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觀點
繼次貸危機、二房事件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被美國銀行併購,AIG保險集團被美國政府接管並計畫大舉拋售資產,華爾街金融版圖一夕崩解。美國這波金融大海嘯重挫全球股市,造成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安,這是繼三○年代經濟大蕭條來,最嚴重金融風暴。



      在這場世紀金融危機中,我有幾個觀察。其一是商業銀行與證券(投資銀行)的分與合。

     
      一九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華爾街股市崩盤,有超過一萬家的美國銀行營運出現問題。當時各界將矛頭指向銀行,指責銀行吸收了大眾存款去從事股票、債券承銷等投資業務,讓大眾資金曝露在高風險的投資中,因此美國國會在一九三三年通過「Glass-Steagall法案」,將證券(投資銀行)與銀行拆分開來。

     
      直到一九九九年美國通過「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允許金控公司成立,旗下子公司可以分別從事商業銀行及投資銀行的業務。至此,商銀與證券在六十多年「分家」後,才再次有機會合起來。

     
      在這次的金融大海嘯襲擊下,美國前五大投資銀行受到重創。貝爾斯登賣給摩根大通,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賣給美國銀行,受傷較輕微的高盛與摩根士丹利則申請成立金控公司,也要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因為商銀吸收大眾存款,有比較穩定的資金來源。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再度「合體」,似乎也應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老諺語。

     
      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也因此有了重大轉變。過去在華爾街最風光時,投資銀行是高高在上、非常不可一世的,商業銀行是被人家瞧不起的,覺得沒什麼好做的。風水輪流轉,在次貸、「二房」危機陸續爆發後,投資銀行的虧損問題浮現,其他金融機構「雨天收傘」,使得華爾街五大券商面臨前所未有的資金短缺困境。

     
      現在五大券商不是重投商銀懷抱,就是要轉型為金控公司,也要跨足商業銀行業務。單打獨鬥的投資銀行已不復見,更有人直言「投資銀行的時代已結束」。

     
      目前看起來,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再度結合已經是大勢所趨。這雖然暫時解決了投資銀行的資金缺口,但投資銀行與商銀結合在一起後,如果沒有更嚴謹的風險控管機制,未來是否會再度重演一九三○年代「投資業務虧損拖垮銀行」的金融危機,也值得省思。

     
      另一個我觀察現象是,高財務槓桿迷思終於打破。過去我們看到美國大型金融機構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動輒二十五%、三十%,覺得很羨慕。後來才知道,這麼高的ROE是靠著高財務槓桿操作而來的。

     
      什麼是高財務槓桿?我有一天跟女兒聊天時舉例給她聽,簡單來說,財務槓桿三十倍,就是你用一元股本做生意,把資產膨脹到三十倍,因此只要資產有一%的收益,ROE就會高達三十%。

     
      運用高財務槓桿,明明return很低,但「本小利大」,會讓淨值報酬率變得很高。可是一旦面臨金融風暴時,只要有一小部分的資產出狀況,例如三%的資產發生問題,損失會高達股本的九十%,你就「滅頂」了。「高獲利、高風險」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金融機構不能為了一味追求高獲利而過度的操作財務槓桿,否則在金融風暴來襲時,將會陷於極高的風險之中。

     
      這次的美國世紀金融風暴也再次印證過去我所說的,銀行業會不斷面臨各種風暴來襲。風暴有時來自國內,有時來自國外,例如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前兩年的雙卡風暴,去年起美國從次貸危機、「二房」事件所引爆的一連串的世紀金融風暴。因此,銀行業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以因應下一個金融風暴來臨。

     
      我一直呼籲,銀行必須壯大,即所謂Too Big to Fail(即所謂「大到不會倒」)。但是要壯大銀行的資本與規模,必須透過整併來使銀行壯大。

     
      因此,整併是非走不可的路,整併之後才能讓銀行真正壯大。不管是公營銀行之間,還是公、民營銀行、或民營銀行間,政府都應該繼續推動整併工程。當銀行足夠壯大後,才能安然度過每一次的金融風暴的挑戰,成為安定金融市場的力量,並持續協助台灣的產業發展與經濟成長。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08-10-06

最近更新: 2008-10-06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