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都市一定要大才有競爭力嗎?中國結合一些國際學術人士每年提出的全球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是一個非常好的參考。


      全球城市競爭力評估每年評估的重點雖然不太相同,但是卻很明顯,城市不是大就有競爭力,城市有的非常小,競爭力反而領先。

     
      二○○六年評估中,紐約、倫敦、巴黎、洛杉磯等大都市固然都名列前茅,而他們城市規模依人口比較也都遠比台北市大上好幾倍;但前二十名的都市中有一些如哥本哈根、費城、聖地牙哥等都比台北市小得多。

     
      二○○八名列前二十名都市略有變化,紐約、倫敦、巴黎仍名列前茅,但人口比台北少的反而增加到十個。

     
      台北市在二○○六名列四八,○八名列一一二,而排名在二○名內的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華盛頓、波士頓、赫爾辛基等人口都才五、六十萬,才台北市的五分之一!至於墨西哥市、重慶,甚至上海等一些超大都市其競爭力都常落在台北之後。從全球城市競爭力的排名來看,城市一定要大,是經不起考驗的。

     
      如果城市一定要大才有競爭力,也才可以像馬政府說的,可以做國家發展的火車頭的話,那麼小國家例如瑞典人口才九百萬,瑞士才七百多萬,丹麥和芬蘭各五百多萬,挪威四百多萬,將註定毫無前途,因為他們整個國家人口還不到上海、墨西哥市人口的一半,五國加起來還比重慶市小。然而這些國家的國家競爭力卻一直名列世界前茅,遙遙領先擁有一大堆人口超過千萬的中國。而且他們的首都都才幾十萬,卻在城市競爭力上也遙遙領先北京、上海,甚至超過東京、香港等大都市。

     
      就落後或新興國家來說,他們的確需要刻意把資源集中在大都市,以全國廣大農村為腹地、市場和廉價勞工提供地去支援都市發展,實現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策略。但這卻不一定適用在已開發國家,而小國更根本無法適用。

     
      以廣大鄉村做腹地,集中資源發展城市,其實台灣也已經經歷過了,在經濟起飛前,台灣採「以農業培養工業」策略時,就是以近千萬鄉村做剝削的腹地,去支持人口才二十萬的台北市的發展,但在北高人口已達六百萬,三都人口更達千萬時,台灣腹地只能在境外而不在本島。

     
      台灣在參與WTO已經屬已開發國家,台灣本身已成一都會區又是小國,不向前去看看北歐諸小國,甚至新加坡怎樣發展,卻要向後仿效開發中大國的區域發展策略,真是不可思議。

最近更新: 2009-06-29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