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5158
- 發佈:2009-05-15
首先必須聲明的是,民進黨執政八年,能和財團站在一起的人並不多。財團如和信辜家、元大馬家、富邦蔡家等等,除了對扁家及其周邊親近人士刻意奉承之外,對其他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民進黨政治人物是不屑也不必結交的。
既然執政時不曾有機會傾斜,在野後就更沒有傾斜的機會。講白一點,現在的民進黨就算想向財團傾斜,人家也只會嫌你臭。不然民進黨現在也不會負債累累,蔡英文也不必每天想著募款。既然如此,把民進黨當成和財團掛勾很深似的呼籲民進黨「避免向財團傾斜」,對民進黨既不公平,也是沒有意義的。
「中間偏左」本來就是民進黨的立場。民進黨早期的支持結構是以自營作業者和藍領工人為主,晚期則吸引了農業縣份的人口。這些都是傳統左派的目標階級。但台灣階級結構的發展趨勢是非技術勞動人口和農業勞動人口越來越少,專業經理人、技術勞工和白領勞工越來越多。目前服務業人口佔總勞動人口已達57%,工業人口佔36%,農業人口則不到8%。在服務業和工業人口中,增長最快速的是金融、貿易、保險業、晶電、光電、資訊等產業,而這些人口正都匯聚在都會區中。從1992年到2007年之間,專家/技術勞工的比例從8.7%上升到17.12%,專業經理人從2.36%上升到8.52%。這個趨勢也反映在區域人口的變遷。臺北縣和桃園縣在這15年間增加了130萬的人口,但在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這五個農業縣,人口只增加了13萬。
民進黨在都會區的大敗,表示民進黨無法取得都會區專業經理人、技術勞工和白領勞工的信任。原因不是民進黨不夠「左」,而是民進黨的「左」和他們的需求差距太大。以兩岸經貿來說,房地產業的受僱者雖然不是資本家,但他們當然希望陸資來台買樓;觀光業、運輸業和餐飲業的從業人員希望每天都接到大批陸客;資訊產業的員工更不用說,因為兩岸資訊業的分工早就是他們工作環節的一部份。
雖然羅文嘉斷言「統獨不再是意識形態,它已變成階級問題---要統要獨不是根據廣大中下階層的意願,而是根據少數財團的利益來決定的」,但如果佔多數的勞動者都認為自己和財團的利益一致,那麼這又算是什麼階級問題呢?「中間偏左」的民進黨應該和他們對立還是站在一起呢?
兩岸經貿之外,許多問題也不是用左右可以掌握的。
蘇花高該建嗎?從左的立場出發,民進黨應該要大力贊成。因為對於在花蓮討生活的中下階層來說,便捷的交通就代表每個月可以多一點收入,只有那些享受軍公教待遇或生活無虞的人,才能侈談「保留台灣的後山」。但民進黨至今不能做出選擇。
台灣該縮減國防預算嗎?從左的立場出發,民進黨也應該大力贊成,因為花錢買飛彈給美國人賺,當然不如花錢做社福。但民進黨真能得出這樣的答案?
核能電廠該建嗎?左派理論沒有給民進黨答案。但這個問題連環境主義者內部都有分歧。一派說為了減少碳化物,核電廠是不得不然的選擇;一派則堅持要用太陽能和風力取代。不管民進黨要選擇哪一派,顯然和左右無關。
台灣的地方制度應該要去直轄市化,還是搞「三都十五縣」?左派的答案也是空白。馬克思的《資本論》沒教,列寧的《怎麼辦》也沒寫。
當傳統的統獨議題失去吸引力時,「左」似乎是一個能提供全面解答的方案,但與其相信某一套政治理論可以像數學一樣對各種社會問題提供解答,不如承認問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畢竟,台灣當前的處境早就不再是一句「打倒國民黨」可以解決的,同樣也不是一句左或右就可以有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