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9060
- 發佈:2011-06-14
兩岸和解的制度化?
首先,就所謂的兩岸和解制度化而言,當他提到連戰2005年的破冰之旅時,就已彰顯了這個『制度化』,就是向北京輸誠與叩頭。當年連戰的訪問,是緊接著中國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之後,也就是北京將武力犯台法律化第一時間內,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卻『義無反顧』地前往中國訪問,實非破冰而係受降。近三年來,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之下,台灣人民深深感受到,台灣民主一再受到侵蝕,主權大幅流失。2008年陳雲林來台時,國民黨政府對人民嚴陣以待;當台灣以為,北京展現了『善意』,終於能夠出席世界衛生大會時,卻驚覺原來『中華台北』這個名稱,在WHO一整年的行事曆中,只有在召開大會的那五天存在,其餘的日子,都被稱『中國台灣省』。
增加臺灣在國際發展上的貢獻?
馬政府上台後,正處國際金融風暴與世界景氣低迷,台灣的外交與外援預算並未增加,究竟台灣對國際發展貢獻到底有多少,美國各界頗有疑問,他們質疑台灣對國際的付出,與馬政府的說法恰恰相反。馬英九為何特別強調要『增加』,反映了美方輿論的質疑。
近來台美之間摩擦不斷,台灣對美國不斷提出要求,如TIFA、免簽證、引渡協定以及軍售等,實際上美國行政與立法部門對於馬政府處理美國牛肉進口有很強烈反應與不滿。台灣國家安全局長蔡得勝證實,美國將對台軍售與美牛掛勾。華府公開表示,台灣沒有誠意與美國溝通,也認為台北未將兩岸協議的進程與美國分享經驗,同時,台北也並未像多數美國在亞洲的盟邦一樣與美國站在同一合作陣線處理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挑釁外交作為。這對台美關係的發展十分不利。日本311地震發生,引發海嘯及嚴重核災,全世界都關注;在美國忙著救災時,馬英九政府不但反應慢,派出的救難隊也因屈服中國壓力,沒能發揮效用,更不見政府出面協調。其實,馬英九在視訊會議中沾沾自喜的大筆捐款,是來自台灣民間自發的力量。在超過兩億美元的總捐贈額中,政府只佔了三百萬美元。相較於中國四川震災時,國民黨政府緊急動員的作法,更顯示出執政黨對於區域事務的被動與媚中。
美國在這次日本震災後,以『友達』為名與日本進行聯合救災行動,其重要性遠遠數倍於美日韓東海演習,且迫切性更高。馬政府如要強化台灣對區域的責任與貢獻,為何在對東亞影響甚鉅的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未積極、主動向美日友邦伸出援手?卻只願拿民間的捐款付錢了事?亦或是擔心主動的作為,會惹惱了中南海的老大哥?
結合國防與外交,來強化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
馬政府在外交休兵,與國防預算編列不足的情況下,實在無法彰顯台灣在主權上的堅定態度,不見政府強化國家安全的決心,更遑論建設台灣的長治久安之計。馬英九引以為傲的所謂『活路外交』,實是讓台灣的國際發展走向死胡同。儘管北京配合台北在不互挖邦交國這一戰線上停止爭奪,在這表象之下,北京已大大加強與台灣邦交國政經關係的經營。在眾多外交領域與場合上,在北京不休馬政府休兵的狀況之下,台灣人民看不到政府在外交上有任何實質進展。以免簽證為例,在陳水扁政府時期,日本政府已提供給與台灣免簽證,而此一免簽帶動台日雙方觀光人數顯著上升。國民黨執政三年來,所增加的免簽證國家數量儘管大幅增加,但似乎尚未看到在觀光產業以及其他雙邊交流等產生之正面效益。實際上,免簽證與主權並非相關,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居民卻能夠免簽進入更多國家,而這一向不是台灣人民所期待的。
在國防上,馬政府對國際言行不一的程度更加嚴重。2009年馬英九第一次與CSIS視訊會議談話裡,馬英九強調對國防的重視,表示將把台灣國防預算提升到GDP的3%。這一次的視訊會議裡,馬英九也對軍購有承諾;但在接下來的答詢中,馬英九承認,國防預算不足GDP的3%。美國聽眾的反應,當然不會見諸國內媒體,而近日新聞中所提到,台灣軍購預算受到國防人事經費的排擠,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平心而論,在對美軍購的採購清單,也未見馬政府清楚的戰略規劃,各軍種步調不一相當嚴重,在清單上許多項目都尚未與美方確認,即使數次公開提出採購F16 C/D以及潛艦,都未事前溝通,一再給美方意外,徒增遭拒之窘境。
今年是大選年,馬英九已開始宣揚其外交休兵之『成效』;同時不斷地強調台灣人民對主權的堅持與期待。近日除不斷在接見外賓場合中強調主權,駐日代表馮寄台接受日本共同通信社專訪(中文報導見2011/5/25自由時報)時強調「中國說再多的統一也不會成功,因為台灣反對統一的人比以前更多,統一也不是馬決定的,就算他贏了總統選舉,『統一』也不會成為政治議題。」這些作法都在提醒北京,不要在此議題上損及國民黨的選情。對反對黨而言,外交並非不易切入的議題,而馬政府之無感,影響層面已不分海內外;本黨除須提出自己的對外政策,也必須讓國際清楚瞭解,目前馬政府治理無能,已無法負擔台灣這個渴望受到國際平等對待的新興民主國家之需求。馬政府無能以及對中傾斜將會使亞太區域的利益受到損害,其結果將不是幾場視訊會議就能溝通彌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