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9699
- 發佈:2009-04-09
北韓在今(2009)年4月5日上午11點30分發射一枚長程火箭。南韓官方證實,從火箭的軌道來看,北韓發射的應是搭載人造衛星的長程火箭,而非彈道飛彈。這次北韓試射衛星火箭,再度顯示北韓慣於操作「戰爭邊緣」(brinkmanship)策略,對外製造緊張情勢,達到政治與外交上的目的。
既然是種「戰爭邊緣」策略,就代表北韓不想要真正的戰爭。北韓發射火箭的目的,主要應為了影響歐巴馬政府的朝鮮半島政策。歐巴馬上台後,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Rodham Clinton)在今年2月中旬出訪日本、南韓與中國,歐巴馬的北韓問題特使博斯沃思(Stephen Bosworth)也在3月上旬走訪中國、日本與南韓。隨著歐巴馬東亞團隊陸續到位以及相關出訪外交告一段落,歐巴馬的北韓政策可望逐漸成形。北韓選在這個時間點試射火箭,升高朝鮮半島緊張情勢,目的應在讓歐巴馬政府瞭解北韓問題的棘手程度,不是光靠美國和相關國家的外交磋商便能解決。
但北韓試射火箭的目的,只在警告歐巴馬政府,而不是要讓北韓與外界的關係全面決裂。因此,北韓並未如外傳試射「大浦洞二型」彈道飛彈,而是發射搭載衛星的長程火箭。原因在於,北韓發射搭載衛星的長程火箭,既可展現其擁有洲際彈道飛彈的能力,又能避免因為發射真正的彈道飛彈,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第1718號決議案,而遭到國際社會制裁。這顯示北韓試射火箭的戲碼,經過對各種成本效益的理性算計。
各國的反應
過去南韓在盧武炫總統在位時,和美國、日本在處理北韓問題上,常有歧見。但這次面對北韓發射火箭的舉動,美日韓展現難得的一致立場:第一、將北韓試射火箭視為挑釁的動作,並在事前要求北韓終止試射的計畫;第二、對北韓提出經濟制裁的警告;第三、採取因應突發狀況的緊急措施,包括調派「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與「神盾艦」,以便在必要時攔截北韓火箭。
中國與俄國的反應則較為謹慎,只是要求各方自制。而這也反映出參與「六方會談」的國家,各有不同的關切,中俄只希望朝鮮半島情勢不要失控,但美日韓則對北韓的軍事威脅高度關切,並希望進一步廢除北韓的核武計畫。
對北韓而言,不論是核武還是導彈,都是維護政權安全的重要王牌,不會輕言放棄。未來北韓還是會繼續透過「戰爭邊緣」策略,利用飛彈試射甚至核武試爆,測試對手底線、分化對手們的立場,總之,北韓問題的處理註定會是個冗長的外交與軍事角力過程。
台灣的省思
北韓試射火箭衝擊區域穩定,台灣身為東亞的一員,自然應該譴責這種使用武力破壞區域穩定的行為,凸顯台灣和區域國家擁有共同的安全關切,而且是東亞地區的「利害相關者」(stakeholder)。
另外,北韓試射研發中的火箭/飛彈,引發美日韓的高度緊張與戒備,台灣面對中國在台海對岸部署高達1000多枚飛彈的威脅,更應向國際社會表達我們的「態度」。這種「態度」,至少要包括反對中國武力威脅的社會共識,以及反制中國飛彈威脅的外交與軍事努力。假如台灣對中國的飛彈視而不見、習以為常,則這些不斷增加的飛彈將逐漸成為台海「現狀」的一部份,時間一久,台灣想改變這樣的「現狀」,只怕成本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