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高雄氣爆事件震驚海內外,政府還在釐清狀況,苦思解決方案之時,屋漏偏逢連夜雨,豪雨傾瀉、不明管線漏氣、油槽車對撞等等事件此起彼落,將城市治理的神經繃緊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面對一連串的自然災害,以及未與時俱進的更新制度風險治理,自然無法解決瀰漫在高雄上空的化學災難,既暴露了國家-政府控制風險能力匱乏,也將制度殘缺融入成風險的製造者。

高雄氣爆事件只是台灣自1970年以來全面發展工業,工安不安的冰山一角。當年決定產業發展政策的中央政府反應遲緩、在事件原由未明之前只想切割責任,讓地方政府直接承擔遠超過其預警、檢測與事後處理的能力。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信任斷裂,讓整個高雄市民暴露在天災與人禍的雙重危機之上。高雄人的事的確是全台灣人的事,全台各地都承擔著如此工業發展思維的後果。


      從滿目瘡痍的現場以及面對化學災難時的茫然無所適從,不僅是需要專法與專責單位來統合預警、檢測與善後重建工作,也需要從產業層面來了重新思索未來台灣產業發展的調性。工安問題如此,金融、財政、環境乃至於福利政策亦復如是。為了加深制度運作的正當性基礎,更需要開放決策權,解放官僚行政決策的專斷,透過開放參與形成社會永續發展的共識。

最近更新: 2014-09-09
回上頁