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觀點
財政部公布九月份我國的貿易統計表,比起去年同期少了3.6億美元,降幅1.6%,是六年來的第一次衰退,大家都很心驚,其中對中國香港出口大降15.9億,降幅高達16.3%,鐵定更令馬蕭劉團隊膽寒。



      整個國民黨團隊十多年來的信仰是美國靠不住了,台灣經濟就靠中國了,蕭萬長在他今年出的書《專業治國》中這樣講:「台灣與所有亞洲國家一樣,都無法再依賴美國為成長動力,尋求新出路將目光轉向中國大陸……為解決這一波經濟衰退的新思路」。

      這理念為目前財經閣員如尹啟銘所共同信奉,他在上台前寫了《斷鍊》等好幾本書,宣揚的也無非類似的理念,上台後更雷厲風行地把這理念加速貫徹在政策中。如最近開的對外召商會議,他向外商強調的重中之重就是台灣可以做外商進入中國的平台,要在外國搶食中國這個取代美國的大餅時讓台灣搭個便車,做個掮客,好好地賺些佣金。

      半年來,經濟儘管低迷,卻總信心滿滿,不料如今看到對中國出口數字竟然如此,大受打擊。

      如果進一步看數字內容,令馬蕭劉團隊擔心還要更多。


出口額讓政府錯判

      首先,如果扣除對中國減少的15.9億,儘管在全球金融風暴襲擊下,台灣對其他地區的出口還是增加12.3億!至於馬蕭劉團隊最看衰的美國,台灣的出口都還增加了12.4億,卻真是蠻捧台灣的場,蠻不捧馬蕭的場的。

      無論如何,他們認為一旦世界尤其是美國經濟成長下滑,台灣靠對中國出口仍可高速成長,到底是錯了。

      這些數字中,有些是可以令團隊稍可放心的,那就是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仍佔台灣最大的額度,82億美元,比率高達37.5%。比起美國金額27.5億高得多。然而這個令馬蕭劉團隊看來順眼,表面上可以證明他們台灣靠中國不靠美國論點的數字,正是造成他們錯誤判斷的根源。

      國貿局長出身的蕭萬長,我們怎麼想都想不通的是明明台灣對中國出口是台商在中國設廠向台灣買機器設備、半成品、上游原料所帶動的,在中國組裝後,留下來在中國賣的不到兩成,其餘七成以上賣到歐美日,所以台灣對中國的出超基本上是由歐美市場帶動,而不是中國市場帶動。

      這是經濟全球化之後,一個常識性的觀點,所以談台灣對美中的經濟依賴一定要從台商「業內貿易」的美中台三角貿易的角度來看,可是馬蕭劉團隊偏偏就不這樣想,非要從簡單的台中、台美間的雙邊貿易帳上做比較,然後欣然下個台灣對中國依賴遠大於對美國的結論。


美為台灣經濟引擎

      由於美國經濟才是台灣出口和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美國一熄火,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一定首當其衝。這次對中國出口減少最大的項目是電機產品3億,顯然就是中國對歐美出口減少,以致中國對台灣的機械設備進口需求減少的效應。

      其實美國經濟下滑,影響到台灣對中國出口下滑的徵兆早在幾個月前就出現了,七月台灣來自中國的定單年成長率首度降到個位數,八月更衰退8.86%。

      警兆不斷出現,剛上台的馬蕭劉團隊卻一手努力放寬對中國投資限制,另一手大力宣傳一開放,廠商一定踴躍登陸,兩岸經貿一定熱,台灣經濟很快好,美國經濟下滑不怕因為有中國,一點都不知警覺,反應實在遲鈍。

      如馬蕭劉對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再不釐清而只知一味靠中國,不只將誤導了國家的經濟政策,而且為了經濟靠中國,於是在政治上處處討好,在外交、主權上又處處讓步,根本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迄今馬蕭劉卻把經濟靠中國、政治傾中國當做宗教信仰一樣,任現實世界怎樣轉,兩岸經貿數字、內容怎麼變,民意怎麼反彈,都衣帶寬了又寬還不悔,若不是心痴得無救,便是腦僵得無醫。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08-10-09

最近更新: 2008-10-09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