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觀點
美國和印度在10月10日正式簽署核子協議,結束了過去30多年來對印度進行核貿易的禁令,讓印度正式加入核武俱樂部,與美英法俄中等大國平起平坐。但是這個新聞卻被金融海嘯所淹沒,連印度人對此也不大感興趣。


美國制裁徒勞無功

      印度在1974年首次進行核武試驗後,美國即對印度採取核禁令,但是33年的制裁,均徒勞無功。小布希基於戰略考量,邀請印度參加這個俱樂部。奇怪的是,真正反對美印核子協議的不是華府,而是新德里。

      印度是一個社會強勢而政府弱勢的國家,印度菁英仍然喜歡以尼赫魯時代的眼光看世界,認為印度是清貧高尚的第三世界國家,外交上應該中立超然。不願與美國走得太近,不願接受國際監督以免喪失國家的尊嚴和自主權。這個核子協議在印度國會備受反對黨抨擊,執政的聯合政府幾乎面臨垮台。

      印度只有兩個全國性政黨,全國性選舉沒有共同議題,且與地方選舉同時舉行。在28省當中,絕大多數都是犧牲全國性政黨,而支持地方性政黨。執政黨是聯合政府中的第一大黨,但中央必須遷就地方,大黨受制於小黨。不管是外交政策或經濟政策,均無法獲得社會共識,無法動員全國力量,任何重大政策都必須討價還價、七折八扣,和中國剛好相反。


視核武為精神象徵

      美國擁有數千枚核彈頭,卻到處昭告世人,多幾顆核彈就很危險。中國透過巴基斯坦擴散核武的事實舉世皆知,美國卻跟北京共享核技術,而印度是一個民主透明的國家,且其非擴散的記錄無可挑剔,卻一直被拒於核子大門外,讓印度政客憤憤不平。

      不過,印度人習慣於抽象思考,一般人把核武當作精神象徵,而不是戰略工具。擁有核子能力也許可以滿足民族虛榮心,但如何在國際舞台上扮演更重要角色,卻是一個大問號。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08-10-16

最近更新: 2008-10-16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