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美國總統大選甫於11月6日結束,雖然選前民主及共和兩個主要政黨候選人競爭激烈,且四年來美國財政惡化,人民失業率升高,選前還經歷東岸風災等『十月驚喜』(October Surprise),讓這屆的美國總統大選,成為歷年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過去美國媒體在兩邊支持度相差百分之五以內才會對選戰有較多著墨,今年選前最後一週不但各家熱烈報導,有的媒體甚至出現49比49的民調數字;對各個搖擺州的風向推測,更是百家齊鳴。候選人對這些激戰區亦是卯足全力,活動加碼,承諾加碼。

過去四年來,歐巴馬總統的政績令許多支持者失望,共和黨似乎有機可乘,最後卻仍由民主黨連任,差距也大於選前各界預測。原先眾所矚目的搖擺州效應也不明顯。如果分析兩黨的得票結構,則發現共和黨支持群集中在中上階級白人,而民主黨則普獲女性、青年、各族裔新移民之喜愛。美國是移民社會,而移民的族群和原因,則隨著時代而改變。過去以宗教、政治、經濟等因素從歐洲來到新大陸的移民,面對今日更多來自亞、非、拉丁美洲等經濟移民時,這些人已是傳統美國人。以德州為例,過去以白人為主,是共和黨的鐵票區,目前也有眾多的墨西哥移民。美國社會越來越『彩虹化』,族群多元已是主流,政黨若無法在政策上反應這一類的變化,則支持度很難有突破。


選民結構的變化並不是秘密。美國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Census),詳細記錄了各州各族裔人口的變化,最近一次甫於2010年舉行,且普查的結果是公開資訊,各黨派都可使用。民主黨以此為基礎,加上從Facebook、twitter等社群網站中所收集的1300多萬筆電子郵件信箱,延續2008年選舉的網路戰,並發揚光大,運用這些資料,勾勒出潛在支持者的形象,如在這次大選中扮演要角的義工,許多也是從這個過去通訊記錄留下的大資料庫中篩選出來。而共和黨則在初選之後才開始經營社群網站,時程上落後四年。民主黨藉由精密的資料分析,定位選戰主軸,並且把訊息由義工直接以家訪方式傳達給選民。新的科學方法加上改良的傳統基層工作,是這次民主黨的致勝關鍵。對民主黨而言,網路不只是文宣空戰戰場,更是地面組織戰的新領域,而民眾在社群網絡留下的訊息,就是戰略擬定之依據。『在21世紀,掌握最充分的選民資料,同時能從中分析出最佳訊息,兩者並用,這樣的候選人,會是贏家。』("In the 21st century, the candidate with [the] best data, merged with the best messages dictated by that data, wins."-Andrew Rasiej, Founder, Personal Democracy Forum)


和台灣比起來,除了電視上的熱鬧繽紛,美國的選戰安靜不少。習慣造勢場喧囂的台灣人,對於西方民主國家的競選活動,可能因少了氣笛讚聲,聞不到民主香腸,更因身處局外而覺得無味。然而美式選戰已經從空戰進階到電子地面戰,同時結合最草根的家戶訪問拉票,場面上的熱鬧,只有確認提名的黨代表大會。這次的投票率低於2008年大選,顯現出美國選民對現任者的熱情減退;但是搭配縝密分析,鎖定票源催票的策略,讓民主黨在各個搖擺州險勝,進而贏得選舉人票,奠定勝選基礎。


許多關心台灣政治發展的學者及觀察家,對於民進黨的文宣和民調都有高度評價。靈活的文宣創意包裝理念,加上作為策略擬定參考之民調資料,讓民進黨在台灣的選戰中享有制空權。然而,隨著時空的變化,媒體通路的改變,過去先進的作法目前也有捉襟見肘之窘。如何能不負民主進步之名,堅持理念,也須與時俱進,美國民主黨的作法或可參考。


全球化以及社會變遷,為各國帶來新的挑戰,即使是有經驗的政治人物也會束手無策。氣候變遷、產業外移、少子化、外籍配偶及新住民等議題,二十年前不曾出現在政治議程當中;然而二十年前也無法想像美國總統由非洲裔政治新人擔任,四年後還連任。當候選人習於密集的晚會場,群眾擁促下的大進場,以及感動於台下支持者的『凍蒜』聲時,當選戰幕僚的心情隨著各家民調數據起伏時,對人民,特別是那些更多在燈火闌珊之處,不曾出現在競辦、造勢場的大多數人民,又能瞭解多少呢?


如果選舉是為了執政,以實踐理念,服務大眾,瞭解人民的想法和需要,是基本工。選舉無論是空戰、地面戰、網路戰,先進如美國,致勝的關鍵,在於競選團隊仍需回歸基本: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敲敲你家大門,請你投我一票。

最近更新: 2012-12-20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