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觀點
在外交休兵之後,台灣的外交與國家安全是不是走入死胡同,已經無處可去了?或者像有些人所說,第一線外交人員不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外交的定義其實非常寬廣,凡是為了台灣的生存發展,在國際間所從事的作為,都可以稱為外交。正式邦交的客套禮節僅僅是蛋糕外的糖霜奶油,更根本的像是在全球能源短缺之際,為台灣找尋穩定能源供應,是外交部、經濟部、中油、經建會與國安會跨部會合作的當務之急。

     
      台灣是能源進口國,原油大部分都是從中東地區進口,路程遙遠,運費昂貴,遇到戰火,更會受制於人,需要分散來源,以求能源安全可靠。

     
      目前國際矚目的新油源是中亞,而除了開發油田,最重要的是怎樣把油氣從歐亞內陸運出來;過去曾經嘗試過鐵路運油,數量有限,成本太高,最好的方式還是鋪設油管,可是要經過荒蕪不毛、酷寒凍地,工程與資本的要求太高。

     
      普丁執政後,俄羅斯開始積極開發西伯利亞油田,預計將目前一年一百萬噸原油產量,提高到四千五百萬噸,連同哈薩克、烏茲別克等中亞國家所生產的油氣,普丁計畫興建一條「東西伯利亞─太平洋」(Eastern Siberia-Pacific Ocean,簡稱ESPC)油管,輸送到太平洋沿岸。

     
      這項雄心壯志的宏大計畫,開始於二○○四年,第一階段從貝加爾湖岸的泰舍特建到中國黑龍江北邊的斯科沃羅季諾,總長二千七百五十七公里,大約是伊斯坦堡到倫敦的距離,耗資一百廿億元,輸送能量是每年兩億兩千萬桶,原來預計今年十月啟用,但資金短缺,又因生態考慮需要繞道,所以要到明年底才能全部完工。

     
      第二階段則從斯科沃羅季諾修築到太平洋邊的納霍德卡,長二千一百公里,以目前施工困難,預估的一百廿億元是起碼的工程款,完工後將可輸送五億桶原油。

     
      今年八月底,喬治亞戰事方酣之際,普丁特別巡視太平洋濱的石化港,聽取第一階段油管延誤的簡報,並且指示不得再延誤,一定要按新進度完工。

     
      普丁的戰略企圖非常明顯,目前歐洲的天然氣主要由俄羅斯所供應,西歐非常擔心莫斯科會切斷供給,就像對烏克蘭一樣,在俄軍入侵喬治亞後,俄羅斯用能源武器要脅,逼得歐洲不敢施壓;但從莫斯科來看,油氣市場不能分散,同樣也是受制於人,普丁急於興建ESPC,除了可以與西部既有油氣管線相連成網,還可以開發東亞市場,不單單僅是外匯收入的考慮,還有延伸俄羅斯影響力的用心。

     
      在剛開始論證新油管時,考慮到目前西伯利亞油田探勘速度緩慢,達不到第二階段油管開工所需的潛在產量,所以暫時先只向中國輸送原油;中國一心想拉到自己家中來,從斯科沃羅季諾再修一條油管直通大慶,但同時日本也在積極爭取,不願意看到新油管首先供油給中國,更擔心的是即使將來油管修好,中國會截走大部分的油。

     
      但俄羅斯不可能讓西伯利亞油田成為中國專用,就像是拒絕讓日本獨家擁有油管專屬運輸權利一樣,普丁在與小泉首相舉行高峰會時,保證會供應日本,日本則投桃報李,承諾支持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同意投資九十億在油管興建。

     
      最新加入戰團的則是南韓,目前首爾進口俄羅斯油氣的比例僅四.五%,看到ESPC即將興建完成,南韓迅速掌握新契機。

     
      上個月廿九日,在南韓總統李明博與俄羅斯總統梅德維傑夫的高峰會上,雙方商定自二○一五年起的三十年內,每年進口七五○萬噸天然氣,供應南韓國內廿%使用量。

     
      南韓國營石油公司提出的新構想是從終點的納霍德卡再拉一條支線,經過北韓直通南韓,現在這條油管已經有三個國家在接管使用。

     
      不管我們怎麼瞧不起南韓,至少別人還認真考慮到二○四五年的國家發展大計,但即使如此,南韓媒體還評論:「冷靜思考,只能說韓國勉強坐上了東亞資源爭奪的最後一班車」。

     
      最後一班車即將離站,台灣又是怎麼考慮五十年後的能源供給,未來的發展大計呢?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08-10-07

最近更新: 2008-10-0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