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觀點
美國對台軍售的拖棚歹戲堪稱圓滿落幕,但關乎我國防安全前景的重頭曲碼,其實這才開鑼。



      在指導規劃未來建軍方向的馬總統,非常重視一篇今年七月在「美海軍戰爭學院評論」發表,名為「台灣防衛戰略再檢討」的報告,並指示國安團隊高層詳讀參考。作者莫瑞(William S. Murray)為美海軍潛艦中校軍官退役,現職該院研究員。莫文主要論述為,中共近年來飛彈技術精進及其他方面軍事能力迅速提升,台灣海空軍基地難以存活,已無法維持原有對稱式防衛態勢,須改採以陸軍地面防衛與強固化等消極防禦為核心的「刺蝟戰略」。其內容與馬總統競選時所提國防政策完全一致,更與近來和馬團隊極為接近的社會聞人所倡議之理念多有不謀而合之妙,儼然在為新政府國防擘劃提供理論依據。


過度簡化飛彈威脅

      筆者日前在佛羅里達州美台國防工業會議曾與多位美方學者專家及美國軍方參與協助我國防規劃工作的官員深入討論。我們雖支持馬總統以改善兩岸關係為出發點的國家安全理念,但對莫文做為台灣未來建軍參考,均深感疑慮。

      該文立論基礎繫於中共彈道飛彈與巡航飛彈無法有效反制的看法,然其對飛彈威脅課題過度簡化近乎無知。飛彈防禦有四大基柱:主動攔截、反制攻擊、戰鬥管理BMC4I、消極防護;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就是因為攔截彈道飛彈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尤應重視反制作戰,盡可能將敵方導彈摧毀於地面。

      主動攔截與民心士氣有密切關係,政府在戰時必須展現積極作為保國衛民,而不光是要民眾躲防空洞。空權思想先驅杜黑曾言,不能免百姓於轟炸之苦的政權將失卻民心。

      強固化並非萬靈丹,水電與能源儲存等關鍵設施無法有效強固保障,海灣戰爭以次的實戰經驗更充分說明了「深挖洞、廣積糧」在任憑敵高科技武器攻擊下的脆弱性。即便是疏散與機動等防護手段,在各國競相籌建「打擊高時效性目標」能力的趨勢下,亦非長久之計。美軍2003年4月7日攻擊海珊所在餐廳,從情報獲得到炸彈落地總共只花28分鐘,早已敲響消極防護的喪鐘。然莫文卻全然避談另外三要素,獨尊被動防護,頗有預設立場之嫌。

      台灣海空軍固然在莫文所描繪場景下難以存活,陸軍或其戰鬥直升機又何嘗能在毫無制空掩護的戰場條件下機動作戰?從諾曼地登陸到伊拉克戰爭,「沒有空優,地面部隊徒為活靶」鐵律飽經驗證。現代作戰講求三軍聯合,實戰中豈能單一軍種孤柱擎天?莫文提出台灣應以專業陸軍對抗兩棲進犯,但古今中外兵學專家均主張海島防衛以「制敵彼岸、擊敵半渡、摧敵灘頭、殲敵陣內」協同殲敵原則,未聞以在自己國土打反登陸戰為上策。故所謂「刺蝟戰略」,宣示意義遠大於實質。以馬團隊常引為借鑑的新加坡為例,該國雖聲稱採「刺蝟戰略」,卻購建長程F-15戰機與拉法葉艦,可見戰火最好還是遠離本土。


有害我國長期利益

      莫文尚有倒果為因、因噎廢食、以偏概全、單一場景等問題。該文建議多用水雷以在無海空優勢下阻礙共軍登陸,卻殊不知局部制空、制海正是得以防止共軍有效掃除水雷障礙之要素!認為空軍因基地跑道易遭破壞而無用武之地,卻渾不知台灣可認真考慮採用短場起降戰機維持可恃制空戰力!點名潛艦執行反潛作戰效率偏低應予摒棄,卻決口不提潛艦平時在反潛作戰訓練,戰時在反登陸作戰中的關鍵角色以及談判籌謀的戰略價值!

      文中所提想定(突發性大規模飛彈攻擊與登陸戰)不僅與馬政府致力經營的兩岸和解下未來衝突條件不符,更無從因應中共其他對台用兵脅迫模式。

      主張回歸「817公報」逐年減少對我軍售及對《台灣關係法》中防禦武器的狹義詮釋是莫文最重要,也最危險的結論,明顯錯誤、與《台灣關係法》立法精神不符、且對我長期國家利益有害。我們國家領導階層會如此重視此一充滿邏輯矛盾、軍事常識與實戰經驗謬誤、乃至對我國不利戰略論調的文件,實令人費解與憂心。或許馬總統若能較重視國防專業幕僚,就不至於出現這種現象。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08-10-07

最近更新: 2008-10-07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