人民接受。民主時代的領袖,一定要能夠自由穿梭在「政策」與「政治」之間,游刃有餘。單方面的強調都不足於成事。

      從技術官僚的角度來看,「政策」是精英內部決定了事。在威權體制時期,這當然不會有問題,甚至會很有效率。但是,在民主時代,政策的決定過程不可能這麼方便,而必須把政策丟進公共領域,廣納言聽,政策與政治之間的辯證才會有效開展。因此,官員們對媒體上的各種意見應該謙虛面對,有用的就要納入修正,不合適的也要主動在公共領域中向百姓解釋清楚,感謝大家建言。

      民主,是一個不方便的真實。從整個政策的制訂過程到政策的實施,政府一方面要有長遠的視野,但也要不斷與民眾溝通互動,隨時修訂政策方向與內容,才能讓政策不斷趨向圓滿,讓政府變成一個真正為人民而存在的政府。這個過程也許很不方便,但卻不能迴避。

      尤其重要的是,民主是一種能力,人民只有在親身的民主實踐過程中,民主能力才能逐漸養成。因此,我們要大膽地讓人民有實踐民主的機會,剛開始也許會有點混亂,但人民會慢慢學得各種民主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台灣的民主品質才會提升。我們又何須害怕民主呢?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08-10-02

最近更新: 2008-10-02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